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起步研究、技术攻关、发射成功、再创辉煌四部分,内容包括:论证返回式卫星方案、研制第一代远程火箭、研制首颗返回式卫星、研制卫星回收系统等。
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已屹立于世界□□之林。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问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一、起步研究
论证返回式□□方案
研制□□代远程火箭
研制首颗返回式□□
研制返回式□□相机
研制□□回收系统
二、技术攻关
准备□□发射和回收
对失控火箭紧急处置
精细查找事故原因
第二批元件返厂复查
发射基地进行彻底联检
三、发射成功
返回式□□准确入轨
□□异常有惊无险
迎接□□返回地球
顺利回收落地□□
四、再创辉煌
发挥优势开创新天地
返回式□□走出国门
回收□□跟□□赛跑
创造一天收发两星的纪录
欢迎太空乘客归来
论证返回式□□方案1965年4月□9日,国防科委根据中国航天技术的总体规划进展,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提交研制和发射我国人造□□的情况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国防科委将返回式遥感□□列入航天技术十年奋斗目标。
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是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人成功地将□□颗人造地球□□送上太空,使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1958年,美国人紧随其后,也将自己研制的□□送上了太空。此后,在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围绕空间技术的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也要发展自己的应用□□事业。
1965年8月9日、10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原则上批准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工作规划方案的建议》。这次会议同时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人造□□以应用□□为主.应用□□以返回式遥感□□为主。
在这一决策下,中国的返回式遥感□□获得加速发展。1966年初,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王希季受命负责进行□□□□颗返回式□□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这颗□□被命名为返回式0型遥感□□,代号“FSW-0”。
历史给了王希季一个充满挑战而又令人羡慕的机遇。
王希季是白族人,19□1年生于云南省大理市。19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他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
1965年8月,王希季受命主持我国□□枚□□运载火箭设计的总体方案论证。他经过研究,大胆提出将探空火箭和导弹技术相结合,以七机部一院正在研制的中远程液体导弹为基础,加上七机部四院尚未研制的固体发动机作动力,组成“长征-1”号火箭的总体方案,为中国的□□□□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6年1月,王希季开始主持我国□□颗返回式□□总体方案论证工作。在他的主持下,论证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开来。
但是,返回式遥感□□是一项比研制“东方红-1”号□□难度大得多的工程,需要解决□□返回和航天摄影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而且当时的国际航天科技极度保密,我国又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根本不可能和任何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国内能看到的航天技术资料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返回式遥感□□研制十分困难。
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在王希季的主持下,中国的□□火箭专家对返回式□□总体方案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发射返回式遥感□□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工具,功能完备的□□本体,以及完善可靠的航天测控网。
针对返回式□□的运载火箭问题,专家们认为返回式□□的结构重量远远超过“东方红-1”号。
在我国,唯有“长征-□”号运载火箭具备这种发射能力。
“长征-□”号运载火箭的起飞质量近□00吨,是一个主要由总体结构、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安全与供电等系统组成的多级火箭。
对于返回式遥感□□的发射任务来说,除了要求运载火箭有足够的推力,使□□达到入轨的高度和速度之外,还得有精确的制导和控制能力,以便□□能够准确地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就要求运载火箭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