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 越江地区破获了一起国民党台湾特务潜入案件, 两名特务被当场打死, 而准备接头的潜伏大陆的特务“刀鱼”始终没有被挖出来, 为此公安部门一直在秘密侦察, 历经了10年时间。到了60年代, 潜伏特务“刀鱼”进入革命造反阵营, 通过各种手段来挖掘当年破获特务案的情况, 陷害打压公安干部, 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小说通过“革联指”创办《战报》的故事背景, 展开情节, 真实地描述了胡向平、南沙、莫玲玲等编辑人员的工作、生活和革命经历, 反映出了特殊时期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小说还对越江地委书记姜锋、公安局长唐泽洪、刑侦队长等人的生动描写, 以及与张勇猛、李其严、葛强军等人的激励碰撞、勾织起一个引人入胜的斗争场面。同时也生动刻画了谢梅莹、朱惠芬、叶红等女性的感情生活和遭遇。最后, 在复杂的运动、斗争中, 姜锋等人顶住压力和考验, 在胡向平新的思路启发下, 坚决果断地开展侦察工作, 拔开谜局, 终于挖出了潜伏特务, 保证了我方情况人员的安全。
王文华, 祖籍杭州临安, 1964年出生于湖州市长兴县,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 著有当代监狱文学集《警戒线》、长篇纪实文学《筑梦荒野》、网络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命案》等。
不知胡采取了什么手段,让妻子谢梅莹怀了孕。
他们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依照梅莹的心思,不想生第二胎,怕影响工作。可胡要二胎。梅莹知道他心思,就是不点破,一直要求采取避孕措施。胡家是几代单传,她曾动过恻隐之心,但一想到生孩子后的头痛事,就断了念头。不料,胡竟如愿以偿。她责怪他,追问阴谋怎么得逞的。胡吞吞吐吐,表面承认错误,内心窃喜。说来奇怪,自打怀上后,梅莹就一门心思想生个儿子,为胡家争口气。
谢梅莹在妇保医院被分娩前的阵痛折磨着时,胡却还在《越江报》(简称区报)。
《越江报》是越江地区机关报,归宣传部管。报纸虽小,五脏俱全,质量全省,有郝为劳,他是宣传部副部长兼主编;有胡劳,他是头版编辑。报社是常事,今天是1966年12月3pan>日,非同一般。新年将至,老婆分娩。重要时刻,胡想守在医院,无奈脱不开身。自从“命”开始,报社受冲击,人手锐减,工作量激增,以至于他这个头版编辑也去做排版、校对等杂活,而且一干就是几个月。他深知,如果没有郝为民的照应,自己早就下去改造思想了。
胡做事一向敬业、认真。他一字一句看着,并用快速度将文章校对好。岳父的电话催过几次了。抬头看钟,新年已经来到,正好是1967年元月pan>日凌晨18分。
胡通过时钟安排作息时间,那是在读大学时养成的当时学不敢耽误时间,钟安排,看钟做事、看钟吃饭、看钟上厕所。他晚上学,早晨醒不过来,便省吃俭用买了闹钟,直到结婚时仍将其摆在新房。
胡将清样交给印刷车间刘天庭师傅,骑着结婚时老婆陪嫁的自行车朝医院赶去。胡老家在几百里外大清山,家中有父母和两个妹妹。他在全族的支持下该完中学,回大清山的木材公司当伙计,新中国成立后考上省清江大学新闻系,毕业被分配到越江国营化工厂。企业没有埋没人才,让他在宣传部门做了干事,这与胡想当大报记者的志愿相差甚远,实在有些不甘心。那时不服从分配是不行的,
不仅要承担被扣帽子的风险,起码也对不起在农村的父母,他十分清楚为了能供自己上大学,父母及家族所付出的代价。
好在胡是个老实人,拿工资吃饭,那颗初始不安分的心,一段时间后沉了下来。这心一沉,工作便格外对他投来赏识的目光。胡呢,随着对企业的不断深入了解,渐渐地融入其中。没有想到,付出有了意外收获,许多稿件在《越江报》上发表,有些还被省报用了,他被区报聘为特约通讯员,继而又成为区报的特聘记者,五年后顺风顺水地了《越江报》担任编辑,很是风光。
刘天庭今年五十二岁了,瘦而精干,蓄胡子,脾气臭,烟叼在嘴上说话干活。他解放前在私营厂里做印刷工,混得不容易,却学了技艺。新中国成立后来到报社印刷厂工作。对于他来说,排版印刷就像是喝水吃饭,顺手提来就行,一般的错误,眼睛一扫就能发现。
“命”以来印刷厂工作量增大,主要是材料多。地区各都希望时间看到区报,拿到资料,了解动向。刘天庭感到责任重大,会亲自把关。今天是新年,他也想早点印好报纸回家,招呼开机。突然,他的目光从清样上扫过,蓦然觉得版面有些异样,似乎少了一行字。他拿开嘴上的,擦了一下被烟迷糊的眼睛,定神再看,果然,第二版面局长唐泽洪的“加强‘命’期间的地区工作”文章结尾少了一句结束语:十七年来地区所取得的成绩证明,
工作是不能“砸烂”的,是必须全面加强的。这句话少了非同小可啊!他大吃一惊,他连忙喊着,停机!停机!
街上灯光微弱,人稀车少,寒风双脚疲软,车速提不起来,他感到疲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