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规律性原理的探讨。全书围绕“身体语言”这一核心,首先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历史形态进行梳理,以确立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特征;在分析戏曲舞蹈程式化语言体系的生成方式、构建原则与技术法则,以及外部形态的表达方式与风格倾向之后,对戏曲舞蹈百年史中的众多艺术典范进行深入分析,这亦是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基础理论研究加以佐证;同时,提出在时代发展与变迁过程中,戏曲舞蹈的语言形态、语言结构、风格特点与动作体系正在经历的艺术演变趋势;继而尝试运用中国古典美学原则,挖掘传统戏曲舞蹈身体语言中所蕴含的审美范式与身体文化;最终从学科视点、学术视点与教育视点三个角度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学的发展提出设想。
序一黄会林 胡智锋王宜文
《京师青年艺术论丛》即将推出,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领域青年学者和学子们创新成果的汇集,中国的艺术学科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也带来了新鲜的活力、锐气和探索精神。祝贺这些成果和这些年轻人的出现,并期待本论丛中国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和科步。在丛书即将问世之际,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的艺术学科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与未来发展前景等做一点探究;同时,也括本论丛在内的京师艺术研究学派自身的发展脉络、宗旨、特征行一下梳理与探索。
中国艺术学科面临的新环境
世界格局在过去几百年间实际上是由西方的。西方经由文艺复兴这场“命”解放了人,又经过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积累了人类历超过过去几千年的财和,再经代19、20世纪的社会运动——从大革命、英国大革命直到美国大革命之后带来的社会革命——解放了生产关系,建构了现代西方的政治体系、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
这个较为完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系百余年来一直在主控着人类社会。以二元对立哲学为主建构起来的西方文化影响着全世界,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
这个状态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在东西方的冲撞之中蔓延着。作为拥有数千年文化沉淀的东方大国,中国一直试图调整并改变这种状态。代以来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处于全面衰弱状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开始了独立自主程。经过70年的努力,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折。
2012年,次在经量上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有人预测,用不了多少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经济体。更有观点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成就让中国人的百年屈辱得以洗刷,使长期在西方下被压迫、被剥夺、被歧视的民族屈辱得以洗刷;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体系依然强势地着世界,是在文化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硬实力的快速发展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自身在文化软实力上相对太软,无法与快速发展、增长的经济硬实力相匹配。诚然,我们的硬实力,如各种经济指标,确实为国人以及世人所认可、所羡慕;但与此相应,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文化软实力是否能与硬实力相匹配,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警醒的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中华文化只有表现出足够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才能真正让世界敬佩。艺术作为当今世界为直观、生动的文化载体和传媒载体,它在文化创造、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毫无疑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或者说,艺术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艺术学科在面临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环境之下,理应在战略层面有更大的抱负——努力在学科建设的宗旨、目标、方向和规划中,以全球化的视野打造新全球化环境,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与的学科内涵,并为中国文化提升提供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
中国艺术学科面临的新挑战
“双”建设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的主旋律。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学科,是戏剧与影视学科在“双”建设中,也获得了的机遇。但艺术学科在“双”建设的语境中,到底应当呈现出怎样的格局与面貌呢?
……
在这片积淀深厚又年轻活跃的园地,使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朝气和活力,接纳来自这些年轻学人的源头与活水。
我们积极倡导和构建艺术研究的“京师学派”,核心主旨就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强调对民族化、中国化的密切关注。我们认为,应当以中国美学的视角去研究中国艺术现象,既吸收世界艺术的精华,又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实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在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建立起当代艺术研究的中国学派。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努力,括《京师青年艺术论丛》这些年轻学子的科研创新,逐渐形成鲜明的京师艺术研究学派。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够为京师艺术学派的建设和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绪 论/00pan>
一、问题的提出/00pan>
二、概念申说/003
三、文献综述/003
四、研究方法/009
五、章节设置与研究内容/010
章戏曲舞蹈的历史嬗变/013
节潜在孕育/014
一、古代歌舞的形态佐证/014
二、百戏(角抵)的表演形式/019
三、歌舞戏的戏剧化倾向/02pan>
四、说唱艺术的脚色初现/023
五、宋代“队舞”与“舞队”的舞蹈素材/024
六、历史文献中的舞态记载/026
第二节初见雏形/028
一、宋杂剧中的舞蹈呈现/028
二、宋代南戏中的舞蹈表演/03pan>
三、元杂剧中的舞容舞态/033
第三节 语言定型/037
一、充分的理性自觉/038
二、对身体训练的重视程度/04pan>
三、程式化动作的成熟与完善/043
第四节百花齐放/046
一、清代地方戏中的舞蹈表演/046
二、已成体系的京剧舞蹈/048
三、各美其美的地方戏曲舞蹈/050
第二章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属性/056
节理解戏曲舞蹈身体语言/056
一、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价值/056
二、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限制与自由/060
第二节他律性的戏曲舞蹈身体语言/06pan>
一、戏曲舞蹈身体语言与唱腔念白的关系/062
二、戏曲舞蹈身体语言与锣鼓经的关系/064
三、戏曲舞蹈身体语言与行当的关系/066
四、以戏剧性为中心的戏曲舞蹈身体语言/068
第三节自律性的戏曲舞蹈身体语言/074
一、戏曲舞蹈身体语言容性/075
二、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高度程式化/076
三、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虚拟性/084
第三章 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内部结构/093
节戏曲舞蹈程式的基本要素/093
一、点/094
二、线/097
三、面/099
第二节戏曲舞蹈程式的类型划分及其构建原则/10pan>
一、戏曲舞蹈程式的类型划分/10pan>
二、戏曲舞蹈程式的构建原则/106
第三节
戏曲舞蹈的技术支撑/113
一、戏曲舞蹈的技术手段/113
二、戏曲舞蹈的法/114
三、戏曲舞蹈的技术控制与艺术独立/118
第四节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言语创造/120
一、语境的设定/12pan>
二、“知法犯法”的艺术原则/124
三、表演与接受/125
第四章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外部形态/129
节“浑身有戏”的身体/129
一、微身体语言/130
语/133
三、躯干动作/148
四、足蹈/154
第二节无机的身体
——戏曲服饰道具的语言性/156
一、社会角色的象征/157
二、身体意识的延伸与情感的宣泄/165
第三节戏曲舞蹈艺术风格的呈现/172
一、统一性的定格/173
……
二、情之中和/252
三、以情入境/254
第四节 阴阳体动的生命状态/256
一、子午阴阳/257
二、离合始反/259
三、动静相宜/262
四、崇刚恋柔/265
结 语/272
一、学科视点的戏曲舞蹈身体语言学建构/273
二、学术视点的戏曲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273
三、教育视点的戏曲舞蹈身体语言学传承/274
参考文献/276
一、古代戏曲典籍类/276
二、古代诗文典籍类/277
三、戏曲史类/278
四、戏曲理论类/279
五、舞蹈史类/282
六、舞蹈理论类/283
七、艺术理论与美学理论类/283
八、期刊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类/285
九、工具书类/287
绪论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舞蹈是人类早产生的艺术样式之一,它的足迹在历史年轮中从未中止过,只是到了明清时期,舞蹈被综合程度更高的戏曲艺术所取代,以“体变质存”的方式融入了戏曲艺术,成为以形体动态的表演塑造戏曲人物形象的一种表现力的艺术手段。戏曲舞蹈有其复杂的历史形态,从汉魏六朝角抵(百戏)的高超技术,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歌舞戏的流传,到宋元南戏、杂剧,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的戏曲剧种,戏曲舞蹈在历史变迁中也逐渐形成了成熟完备的身体语言体系与审美坐标。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戏曲舞蹈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两“极”一“缺”现象。两“极”是指两个,即认识上的两种误区。
误区一:仅仅将戏曲中某些插入性的纯舞蹈或成套表演程式称为戏曲舞蹈。这一认识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混淆了戏曲舞蹈与舞蹈的概念。戏曲舞蹈是舞蹈与戏剧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既符合舞蹈动态造型艺术的审美特点,又将舞蹈形式不露声色地整合到戏曲的框架中,为戏曲艺术服务。其实传统戏曲中插入性的纯舞蹈为数不多,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梅兰芳的古装新戏中,如《天女散花》中的“风带舞”、《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双剑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锄舞”等。如果戏曲舞蹈仅仅是这些搁置于戏曲表演中的舞蹈片段,那它的存在还只是个案。所以,戏曲舞蹈虽然具有舞蹈的性质,但它并不是纯粹的舞蹈,更不仅是戏曲中插入性的纯舞蹈。以此推论,戏曲舞蹈并非戏曲中单摆浮搁的舞蹈段落,而是具有戏剧特性并为戏曲表演服务的舞蹈手段与形式。其二,忽视了戏曲舞蹈中经过提炼
与美化的生活动作或更小的动作单元。戏曲舞蹈离不开生活的滋养,它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如同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间”,戏曲舞蹈中的成套表演程式——趟马、起霸、走边等,利用象征手法对生活场行变形,形成了一整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动作程式,这无疑是戏曲舞蹈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此外,戏曲舞蹈中含有大量舞蹈化的生活形态,或一指一看、一戳一站的辅助性身段,这些动作虽与生活原型较为,但被赋予节奏感韵律感与美感,所以依然属于戏曲舞蹈的范畴。
误区二:视戏曲舞蹈为独立的舞蹈体系,与古典舞蹈、民间舞蹈、以邓肯为开拓者的新舞蹈艺术,一并称为“世界四大舞蹈体系”。他们将戏曲舞蹈看作是脱离戏曲这一“土壤生态”而存在的独立的舞蹈体系,以舞蹈艺术的视角来对待它。诚然,戏曲舞蹈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舞蹈的艺术内容,故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一支,但戏曲舞蹈在继承上不仅做了形式上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它融化在戏剧环境中,成为塑造人物、传达人物情感的重要表现方式。戏曲舞蹈尽管以柔情绰态感染众人,但意义鲜明,具有指向性。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估量戏曲舞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将它从戏曲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舞蹈体系,它便成为有形无神的“空皮囊”,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式的体系建构无法合乎历史逻辑,更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的发展之道。可以说,戏曲舞蹈有其的动作体系和鲜明的审美风格,但绝非独立的舞蹈体系。
一“缺”是指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戏曲舞蹈研究当然是戏曲研究的题目中的应有之义,由于它承担了戏曲”中的“做”与“打”的重要任务,理应成为戏曲表演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有关戏曲舞蹈的论题在戏曲界的学术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在舞蹈界的研究中也只是作为中国舞蹈史中的一个历史节点而有过大致论述,并未将戏曲舞蹈置于戏曲艺术的综合形态行整体考量。另外,前人对于戏曲舞蹈的研究是处于散兵游勇式的状态,在戏曲或舞蹈的诸多论著与文献中有关戏曲舞蹈或身段的论述虽不乏精彩的见解,但大多都是蜻蜓点水,有涉及却不深入,更多的文献是对外部动作的分析、对戏曲舞蹈与古代舞蹈的关系辨析,或是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