这套丛书的作者囊括国内现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里的大师,本册为著名画家,艺术大师,“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诗人,美术理论家,艺术评论家徐悲鸿。书中收录了徐悲鸿文稿60余篇,如《悲鸿自述》《旅欧记行》《美术漫话》《中国之原性浮雕绘画》等,包括徐悲鸿的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的文章,其中也不乏美术教育的技法性文章,此外也含有徐悲鸿为友人画集写的序言。
艺术人生
悲鸿自述
旅欧记行
游英杂感
真西游记
南游杂感
米开朗琪罗作品之回忆
与《时报》记者谈艺术
《悲鸿描集》自序
《悲鸿画集》自序
艺术教育
论画法
马的画法
br/> 古今中外艺术论——在大同大学讲演辞
中国艺术的没落与复兴
论中国画
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
中国美术之精神——山水——断送中国绘画原子惰之一种
漫谈山水画
中西画的分野——在新加坡华人美术会讲话
中国今日急需提倡之美术
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谈高剑父先生的画
《张大干画集》序
学术研究之谈话
中国之原浮雕绘画
西洋美术对中国美术之影响
复兴中国艺术运动
介绍几位作家的作品
我对于敦煌艺术之看法
研究艺术务须诚笃
艺院建设计划
代美术院缘起
任伯年评传
达仰先生传
泰戈尔翁之绘画
艺术传真
致舒新城(三十四封)
致汪亚尘(二封)
致黄扬(养)辉(九封)
致徐伯阳、徐丽丽(六封)
致新加坡友人(三封)
致(张安治)(二封)
致蒋碧微(二封)
致李苦禅
致蒋兆和(二封)
致许(二封)
致尾崎清次(四封)
艺术探索
法国大壁画家薄特理传
帕提农
艺术之品
况
对中代艺术的意见
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印度美术中之大奇
美术之起源及其真谛——在上海新闻学会讲演辞
与少陵谈艺术
美术漫话
美术遗产漫谈——一部分中国花鸟画
忆达仰先生之语
傅抱石先生画展(节选)
赵少昂画展
吴作人画展
叶浅予之国画
悲鸿自述
悲鸿生拙劣,而爱画入骨髓。奔走四方,略窥门径,聊以自娱,乃资谋食,终愿学焉,非曰能之。而处境困厄,窘态之变化日殊。梁先生得所,坚命述所阅历。辞之不获,伏思怀素有自叙之帖,卢梭传忏悔之文,皆抒胸臆,慨,借其人格,遂有千古。悲鸿之愚,诚无足纪,惟昔日落拓之史,颇足用以壮今日穷途者之志。吾乐吾道,忧患奚恤,不惮词费,追记如左。文辞之拙,弗遑计已。
距太湖之西三十里,荆溪之北,有乡可五六十家。凭河两岸,一桥跨之,桥曰计亭。吾先人世居业农之所也。吾父砚耕公,以洪杨之役,所居荡为灰烬。避难归来,几不能自给,力作十年,方得葺一椽为庐于桥之侧,以蔽风雨,而生先君。室虽陋,吾先君方自幸南山为屏,塘河为带,日月照临,霜雪益景,渔樵为侣,鸡犬唱答,造化赋与之丰美无尽也。
先君讳达章(清同治己已生),生有异秉,穆然而敬,温然而和,观察精微,会心造物。虽居穷乡僻壤,又生寒苦之家,独喜描写所见,如鸡、犬、牛、羊、村、树、猫、花。尤为好写人物,自父母、姊妹(先君无兄弟),于邻佣、乞丐,皆曲意刻画,纵其拟仿。时吾宜兴有名画师毕臣周者,先君幼时所雅慕,不谓日后其艺突过之也。先君无所师承,一宗造物。故其所作,鲜Convention(俗套)而特多真气。守宋儒严范,取去不苟,情恬淡,不名,肆忘于山水之间,晏如也。耽咏吟,榜书雄古有力,亦精篆刻,超然自立于诸家以外。
先君为人敦笃,慈祥恺悌,群遣子弟从学,字者夥。有扬州蔡先生者,业医、能画,携子赁居吾家。其子曰邦庆,生于中日战败之年,属马,长吾一岁,终日嬉戏为吾童时伴,好涂抹。吾时受先君严督读书,深羡其自由作画也。
吾六岁日数行如常儿。七岁执笔学书,便思学画,请诸先君,不可。及读下庄子之勇,问:“下庄子何勇?”先君曰:“下庄子刺虎,夫子以是称之。”欲究唐状不但乃港以方纸求蔡先生作一虎,归而描之久,为先君搜得吾所描虎,问曰:“是何物?”吾曰:“虎也。”先君曰:“狗耳,焉云虎者。”卒曰:“汝宜勤读,读完《左传》,乃学画矣。”余默然。
九岁既毕四子书及《诗》《书》《易》《礼》,乃及《左氏传》。先君乃命午饭后,日摹吴友如界画人物一幅,渐。十岁,先君所作,恒遣吾敷无关重要处之色。及年关,又为乡人写春联。如“时和世泰,人寿年丰”者。
余生一年而丧祖母,六年而丧大父,先君悲戚,直终其身。余年十三四,吾乡连大水,人齿日繁,家益窘。先君遂奔走江湖,余亦始为落拓生涯。
时强盗牌卷烟中有动物片,辄喜罗聘藏之。又得东洋博物标本,乃渐识猛兽真形,心摹手追,怡然自乐。年十七,始游上海,欲,未得其途,数月而归。为教授图画于和桥之彭城中学。
方吾年十三四时,乡之富人皆遣子弟入学校,余慕之。有周先生者,劝吾父亦遣吾入学校尤笃,先君以力之不继为言。周先生曰:“画师乃吃空心饭也,乌足持。”顾此时实无奈,仅得埋首读死书,谋食江湖。
年十九,先君去世,家无担石。弟妹众多,负债累累,念食指之浩繁,纵毁身其何济。爰彭城中学、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三校教授图画。心烦虑乱,景迫神伤,遑遑焉逐韶华之逝,更无暇念及前途,览爱父之遗容,只有啜泣。
时落落未与人交游。而独蒙女子学校国文教授张先生祖芬者之青视,顾亦无杯酒之欢。年余,终觉碌碌为教,无复生趣,乃思以工游沪,而学而食。辞张先生,张先生手韩文全函,殷勤道珍重,曰:“吾等为赡家计,以舌耕求升斗,老死,亦既定矣。君盛年英锐,岂宜居此?曩察君负荷綦重,不能勖君行,而乱君意。今君毅然去,他日所跻,正未可量也。”又曰:“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愿受鄙言,敬与君别。”呜呼张君者,悲鸿入世次所遇之知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