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风格平实、笔力健硕、充满启发性的传记作品。著作将传主置于晚明社会变迁的大格局中,从个体的视角切入,以清晰的框架、开阔的视野、厚实的史料,对凌濛初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和著述进行了时代性的梳理和诠释,触碰到了这位小说家人生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为今天的读者带来了鲜活的阅读体验。
文史专家 刘彦君
凌濛初是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合称三言二拍。
作者以娴熟的文笔,详尽描写了凌濛初不凡的生命经历。该书着力挖掘凌濛初所在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环境,分析明末时期的人情世事,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独特的阅读文本。
文学专家 程步涛
后记
与凌濛初邂逅,应该说是缘分。初,我想写一位出自故乡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无奈山东的几位名气都太大,早已与几位著名作家结了缘。我回眸时,发现凌濛初在那里等着我,便顺其自然地牵了手。
走近凌濛初,我才惊讶地发现,他正是我初想写的人。他的远祖籍贯,竟然就是我的故乡,而且离我家特别近。据《凌氏宗谱》记载,溯三国时偏将军统,始为山东琅琊莒人,继迁吴郡余杭。我作为琅琊莒人,看到这个记载顿生亲切,感觉上与凌濛初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再看凌濛初的作品,追求本色,质朴无华,正是我所喜爱的。而且,读到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我竟然有似曾相识之感。追根溯源,我觉得可能是小时候听老姥爷(母亲的爷爷)讲过类似的故事。我从五岁开始,就与老姥爷一个被窝通腿睡觉,也就是在被窝另一头为他暖脚。老姥爷有点文化,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故事大王,曾被县市相关部门请去讲故事。每天睡觉之前,他总要给我讲一段,家长里短、妖魔鬼怪的故事都有,几乎不重样,而且长达八年之久。现在想来,很多故事都与二拍相关,大概老姥爷也是听别人讲的,民间的口口相传让二拍生生不息。因此,可以说,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二拍,是用耳朵从老姥爷的嘴里读的。
带着猎奇的心理,我寻访了凌濛初生前留下的足迹。
我先去的地方,是凌濛初的出生地、长期居住生活之地、读书刻书之地,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湖州有我鲁院的同学陈芳,热情地陪我一起去织里,并帮忙联系了吴兴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许羽,让我更方便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更容易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走进许羽家的院子,水塘聚灵气,绿植添生机,一壶龙井香四溢,让我恍然间仿佛看到了久居湖州的茶圣陆羽,仿佛进入了凌濛初的家。许羽带我们看晟舍的横塘溇港、古桥旧居,又到太湖边赏湖吃鱼,让我时而想象到凌濛初坐船出行的轨迹,以及他在这鱼米之乡的生活习惯。许羽还带我们参观了千年古刹利济寺,拜会了住持常进法师,听法师讲凌濛初及利济寺的渊源及故事,并获赠《晟舍利济禅寺志》。
利济寺的旁边,就是当时刚刚落成的凌濛初纪念馆,一座集中展示凌濛初生平及作品的宏伟建筑,一个研究凌濛初的权威平台。许羽介绍说,凌濛初纪念馆的建设用地,如果政府拿去开发,至少能有五个亿的收入,但现在却花了三个亿来建设纪念馆,可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他还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片土地上,有凌濛初这样重量级的文化资源,是织里的福气……凌濛初在封建王朝屡遭封禁,却在如今的时代受到追捧并纪念,他应该会感到欣慰。
湖州一行,收获颇丰,让我找到了凌濛初的根,也找到了探索他生命轨迹与灵魂入口的钥匙。因此,要特别感谢陈芳同学和许羽老师,感谢常进法师、徐世尧先生、姚新民先生,为我走近凌濛初提供了方便,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还要感谢湖州的大学同学程立群、王众、杨国权,他们也让我感受到了凌濛初家乡人的热情,跟我谈了很多与凌濛初相关的话题,让我间接受益。
在凌濛初长期居住的南京,我寻访了珍珠桥、成贤街、国子监等遗迹。这里曾群贤毕至、名流汇集,如今也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校区,堪称历代的文苑胜地,也是南京通连古今的文脉。从他居住的珍珠桥,走到他经常要走的成贤街,沿成贤街走到鸡鸣寺,再从珍珠河边走回来,寻找他的足迹,感悟他当时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写作二拍时的绞尽脑汁。再看秦淮河、夫子庙,想象他在这里邂逅红颜,对妓女动了真感情的风流韵事。
凌濛初工作生活了八年的上海,我也在那里生活过三年,但还是刻意去走了走他可能走过的三牌楼路、学院路及四牌楼路,参观了建于明代的城隍庙,再走到黄浦江边的十六铺,弄清当时上海县衙及县城的大致方位,感受当时步行为主的凌濛初可能留下的足迹。城隍庙的两副对联,凌濛初很可能看过,至少他心里一直有,并把其精神赋予到了二拍中。这两副对联是:阳世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世事何须多计较,神界自有大乘除,虽有糟粕之嫌,分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凌濛初淹留过的北京,是我居住了近二十年的城市,可之前对明代古城的情况关注并不多。鉴于凌濛初在这里学习,并参加过科举考试,我特意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参观,又去贡院西街、贡院东街转了转,想象他当年在这里考试的情景。
拜读了凌濛初的作品,寻访了他的足迹,我又查阅了众多关于他的研究成果。我欣喜地发现,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不少专著和论文。通过各种渠道,我很快搜集到了几本重要专著,包括张兵的《凌濛初与两拍》,徐定宝的《凌濛初研究》,赵红娟的《凌濛初考论》及《拍案惊奇凌濛初传》,冯保善的《凌濛初研究》,徐永斌的《凌濛初考证》,以及魏同贤、安平秋主编的《凌濛初全集》,这些专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凌濛初,诠释了他的作品,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重要的指引,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尤其是赵红娟教授,身处凌濛初的家乡,掌握更多一手资料,对凌濛初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也让我从她的作品里读到了更丰满更立体更性情的凌濛初,深表敬意并致谢忱。
然而,穿越三百余年回到风雨飘摇的晚明时代,还原凌濛初的人生历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众多的文献资料繁复冗杂,诸多的研究成果众说纷纭,凌濛初自己的所著所述也时有反复(比如他有时称潘湛表兄,有时又称表弟),需要甄别、考证甚至辨析。于是,我在引用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时,很多时候没有参照哪位专家的观点,而是综合了多家的看法,提出了我自己的分析和见解,甚至加入了合理的文学想象。因此,本书的不妥甚至谬误在所难免,请专家们多多谅解并不吝教正。我的邮箱是biaojiu@126.com,敬请赐教,不胜感激。
后需要感谢的,是传主凌濛初。在长达六年的追寻探索中,在不分日夜的心灵交会中,我渐渐走近他、熟悉他、理解他、崇敬他,甚至产生了同情与惋惜、悲伤或感动。凌濛初在他所处的那个内忧外患、腐败堕落的时代,能够成为一名引领业界的出版商,成为一名鞠躬尽瘁的好官吏,成为一名戏曲杂剧评论小说均有成就的文学家,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他的作品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即使现在来看也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因此,在为他写传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他的弟子、他的朋友,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迫不及待地想向朋友们推介他。但愿,这本书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凌濛初,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的作品。
2021年2月12日(辛丑年大年初一)于北京万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