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定 价:36 元
- 作者:陈雪原著
- 出版时间:2016/5/1
- ISBN:9787509566619
-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327.1
- 页码:23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在农村地区基本的空间单元——村庄层面上,从农户收入和村集体积累两个角度,探讨村庄的演变趋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到村庄形态各异、经济体量小、易受内外部变量冲击、短期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等因素,书中选取了北京郊区位于城乡接合部、平原和山区的40个村庄,在1978年、1988年、1998年和2006年四个时点,使之构成跨越28年的面板数据,以此论证村庄类型演化的基本趋势及影响因素,并引申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誉为“中国的奇迹”。然而,在繁荣背后,有一类组织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甚至羞羞答答,与市场若即若离,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却承担了巨大的改革成本,被基层同志誉为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锅底”——乡村集体经济组织。2014年,北京市有396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95个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300多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中,不仅包括农业户籍人口,还有约50万的转居人口。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的临界点,城市功能和产业开始加快向乡村地区转移和扩散,为农村地区的复兴带来了契机。一些集体经济发达村的组织成员的子女考上大学后仍保留着农业户籍;一些征地“转非”人员也争取保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非转农”现象。一时间集体经济成了香饽饽。另外,北京市还有将近一半的村集体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且集体经济这种非均衡发展的趋势呈现日益固化格局。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新空间,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为城乡社会结构转型提供有力支点。
继中央提出“城乡统筹”“重中之重”“两个趋向”等一系列“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将改革与发展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到农村地区。这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定阶段、以及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结构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即单纯地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不足以解决“三农”问题,还需要实施基于农村的发展战略。有必要较系统性地开展村庄发展理论研究,重点总结村集体经济贫富分化的特点,探讨其走向,为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奠定理论基础。于是,有了这本《村富论》。
陈雪原,1976年生于河北省黄骅市。1998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完成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经济体制处处长,主要从事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领域研究工作。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论文“关于'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一章 引言
一、缘起
(一)中国村庄发展的体制性特征:“另外一个户籍制度”
(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目前存在的两个困局
(三)三个基本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数据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村庄发展的趋势性研究
(一)村庄经济模型
(二)中国的村庄发展
二、解释村庄差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穷国与富国
(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敛性质
(三)农村内部的差异
三、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收敛理论
(二)发散理论
(三)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理论
(四)倒U形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村庄
(二)村庄发展
(三)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第四章 村庄发展的特征事实:假说的提出
一、村庄发展差异演变的历史考察
(一)总收入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俱乐部收敛
(二)人均收入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
(三)人均所有者权益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
(四)村庄间人口规模变化特征
(五)其他变动特征
二、村庄间差距的解释:静态分析的视角
(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二)村庄治理对村庄之间差距的解释:倍差法
(三)一个典型案例: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
三、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模型:一个假说
(一)村庄发展的基本路线:市场发育与村庄专业化
(二)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模型
第五章 村庄间收入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一、穷村与富村收入增长速度差异
(一)模型及变量设定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村庄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变化
(一)村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距的分解
三、小结
第六章 村庄间集体财富积累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一、穷村与富村财富积累增长速度差异
(一)模型及变量设定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村庄之间的积累水平相对差距变化
(一)村庄间积累水平相对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间积累水平相对差距的分解
(三)对比:收入与积累差异的“剪刀差”
三、小结:关于假说的证明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第七章 村庄人口规模趋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村庄人口变迁之谜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二)人口不迁移的原因
(三)位置效用方法:村庄人口的净流入与净流出
二、计量分析:村庄间人口规模趋异的解释
(一)变量及方法
(二)村庄成为人口净流入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村庄成为人口净流入村的其他影响因素
三、小结
第八章 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一、相关研究及问题
二、指标体系建立的要求和原则
(一)基本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三、模型及预处理数据的分析
四、计算与分析
五、政策应用:村庄发展预警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收敛路径
(一)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
(二)推进村庄的产业升级步伐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四)探索镇级统筹的新形式
(五)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
(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二、集聚路径
(一)村庄城市化
(二)村庄城镇化
(三)村庄专业化
三、政策组合
(一)城市化社区
(二)城镇化社区
(三)新村化社区
(四)空心化社区
第十章 结论
一、主要发现
(一)村庄发展差异演化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质及影响因素
(三)村庄间人口规模趋异的影响因素
(四)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创新点
(一)揭示了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特征
(二)验证了β-收敛和δ-发散并存的可能性
(三)把集体经济纳入村庄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
(四)提出了村庄衰落的预警机制
三、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