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三辑,收录的文章有:冬虫夏草;中国斗鱼;精神的树,神幻的树;自然笔记;含羞草;不可医治的乡愁;心月何处寻;海殇后的沉思等。
杨文丰,男,广东梅州客家人,农业气象学专业学士。中文二级教授。当代有影响的散文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辑
病盆景
冬虫夏草
中国斗鱼
鸣沙山·月牙泉
天麻劫
鉴赏年轮是残忍的事
肥皂
雾霾批判书
不完全是尾气
第二辑
精神的树,神幻的树
自然笔记
虹影
佛光
含羞草
马兰,马兰
根
不俗的芭蕉
鸟巢
品鉴枸杞
夜光杯
第三辑
不可医治的乡愁
人蚁
心月何处寻
哀怜稻草人
哀哉,植物人!
海殇后的沉思
《病盆景/阅美文》:
我知道你害怕直面盆景,尽管你本有深深的盆景情结。你在盆景问题上,至今还病着,陷入欲罢不能的悖谬,然而今天,你仍得走近盆景。
眼前这名日“滴水不露”的黄杨树桩盆景正在接近你:那些云片,圆似盖,一朵朵呈俯视态,叶绿绿而疏密有致,枝丫丫却扭曲蛇盘。另一柏树桩“步步青云”,长长桩干自盆沿悬垂弯曲而下,似庐山几近干涸的瘦瀑布,枝叶溜溜成团,越往下叶团儿越小。
如此的盆景有野趣可言吗?你很矛盾。这些盆景果真是苍劲雄浑、洒脱飘逸、潇洒扶疏、野趣豪放、野味天然和咫尺千里吗?果真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吗?
如此的盆景难道不已几成美学的难题和病社会的缩影了吗?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你认为盆景即便美,也是畸形美,是病盆景,犹同黛玉的病态美。所有自然物本来都是平等的,都有存在的理由,都不愿意畸形,都希望具天然美,何况“自然中的丑本是不可能的”(哈格若夫)。
病盆景无疑成了被强制生长之物。所谓“巧夺天工”的形状,什么直干式、蟠曲式、横枝式、悬崖式、垂枝式、丛林式和连根式,即便再好听的名字,都有违天然,这与人病是颇相似的。人病由肌体内部不平衡所致,而人染病之因不外两种:一类是外部的东西直接侵入了肌体,如风寒暑湿燥火等直接作用于肌体,而造成肌体失衡;另一类则是肌体摄人的能量不均衡,比如偏食导致肌体失衡。
被强制生长的盆景,竞可怜得连养病的条件和权利都几乎被剥除——疏离了土地山林,周遭尽是人为的病环境,即便还算环境的话。
这些微型筒盆,或圆或方,口径都仅几厘米,比烟灰缸、鸟食罐大不了多少,狭窄逼仄,谁也伸展不开腿脚,残存的生命在如此的屈辱中更何以求生?置斗室之中又怎能沐浴自由的雨、自由的风,甚至连小虫鸣唱都无法听到,如何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呢?
这是被彻底异化的环境了。
然而,如此的病盆景却还是伟大的人类制造的“风光”作品呢。
如此的病盆景——亦真亦伪亦病亦幻的存在,却仍表现出顶天立地的轩昂气概,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超脱潇洒的清高气节,老而弥坚的坚强意志,乃至仍能给人以自然态的美的联想吗?还能形神兼备、神韵天成吗?
更令你无法说清的,是如此的盆景在民间看来却又是整体协调的、和谐统一的。不是树的高矮肥瘦与盆钵深浅长短的协调,就是疏疏密密、俯俯仰仰、起伏起伏、高低高低的协调,抑或便是□化中求趣味、聚散中相统一的协调……任意截取一枝,都自成“艺术”风景!
□
作为人而今天你却如孙大圣般一□,也□成了盆景。你已丧失了正常的生活条件,生命贮满了劫难,甚至担忧自己体内的营养供给系统会在某一天清晨被人彻底切断……
是杞人忧天吗?《植物学》说:在植物体内存在着两条方向相反、功能不同的运输线。树干中自下而上的运输线,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物质输送往叶片,而皮层内部由上往下的运输线,则将叶片制造出来的养分运至树根。
有个说法叫做“树怕剥皮”。制作盆景时,倘若树皮被全部剥去,那么根部必被“饿死”无疑,根既死,水分就无法被输送至枝叶,枝叶必随之枯死。连贾平凹在小说《秦腔》里也写过:一旦知道谁“背过了白雪又说她的不是,我就会用刀子割掉他家柿树上的一圈儿皮,让树慢慢枯死”。
好在人出于功利,知道得让你半死不活,不,是半死仍活——以刀砍削去你的躯干的大半。即使算你还在活,亦是活在病残、痛苦和病态之境,尽管这并非生活,只算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