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考察对象是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大区的首府巴勒莫。在12世纪前后,这座城市是地中海世界的中心,与欧洲、非洲、亚洲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同时期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城市都有可比性。本书以巴勒莫为中心,突破以往局限于西欧的城市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角度分析这座中世纪的“全球城市”,并且将其与地中海周边城市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做一比较,展示一幅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的长卷,在更广阔的空间考察多元文明的共存,不仅可以为欧洲城市史和世界文明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对我们理解“全球城市”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上全球化时代对城市的影响,也具有借鉴意义。本书以小见大,既是一部以巴勒莫为中心的城市史,也是一部以巴勒莫为视角和出发点的全球史。
本书写作行将结束之时,正值阿富汗局势出人意料地发展。
20年前的2001年9 月,一个令人震惊的电视画面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还专门找了地图去翻看阿富汗在哪里。当时的自己,基本上还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者,所有的兴趣点都集中在欧洲,对欧洲以外并不感兴趣。但是,9·11事件却让我看到,传统的世界史叙述并不能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当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在世界历史的逻辑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框架。世界历史的传统书写,是一个线性的、进步的、朝向更美好的未来的过程。但是,当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却偏偏不符合这个规律。
20年转瞬即逝。就在意识到9·11事件即将迎来20周年纪念的时刻,突然传来消息,塔利班已经包围喀布尔,还没来得及回味,消息再次传来,塔利班攻占了喀布尔。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过去的20年该怎么理解呢?明显地,它脱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范畴。过了几天,又传来消息,伊斯兰国的呼罗珊省分支轰炸了喀布尔机场,向塔利班挑衅。这又接着把人推向未知的漩涡,一切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逻辑了。
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在12世纪前后,西边有巴勒莫,东边有泉州,都达到了很高程度的多元文明共存。虽然同时期西边有十字军运动,东边有诸多政权各自为政,但是,都没有阻碍多元性的全球城市的产生。而且,借由地中海和印度洋,巴勒莫和泉州之间也能建立起商贸和人员联系,如北非和埃及、阿拉伯半岛、印度沿海地区、马六甲海峡等,织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将早期的“全球城市”作为节点连结起来,犹太人、阿拉伯人、泰米尔人、华人等在其中穿梭往返,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也将不同的文明借助网络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影响着沿线的地方。这是一张很和谐、很完美的图景。可以看出,公元一千年的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人员和思想的流动,而依赖于经济全球化的地方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甚至予以接纳而调整自我,从而形成一个个中世纪的“全球城市”。但是,到13 世纪以后,区域性开始取代全球性,各个区域开始画地为界,相互竞争乃至攻讦,全球流动受到了阻碍。当然,这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学界对中世纪晚期的印象一向是阴暗、动荡、衰落。那么,这个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正是这个思考推动着我不断调整框架,扩大研究和叙述的范围,从巴勒莫这个城市拓展到更多地区的城市,进而将这些城市联系起来,努力将12 世纪的世界图景描绘出来。
随着对一个逝去的繁荣时代的叹息,本书终于写完,一个探索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当回到现实中,发现过去30 多年的全球化所缔造的一个“平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虚幻,甚至,这个看似“平的”世界也缔造了不平等、等级性、隔绝性。譬如,当全球化高歌猛进时,有谁关注过那些“失败者”: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等。相对于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成功者”,这些失败者几乎是每天的新闻上都会播报的,但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就仅仅局限于那么一点点,甚至在这20年当中,差不多只有9·11事件中基地组织撞击世贸大楼和塔利班夺回权力这两次,才吸引了我们对阿富汗的一点点注意,而且很可能随着其他新闻的出现,就烟消云散、随风而去了。相信绝大部分人对这些地方并不了解,人们关注更多的除了自己的国家,可能就是欧美。但是,全球化的今天离不开这些地方,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如果没有这些地方,世界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所以,本书所探讨的“全球城市”巴勒莫,是被放在一个12 世纪全球化的时代,借此考察那个时代各个区域如何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又如何建立,这种联系又如何改变其他区域。我努力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将巴勒莫放在一个真正的全球视野中论述,将在传统世界史中相对边缘的区域也放在书中,给予它们更多的关注,也借由它们,重新看待地中海、欧洲和西方城市。
本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全球城市史”专项课题(巴勒莫:“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世纪全球城市研究,2018ZCS009)的最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西方城市史》”(17ZDA229)、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空间与结构,19SG2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意大利海外商人与地中海—印度洋商路研究(14—16 世纪)”,21BSS052)的阶段成果。感谢陈恒先生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肖峰老师的辛苦付出,使本书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
谨以此书纪念渐行渐远的全球化时代,也希望能够改变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偏见。
朱明
2021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