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的人生经历和从政生涯如同一部悬疑电影。她是物理化学博士,35岁步入政坛,51岁担任德国总理,中间只用了16年。而应对危机似乎成为其总理生涯的主线故事。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她总能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领航员”,告诉世界“我们能做到”。她一次次赢得德国选民的信赖与支持,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为权力而献身。
默克尔也被称为德国“妈咪”,她的女性魅力与政治智慧相得益彰,让她在世界政坛呼风唤雨。本书揭秘了默克尔的多面人生与权力世界,为您解开默克尔身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 动荡时代的船锚,欧洲真正值得信赖、令人信服的政治家!
危机之下,欧洲在默克尔之后再无默克尔。
本书展示,应对危机成为默克尔总理生涯的主线故事。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欧债危机、2015年难民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默克尔一次次领航危机中的欧洲。德国《时代周报》评论说:“从她担任总理开始,她经历过的国际危机比马克龙、约翰逊和特朗普经历过的加起来还要多。”
2008年,默克尔曾在北约峰会上参与了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行动。2022年,俄乌之战打响,乌克兰危机再次成为笼罩在欧洲大陆的阴霾。2022年4月4日,已离任德国总理职位的默克尔通过发言人表示,2008年作出的不接受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决定是对的。人们开始想念刚刚结束的默克尔时代,默克尔之后,欧洲少了值得信赖的政治家。
本书更为读者提供看清欧洲大陆政治局势的窗口,帮助读者思考——默克尔为欧洲留下了什么?后默克尔时代的欧洲会何去何从?
★ 以时间为线,全面展现默克尔的多面人生与政治崛起之路
默克尔是物理化学博士,步入政坛前是科学家,从35岁从政到51岁担任德国总理,中间只用了16年。她3岁才学会走路,从小怕狗;爱发短信,爱讲笑话,酷爱足球,经常走路上班,还有传闻说她曾是民主德国的特工。
本书讲述安格拉·默克尔从小女孩到德国总理的人生之路,解开她身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冷静、理性、被人信服的 “德国妈咪”,尽显默克尔的女性魅力!
世界政客团体总是散发着雄性荷尔蒙,而安格拉·默克尔知道怎样让自己显现价值。“她的行事方式有许多种:全国的“妈咪”,擅长“云淡风轻”的佼佼者,还有十分耐心地给你解释所有人如何才能从致命病毒中幸免于难的住在隔壁的科研工作者。”
★揭秘默克尔任职期间与普京、特朗普、奥巴马等政客过招细节,她面对复杂政治局势和困境展现的特质、处事、思维值得学习,尽显应变力与智慧。
默克尔蔑视贝卢斯科尼和普京的大男子主义态度,也对尼古拉· 萨科齐的矫揉造作感到气愤……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时代变革,首度揭露默克尔政府处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而默克尔政府对理性的呼唤,让德国重新爱上了他们的总理。
序
安格拉曾是一个小女孩,在那以后的很多年,别人都叫她“那个小女孩”。直到她通向至高权力的旅程已经开始,人们也还是这样称呼她。如今她无疑被认为是欧洲最强势的女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之一。然而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对她来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行走。她用了很长时间才学会了用双腿自主地行走。总算学会了走路之后,下行或者下楼梯于她而言却仍旧是件难事。用一种更直接的表述,正如德国人所说的,她曾是一个“行动白痴”。在往下走之前,她会想很多。她需要研究这个过程,需要把一个正常的运动性活动转变为一种概念性的结构完整的东西。事后看来,这种应对困难的模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战略。凭借本能去应对挑战或者令人生厌的意外情况是很困难的。然而,正是这种倾向于分析的新教徒式的模式,这种热情的路德教的变体推动着她转向一种规划,这种规划表面上连贯一致、井井有条,有战术性和纲领性。
默克尔本不是她的姓,她原姓卡斯纳,其实现在人们也不应该称呼她为默克尔,因为那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而他们早在1982 年就离婚了。如今,历经起落沉浮,安格拉·默克尔占据着政治世界的中心,甚至可以说是处于权力之巅:她多年来持续不断地领导着德国联邦政府,并且处理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惊人危机,重新享有了任何一位德国总理都不曾有的拥戴率。
然而没有人真的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就像埃及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那样神秘,不管是从她体现出来的价值还是从她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不在绝对必要的时候,她是不会透露关于自己的任何事情的。在动荡的那几年里,她在幕后应对着古老的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由于一种极其糟糕、过于简单且充满误导性的偏见,她被描述成一个终结者或者女版希特勒,他们认为她将一种独裁者的权力凌驾于经济、生活和未来之上。诚然,那些讽刺漫画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如果不是一种劣势感那就是一种不适应感的症状,而绝不是对21 世纪德国权力更新的“揭示”。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默克尔时代的德国霸权似乎不接受矛盾和对质,在面对几十年来的集体方式时显得无动于衷。二战之后,德国似乎已经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丢失了曾经千辛万苦才建立起来的那种云淡风轻。
人们将主要责任归咎于默克尔,这个最强权的女人。英国的权威周刊《经济学人》在2013 年刊登的那幅插图尤其引人注目:一艘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大船即将淹没在波涛之中,一个哀怨的声音传到德国总理处:“默克尔夫人,请问现在我们可以发动引擎了吗?”
美国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告诫人们:“德国作为一种帝国势力,并不被欧洲的其他国家爱戴或钦佩。这个国家将会遭到厌恶和抵制,因为它被视为一种镇压的力量。”实际上,更为普遍的指责是德国总理颠倒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把德国“越来越欧洲化”变成了让欧洲“越来越德国化”。然而在数以百万的公民看来,这让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相比之下,在意大利人的意识里,总是不可避免地由默克尔联想到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这位意大利前总理的一通电话让人难忘(一些恶意的传言说,那个电话是打给他在性派对上认识的一个女孩的,但是据这个来自阿尔克勒的男人,也就是贝卢斯科尼自己说,他当时是在给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打电话),因为他当时就站在那儿,像粘在手机上了一样打着电话,完全忽视了德国总理,丢下她一个人站在红地毯正中间,等着他一起去开北约首脑会议。这位德国总理,如此实效、理性和尽善尽美的一个人,如此简约严谨、沉着冷静的一个人,在那时显得越来越困惑不安,不知道是该微笑还是愤怒。在巨大的经济危机风暴的风口浪尖,在一次与萨科齐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当一名记者问到她关于意大利政府首脑的可靠性的问题时,默克尔只是微笑着看了看天空。当时力挺贝卢斯科尼的报刊纷纷表示愤怒,但事实是,六天之后,贝卢斯科尼就递交了辞呈。
然而,事实上不可能把安格拉·默克尔与一种现成的形象钉在一起。她的过去和现状似乎少有连贯性,在民主德国时她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后来逐步升迁,成为联邦共和国的首脑之一,直至最高席位。这个位置曾被很多重量级人物占据过,比如阿登纳、勃兰特、施密特和科尔。在近代政治史上很少有人可以和她相提并论,仅仅是远远地相比也不行,这不仅是鉴于她的个人经历,同时也因为她令人难以置信地攀上了权力的高位,参与决定几百万人的命运。有一句戏言是这样说的:如果说小时候下楼梯对默克尔来说很难,成人之后登上权力的阶梯却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
甚至连德国的日报都称她为“铁心夫人”“戴面具的女人”“新
撒切尔夫人”。世界各地的报纸称她为“神秘的默克尔”“欧洲的女领主”“权力女王”。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阿诺德·施瓦辛格也称她为“地球上最强权的女人”。芭比娃娃制造商,美国马特尔公司甚至按照她的面孔,针对那些野心勃勃的小女孩们设计制作了一款芭比娃娃。有趣的是,由于“特朗普、普京、博尔索纳罗和欧尔班联合公司”出品的全球不稳定性,导致地缘战略图发生了改变,于是默克尔后来又被称为“自由世界的最后一个领袖”,一开始是蒂莫西·嘉顿·阿什这么称呼她,然后许多人也采用了这样的说法。默克尔就像北极星一样,指引着先进、开放、理性的民主的原则和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她最近几年的事业线再一次让人惊讶,并且改变了,或者说至少部分改变了世界对她的看法:首先是2015年那所谓的“开放国门政策”,当时有超过一百万的移民涌向默克尔夫人说着“我们能做到”的德国;然后是关于欧洲政策的转变,当时一种未知的病毒损毁人们的性命,使欧洲大陆的经济陷入停滞,在这病毒的逼迫下,德国总理推出了几千亿欧元的“恢复基金”计划,旨在拯救那些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经济体,意大利也位列其中,以此强化欧洲的内聚力。罗马诺·普罗迪——对于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他的声音一直都不那么温柔——在2020年6月底描述这一转变时说:“在之前发生的危机中,德国的紧缩政策使整个欧洲的未来不堪重负。然而同之前发生的危机相比,这一次德国总理在她的国家实施了一个有根本性变化的政策。”
事实上有完全相反的两种形象,可以更多地告诉我们报纸上那些仓促完成的标题和文章所不能体现的默克尔的个性和人格。据一位在柏林墙倒塌前的时代就认识默克尔的知情人士说,在一次郊外远足中,当时只有30多岁的安格拉看着人们赤身裸体地跳入湖中游泳,忍不住说:“民主德国最让我烦闷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连像样的酸奶都没有。”而当时正是民主德国政权在人民的抗议重压下风雨飘摇的时候,那时民主德国拥有的间谍数量按人头算是最多的。第二种形象是一个记者送给她的:一幅俄国女沙皇凯瑟琳的画像。凯瑟琳的原籍是德国,被视为改革派,而且也拥有绝对的权力。默克尔女士把这幅画像放在她总理办公室的写字台上。
不仅如此,评论家们还认为她从“一头纯洁无辜的蓝眼睛羔羊”,变成了“权力的母狼”,她总是与忠诚的礼仪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对她最贴切的描述是:一个政治事务的“梦游者”。莱纳尔·艾波曼是导致民主德国政权倒台的运动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据他讲述:“在1989 年11 月9 日之前去广场游行示威的人群中,她不是最初的那五百人之一,不是最初的五千人之一,也不是最初的五万人之一,甚至都不在那两百万人里面。”但是在那之后不到三个月,她却成为“民主德国的新生”这一主要政治运动的发言人,之后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她成了由洛塔尔·德梅齐埃领导的第一任自由选举产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二级发言人。仅一年零一个月后,她又成为了两德统一之后第一届联邦政府的部长。
那么,安格拉·默克尔到底是谁?她数次高票当选为政党首脑,其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现在仍在德国公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她与所有其他在大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漩涡中胡乱挣扎的欧洲领导者们不同;她凭借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冷静和不择手段“政治性地扼杀”了她的恩师赫尔穆特·科尔(两德统一时的总理),以及所有当时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助她平步青云的人;她是“赤色牧师”霍斯特·卡斯纳的女儿,1954 年当成百上千的人从民主德国逃离,卡斯纳却离开当时各国人集居的汉堡市,走了与众人相反的路,去了民主德国的一个小镇;她曾是默默无闻的单调乏味的科学家,突然有一天,在曾将柏林市分割了几乎三十年的那堵墙的仍然温热的废墟上,她决定放弃科研,转而投身于政治的洪流;她是基督教派保守的德国总理,但也很善于在进步主义的领域出人意料地猛冲在前,或者说她是一个后现代的领导者,她对各种机会的算计胜过令人厌烦的意识形态的污垢;她是后现代的女沙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政治历史中史无前例地穿上了发挥国际作用的人物的外衣;或者,就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欧洲被所谓的严格管制的紧缩政策掐住了咽喉,而她就是那个将欧洲拽向无法阻挡的衰落的女人;又或者她的命运就是改变,不仅是改变德国,还改变欧洲的历史,或许还拯救了欧洲。以上种种,她到底是谁呢?
这本书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罗伯特??布鲁内利(Roberto Brunelli)
出生于德国,在意大利主流报纸《团结报》供职17年,负责国内外新闻和文化版块的编辑工作。曾主持过柏林墙倒塌20周年特刊的采编工作,六次受邀参加意大利圣雷莫音乐节,负责过关于罗马教皇沃依蒂瓦之死的专栏。写作主题涉及托尔斯泰、政治、音乐、电视等。
杨逸
1991年出生,201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欧洲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16年至今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8-2020年任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意大利语专业负责人。现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翻译出版《米兰波尔迪·佩佐利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西斯廷教堂》《潮166:食色》等。
译者序 1
序 3
第一章 以父之名 001
他们和小安格拉开了一个美丽的小玩笑。
第二章 柏林墙还抵不上一次桑拿 025
“迟来的人,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米哈伊尔·戈尔巴
乔夫这样说。
第三章 科学的苍白与国家的间谍 043
“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惧怕。我们会经历这一切而幸存。”
第四章 更胜于莎士比亚 057
通常,伴随着默克尔的攀登之路,一颗颗“头颅”落地。
第五章 亲爱的欧罗巴 077
在默克尔的世界,一切都是和谐的模糊不清,最好不要把自己过分地与一个或者另一个选择在表面上相关联,这样,选民们就永远不会当面责备你。
第六章 鲍曼小姐和索尔先生 095
在安格拉·默克尔的人生里,有两个人对她来说是真正有决定性意义的,即贝亚特·鲍曼小姐和约阿希姆·索尔先生。
第七章 捕鱼人和蠕虫 111
“很多时候我决定事情要向前一步,即使我知道不会因为这个获得所有人的一致赞同。”
第八章 默克尔和贝卢斯科尼、蒙蒂、普京、萨科齐及特朗普的关系 141
她蔑视贝卢斯科尼和普京的大男子主义态度,也对尼古拉·萨科齐的矫揉造作感到气愤,但不管怎样,在那臭名昭著的“默科齐”时代,她还是与萨科齐扮演了“夫妇”的游戏。
第九章 在上帝和瓦格纳(以及妈妈)之间 169
她以默克尔的名字登上历史舞台,但实际上她叫卡斯纳,她在柏林墙的废墟上开始了自己通向权力的路,但她曾经更愿意去蒸桑拿而不是看着那堵墙倒塌。
第十章 我们能做到 191
“Wir schaffen das”(我们能做到)——总理清晰地吐出这几个词。这就是说:德国能够承受并处理好这一波移民潮。
第十一章 复活的新生? 205
总之,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件事上“德国总理有所思也大有作为”,在柏林的政治殿宇中人们窃窃私语。
主要人名译名对照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