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聊城市城校融合文旅项目“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案(R20WD2107)”阶段性成果。本书主要由前言、绪论、正文、参考文献和后记组成,其中正文共有5章。本书在梳理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的同时,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具体举措,探寻其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和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重要的精神结晶,是一个 民族的重要标识,它承载 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 密码。如果说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只是物化半物化 的、浮在社会表层的文化 现象的话,那么精神文化 则是深层次的、最能代表 区域文化本质属性的文化 现象。大运河不仅是古代 中国连接南北方的水路大 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文 化之河。运河在孕育了丰 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 同时,也孕育了大量非物 质文化遗产。这些类型多 样、特色鲜明的运河非物 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大运河 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 的历史、社会、文化、艺 术、科研和教育价值,“既 是运河沿线经济发展、技 术进步、生产生活方式变 革与文化观念演进的见证 ,又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 化资源”①。对其进行科学 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促进 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传 统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南起 苏、鲁两省交界处的大王 庙闸,北至德州市德城区 第三店,全长643千米,从 北到南流经德州、聊城、 泰安、济宁、枣庄5市18个 县、市、区。大运河不仅 在山东境内留下了异常丰 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 下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内 容极为广泛,与运河相关 的民俗、技艺、美术、戏 曲、音乐、舞蹈、武术、 医药、民间文学等均属于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 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 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的勤劳 和智慧,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以及 他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 式、价值取向和艺术品质 。它们大多因运河而产生 ,或伴随运河而成长,是 运河开凿变迁及历史发展 的见证,有着鲜明的地域 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对于 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促 进沿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6月,中国大运 河成功申遗,就此拉开了 后申遗时代的序幕。非物 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的 情感,包含难以言传的意 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它 与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 息息相关。保护、发展和 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必然要求,也是每一个炎 黄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与 责任。山东作为运河沿岸 的重要省份,运河非物质 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对其 开展相关研究,不仅是一 种专门的学问或知识,还 是一种新视野、新理念和 新方法。山东省要以大运 河成功申遗为契机,深入 挖掘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丰富内涵,加强对 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 利用,推动运河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运河文化在新时代重新 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推动 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发展 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 本书以山东运河区域非 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 ,在对其内涵、特点和价 值进行论述与梳理的同时 ,剖析遗产保护所面临的 困境及问题,并在此基础 上,归纳和总结运河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 具体路径,探寻其开发和 利用的策略与方法,以期 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运 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和认识,增强民众的保护 意识,更好地实现对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合 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从而有助于提升山东运河 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增 强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吸 引力,更好地服务于沿运 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 发展。限于本人的能力和 水平,书中难免存在诸多 问题和不足,还请方家和 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胡梦飞 2021年12月于聊城
收起全部↑
胡梦飞,男,1985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运河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近年来,出版《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研究》《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研究》《中国运河水神》《徐州运河史话》《中国运河文化遗产概论》等著作5部,参编著作多部,先后在《历史教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中国道教》《档案与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两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聊城市城校融合文旅项目、聊城大学校级科研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
前言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第二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一、民间文学
二、传统音乐和舞蹈
三、传统戏剧和曲艺
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五、传统美术
六、传统技艺
七、传统医药
八、运河民俗
第二章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一、非遗项目数量众多
二、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三、部分非遗状况堪忧
第二节 运河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二、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三、缺乏群众基础
四、宣传力度不够
五、开发利用有待加强
第三章 运河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原则与路径
第一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原真性保护原则
三、整体性保护原则
四、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五、活态保护原则
六、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
七、保护与利用并举原则
八、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举措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二、完善保护机制
三、保护运河生态环境
四、实行分类保护
五、合理利用非遗资源
六、保护传承主体
第四章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二、艺术审美价值
三、教育科研价值
四、休闲娱乐价值
五、经济价值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一、原真性开发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特色开发原则
四、市场化开发原则
五、利益共享原则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民俗博物馆模式
二、城市RBD模式
三、舞台表演模式
四、主题公园模式
五、节庆活动模式
六、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
第四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一、运河非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二、运河非遗旅游开发策略
第五章 运河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以武城四女寺传说为例
一、武城四女寺传说概述
二、传承及发展现状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二节 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驾鼓为例
一、临清驾鼓概述
二、保护和传承现状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三节 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以武城抬花杠为例
一、武城抬花杠发展概述
二、传承及发展现状
三、保护和传承策略
第四节 传统戏剧的保护与传承:以夏津马堤吹腔为例
一、夏津马堤吹腔概述
二、保护与传承现状
三、传承及发展策略
第五节 传统曲艺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时调为例
一、临清时调概述
二、保护与传承现状
第六节 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潭腿为例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临清潭腿的历史渊源
二、临清潭腿的发展现状
三、临清潭腿的保护与传承
第七节 传统美术的保护与传承:以张秋木版年画为例
一、张秋木版年画概述
二、保护和传承现状
第八节 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为例
三、保护和传承举措
一、聊城牛筋腰带概述
二、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传承与发展举措
第九节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济宁二仙膏为例
一、济宁二仙膏发展概述
二、保护及传承现状
三、保护措施及实践
第十节 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歇马亭庙会为例
一、临清歇马亭庙会概述
二、庙会的现状及问题
三、庙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