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那是2016年初冬的孔孟之乡,一个值得铭记的温馨日子,一个特殊的机缘,我们提出“自由儒学”这一概念。几年来,这一概念逐渐得到哲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关乎汉语思想前途的新的可能性。自由儒学不是儒学,不是儒学的一个部分或分支,不是儒学发展的最新形态或阶段,而是哲学,是自由理性的纯粹哲学,旨在对儒、释、道、墨、法等传统诸家学说之精神进行形而上学的重释和澄明。
之所以称为自由儒学,因自由儒学最初乃针对儒学而来,是基于对儒家道德根基的追问而产生。近代以来,人类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成果,是明确自由须是道德的根基,那么,自由是否也应该是儒家仁义道德的根基?如果是,自由儒学当为儒学的根本意涵;如果不是,儒家当如何应对这一追问?
儒有远超、远古于孔门和传统儒学之意。在甲骨文中,儒与大人、与作为生命之源的水、与沐浴祭祀有关,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之称。《周礼·天官·冢宰》将儒界定为“以道得民”。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儒已经喻示着某种神圣性和高贵性,这种神圣性和高贵性具有精神意义,可以与庄子和尼采对神圣和高贵的理解相呼应。到《说文解字》时代,儒的含义被具体界定为术士,虽然儒的地位已经有所降低,但其自古以来的关乎天人之际的基本意涵尚在。通天人之际的神圣性和高贵性,是“儒”这一概念最值得阐发的意涵,也是我们以“儒学”二字配“自由”的一个内在考量。
另外,儒学曾长期占据汉语学术文化的主流地位,“自由儒学”之名,意在凸显以儒学为哲学反思和理论批判的主要对象。这种反思批判是根基性、形而上学性的,是纯粹哲学的,是思的。
二
儒、释、道等诸家诸教之分,有其历史和理论意义,但对于哲学,这种区分没有实质性意义。哲学关注的是文化学术的根本逻辑、根本问题和根本理路,哲学的这些根本关切是通过思实现的。哲学是思的学问,思乃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所在。自由儒学不是儒学,而是哲学,是思的学问。自由儒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