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随笔集。作者退而不休,时刻思考着人生,思考着世界。“对生活对社会深沉地思考之后,行之于文:《快乐》《总结人生一个字——“度”》是对生活生命的呵护;《厚德载物》《站在“对与错”面前》是对人性品行的警醒;《崛起》《伟大的国球》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有对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物进行思索的,如《酒与茶中有心态》,让我们不仅领略了酒文化、茶文化,还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灵魂——人生苦短,需要“养心、养身、养德、养神”。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名美国记者写的文章,文中
的主要内容是讲:在中国,有一代能吃苦、对改革开放贡献大的人。他讲道,以后这一代人再也难找到。他说的这一代人,就是现在六七十岁的这一代人,也就是与共和国同年岁的人。
我认为文中在讲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还有两个突出
特点没有提道:一是创造了一个的品牌,叫“中国爹娘”。现在很多人讲:“幸福的生活就是开德国的车,住瑞士的房,娶日本的媳妇,有中国的爹娘。”很多中国的爹娘,为了自己的儿女,倾其前半生的所有;为了儿女的儿女,又倾其后半生的所有。我走过世界很多国家,像中国这一代人这样做爹娘的,确实没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很重。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很多人关心政治比关心经济多,关心国事比关心家事多,关心社会比关心自己多。几十年来,几乎天天看新闻,常常论国事。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激烈的碰撞,再加上国际风云变幻,科技日新月异,可忙坏了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这几年的网络用语,意思是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事的人)。有人讲:“我们这一辈人是拿着工人的退休工资,操着国理的心。”
我更是“吃瓜群众”的突出代表,我不仅关心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事件,而且有时还想讲出自己的想法,这本《闲居随笔》就是这样产生的。
书中的九谈,除了谈国学、谈哲学,还谈了未来的世界将由现代版“三国演义”向“三国演义”演变。朋友说我“不仅吃的瓜多,而且专拣大的吃”。我觉得我吃得挺香,挺甜,而且还很有味道。
我真正从事文学写作三年的事,退休在家,闲来无事,就想学着写点东西。五年前,我写了本《冲坎闯关》,是写自己经历过的坎和关。一种文体写到底比较容易上手,不到半年就写成了。现在要写的文章,因写的内容不一样,文体也不一样。我根据自己选的题目,想怎么写,便怎么写,在不在理,根本没多想,确实是“随笔”。
《闲居随笔》初稿完成后,有朋友问我,让我动情的有哪几篇。我讲:“《老娘的‘绝活’》《军嫂红燕》《奇迹的背后》让我动情。”我这人眼皮子软,每篇文章都让我流了不少眼泪,是《军嫂红燕》。写完之后,我发誓再也不写情感方面的文章了。
朋友问我对自己影响大的有哪几篇。我说《竹与人》对我影响大。我因窗前的竹子拿起了笔,开始学着写文章。我写的《把根留住》,已被我们西大李家族委员会收录在刚出版的《李氏谱书·文化卷》三十三卷下册。我被增选为西大李家族委员会副会长。据不统计,西……
笔耕三年,既不敢出书立言,也不想出书挣钱,的目的就是为社几句良言,与朋友谈几点体会。华裁任正非讲:“所有的生意终将死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让我们为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共同努力吧!
李中柯,高级经济师,曾任国投中经理、乳山市市长助理、中国果汁协会理事长、青岛三川果汁公司董事经理。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三年发表文学作品二十余篇。
辑谈知恩话谢恩
老娘的“绝活”
渡情
——李家联中五十年师生见面会
再约十年举寿觞
——邵书君先生八十岁华诞贺词
真情实意的月季花
第二辑┄谈美德┄话楷模
奇迹的背后
军嫂红燕
▁▁记张红燕女士的军嫂生涯
第三辑谈玉竹话成长
竹与人
把根留住
以竹思人
第四辑 谈国学 话厚德
“厚德载物”的“德”
“上善若水”之管见·
第五辑谈哲学话人生
—▁“度”
一副对联
对与错
第六辑谈社会话巨变
伟大的国球
中国的民打赢美国的官
——记中国果汁企业从应诉到反诉打赢美国案始末
第七辑谈酒茶话兄弟
酒与茶中有心态
互联互通·
第八辑谈当下话快乐
知足当下
放下就快乐
为六十岁
附录
一本彪炳乳山地域文化的书
——李中柯的《冲坎闯关》/安家正
读《冲坎闯关》有感/张超
读《竹与人》有感/张超
我叔是“神人”/李淑欣
读《知足当下》有感/刘翠英·
读《老娘的“绝活”》有感/周慧
“三气”铸就人生的辉煌/张淑艳
李家联中同学会感言/刘国杰
师生缘
——写在李家联中部分老师校友见面会前夕/李中怀
后记
欲望与读书
老娘的“绝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穷,我们村穷,我们家在我们村穷。
我们国家穷,是因为自鸦片战争以百年备受列强的野蛮掠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业凋敝,百废待兴。
我们村穷,是因为村子比较大,人口多,耕地少,再加上在海边,沙地多,粮食产量低,所以我们村比邻村要穷一些。我们上学时路过杨家村,一个小孩哭个不停,她妈说:“再哭,就送到沙李家饿死你。”她说的沙李家就是我们村。
我们家穷,是因为父亲是个典型的老实农民,一人养着八口人,家里没有在生产队出海打鱼的(后来得知,凡是在生产队打鱼的,打到的鱼大部分都在船上分掉拿回家),也没有在外面上班的,更没有在村里担任一官半职的,只能是穷上加穷。
小时候,生产队年底结算时,有的人家里收两三百元,少则几十元。我家是多年的超支户,不仅一分钱没有拿到,还欠生产队四五百元。更让人寒心的是,过年时,对少数超支户,生产队每家借给五元钱过年,可是我家不是贫下中农,生产队一分也不借。很多年,我家过年不见鱼,不见肉,爹娘都是在无奈中带着我们过别人幸福、我们痛苦的新年。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娘,有一个辛勤倔强的娘。娘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将一个困难的家拾掇得井井有条,让我们在寒冷中得到温暖,在痛苦中获得幸福,在失望中孕育希望。我娘身高不过一米五,体重不过一百斤。娘就这样以躯,靠赶海蛎子(牡蛎的苗)支撑起这个家。
海蛎子长在海里的礁石上,浅水区的蛎子个头小,也不肥,深水区的蛎子个头大,肉肥,是入秋之后,海蛎子更肥、更大。秋天,是我娘盼望的好季节。
我是到村前的“海石烂”岛去赶海,为的是多收获一些海蛎。它离村有四五里路,这四五里路多数是沙地,也有一段是泥沙地,没有硬实的路可走。走完这段路费力,是带着几十斤重的海蛎子走起来更费劲。
我娘力气小,为了减少重量,只能取海蛎子的肉带回家。海蛎子硬硬的皮带着刺儿,紧紧着里面的肉,要把肉取出来就是一个技术活。她将一根四长的粗铁丝,一头安上一个木把儿,一头烧红后打成扁的锋利的尖儿。娘找到海蛎薄弱的地方,将铁丝尖儿去,慢慢推到根部,然后一剜,就将海蛎肉抠出来了。
海蛎子的壳既结实又棱角锋利,娘急于得到更多的海蛎子,心急手常常被刺得鲜血淋漓。娘把受伤的手海水里,说这样既能消毒又能止血,然后继续抠海蛎肉……后来,条件好了,娘戴上了手套,手不再流血,收获的海蛎子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