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历史、学术价值
1. 填补空白---现场目击,多样参考,多样本、第一手的珍贵、原始史料:全书搜集的以《小日报》为主的9份西方报纸,都是由报社专门派往中国进行现场采访报道的一流画家兼新闻记者亲自绘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凸显。
2. 视角独特---他者眼光即用西方人视角呈现从未见过的清朝历史:有些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与中文史料中的观点、看法不同,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多样参照,让读者更加立体、全方位的了解清朝历史,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夕的历史。
3. 包罗万象---辛亥革命前夕清朝各大小场景、大小人物的“百科全书”:全书涉及晚清1891-1911这20年间的大小年度事件140起,涉及场景广:既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克北京、李鸿章出访欧洲等历史重大场景,也涉及清朝人剪掉辫子、中国第一架飞机表演、兵站的娱乐等日常场景。涉及人物广:不仅涉及慈禧、光绪皇帝、端王爷等历史大人物,也涉及义和团拳民、劳工、普通士兵等不起眼的小人物。涉及地点广: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也有广州湾、旅顺港等港口。
艺术价值、收藏价值高
1. 版画设计者之心头好:134幅原汁原味法国孤品彩色石印版画集结者。最大程度还原19世纪初欧洲的最先进的印刷技术。
2. 视觉盛宴、强烈现场感、强大视觉冲击力:可与今日的影像媒体相提并论的石印画版,可谓“传播利器”。与新闻结合的版画,是社会公众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对后来的市民社会的形成居功至伟。(陈丹青)
3. 高收藏价值:2013年博宝以拍卖价格150,000元成交了63份《小日报》,此书复活了100年前的《小日报》,有较高收藏价值。
历时5年首次更新
1. 重磅译者加盟:沈弘老师倾情加盟,审读、重译。全书更加严谨、翻译更精准。
2. 新增解说近50%:在第一版解说文字基础上又增加16篇文字说明,全书文字说明达56篇。更多、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扫清历史遗留盲点。
序
◎杨葵
今年早些时候,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三卷本《〈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开本大,
份量重,定价高,一副赔本儿出精品的架势。没想到居然一印再印,热销不衰。如此编印精良的好
书,市场表现如此不俗,出我预料。
这套三卷本,是出版方预谋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书籍打头之作,现在这系列的第二
种《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又摆在我们面前。
假如我是个历史学家,最好还专治中国近代史,会从这套书的史学价值,论述其作为“它山之
石”之珍贵。比如近代史专家马勇就从这类绘画的内容联想到,二十多年前中国近代史学界打破“欧
洲中心论”、“冲击- 反应”、“传统- 现代”模式,开始从中国自身寻找历史发展的因素。
假如我是个艺术家,最好还专攻现当代版画,会从这套书的绘画艺术着手,论述其独特的艺术、
社会价值。比如艺术家陈丹青就将这一时期欧洲的石印画、铜版画与今日的影像媒体相提并论,称
之为“传播利器”。他说与新闻结合的版画,是社会公众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对后来的市民社会
的形成居功至伟。
假如我是个社会人类学家,最好还有点相关收藏爱好,会从这些绘画中梳理出中国人精神面貌
的有趣演变。比如台湾有个致力于收藏此类图画的秦风,他发现这类绘画中的中国人,1860 年前“安
详”,1900 年后“粗笨”……
可我只是个出版行业的普通从业者,只能从书籍的出版印刷角度,说点自己的感想。
这些图画的原产地是法国。在欧洲,直至十五世纪中期,由于纸张的传入,才出现了印刷书籍。
当时书籍的纸张多为麻草、粗布等植物原料制成,这些纸张格外耐保存,用这类纸张印成的书籍,即便几世纪过后再看,还像刚印出来的一样纸张洁净。可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开始改用木
材制造纸张,据说这些纸张的寿命不会超过七十年,几十年后,绝大多数书页泛黄,纸张松脆,稍
不小心就弄一手碎纸屑。
《小日报》在十九世纪末,每期销量超过百万,是法国最流行的通俗类市民报纸,相当于我们
今天说的“快餐文化”吧。便宜到令人咋舌的定价,当然不允许选用耐久保存的纸张。所以,尽管
《小日报》存世量不少,但纸张的现状决定了,它们只能是娇贵的收藏品。那么,如果还有人想看,
就需要重印。
说到重印,身兼学者、作家、古籍收藏家三种身份于一身的安伯托·艾柯曾经这样议论:重印
会随着当代人的口味而变化——并不总是生存在现世的人才是评判一部作品优劣的最好裁判。他还
说,如果把哪些书籍需要再版这样的事交给市场,是没有保障的。但是如果让一个专家委员会决定
哪些书需要再版进行保存,哪些书最终要消失,结果就会更糟。比如假如我们当时听从了萨维里奥·贝
蒂内利的话,那么十八世纪时,但丁的作品就已经被扔进沤麻池销毁了。
我从艾柯这些话联想到,在《小日报》出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选择编辑重印它们,里边到底包
含了些什么信息?决定重印它们的机制,又是如何悄然形成并逐渐完善,以至成熟的呢?我没有结
论,但我感觉从出版印刷的角度入手,有不少问题值得细细研究。
读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小感想是,越是细细碎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越具历史意义的耐久力。
《小日报》是当年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报,书中选取的这些内容,现在回头看当然都是历史大事,
但在当时,可能就如今天我们日常听到的世界各地社会新闻一样,琐琐碎碎,俗不可耐。可是你看,
百年过后,跨越半个地球,还有人要重印他们,借他们还艺术的魂,还历史的魂。这个细想下去,也是个有意思的课题。
摆在您眼前的这本书,是在翻印一段历史。从社会史角度说,它再现了晚清中国的一段历史;
从出版史角度说,它复活了百年前的一份报纸。而此书一旦印成,本身又成了历史。还是那个艾柯,
他说书籍就是记忆传承的载体,原始部落里,长者给年轻人讲祖上口口相传的记忆,年轻人成了长
者,又将这些记忆讲给下一辈;而在今天,书籍就是我们的长者,尽管我们知道它也会有错误,但
我们还是会很严肃地对待它们。所以,请怀着面对长辈一样的恭敬,翻开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