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2021) 读者对象: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研究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2021版延续了前三版本的基本框架结构,主要由综述篇、专题篇、案例篇、政策篇等篇章组成。综述篇重点跟踪记录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剖析园区发展重难点问题,展望行业发展趋势;专题篇侧重于更加深入细致的展现不同类型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包括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货运以及商贸、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案例篇集中展现了一些典型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组织、技术应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与特色经验;政策篇收录了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以及各地政府有关物流园区的相关规划及政策辑要。
自2013年起,《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2021)》是呈现给读者的第四本系列报告。随着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物流园区在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当前,我国物流园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书真实记录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回顾总结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经验和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书由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及相关研究单位的多位业内专家认真组织编写。物流园区专委会会员单位提供的部分优秀案例收录于案例篇中。希望本书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园区发展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园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材料,为金融机构投资建设园区提供相关资讯,也为物流院校和研究单位提供教学案例。
我国的物流园区从世纪之交开始萌芽。二十多年来经历了规模扩张、质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在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物流园区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和优先服务环节。2003年起一年一度的物流园区工作年会,已成功举办19次。自2013年起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呈现给读者的第四本。意在真实记录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历程,回顾总结发展经验和问题,展望研判发展前景和对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世纪疫情全球大流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包括物流园区在内的现代物流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物流园区空间布局不平衡,服务功能不完善,网络效应不充分,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待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物流园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规划已扬帆起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经过20多年发展的物流园区向何处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政策导向,总结各地园区实践经验,推进融合创新,将是新阶段物流园区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方式。物流园区不能仅仅关注自身建设运营,还要从整个现代物流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角度考量,主动与相关要素协同联动,迈向“园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园区+产业。制造业、流通业、农业等相关产业需求是物流园区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园区赖以生存的活水源头。从某种意义来讲,产业融合的深度决定着物流园区发展的程度;融合发展的水平,也是物流园区发展质量的体现。物流园区与制造业基础设施、业务流程、标准规范深度融合,为制造企业产业集群做好定制化服务,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依托重点商圈、商贸集聚区、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服务需求,发挥园区资源要素集聚优势,推动物流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共同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体系。推进物流园区与新型末端商业模式融合,加快完善直达社区、村镇的共同配送物流网络。布局建设县域物流园区,发挥物流园区在工业品、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双向物流服务网络中的枢纽作用。以物流园区为平台,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农业等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物流支撑产业升级创新、产业催生物流需求扩容的良性循环。 (二)园区+专业。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促进了物流服务市场专业细分。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特征,适配供需两端的各类专业物流园区蓬勃兴起。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商务物流需求。电商与快递融合发展,催生了为快递件转运分拨服务的专业物流园区。随着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冷链物流需求增加,许多物流园区增设冷链服务,生鲜冷链专业园区得到较快发展。利用城乡公交班线和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点通达性,兼顾物流业务承载渠道,物流园区与公交邮政融合的专业性逐步显现。虽然受疫情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仍保持逆势上扬,为进出口服务的保税型物流园区和海外仓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中欧班列、国际全货机航班、国际海运等海陆空运输,都离不开物流园区为基地。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通、东西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三)园区+枢纽。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着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作用。到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已布局三批70个国家物流枢纽,多数是从示范物流园区转型而来。物流园区与枢纽深度融合,推动信息连通、要素流动、业务协同、标准衔接和互联成网,形成覆盖广泛、层次分明、衔接顺畅、运行高效的物流网络,共同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这是国家政策导向,更是物流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四)园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是连接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生命线”,也是支撑现代物流运行的“先行官”。要推进铁路进港口、进园区,促进铁、公、水运输通道与国家物流枢纽等物流节点设施“硬联通”。统筹协调衔接涉及设施设备、业务流程、服务标准、数据接口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软联通”。统筹铁路、水运、海关等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信息互联互通。整合区域内运输资源,加强干支衔接,形成常态化、稳定化、品牌化的多式联运运输产品。强化枢纽园区间航运班轮、铁路班列等对开,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散改集、驼背运输、滚装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构建创新型网络化、一体化运输组织模式,提升物流园区网络组织效率。通过物流园区有效组织,发挥多种运输方式各自优势,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票到底”,从整体上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五)园区+多重服务。早期的物流园区多数依靠出租场地、库房的租金收入维持运转,服务内容单一,收入来源有限,很难实现投资回报。随着土地价格上涨、租金收入降低,以及进驻企业业务需求扩展,许多物流园区不断开发出新的服务项目。一是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作业延伸服务;二是金融、保险、信息、广告、展览、展示、交易等增值服务;三是餐饮、住宿、洗浴、娱乐等配套服务;四是工商、税务、社保、交通等政务服务;五是供应链管理、集中采购、统仓共配、邮政快递、保税通关、支付结汇等一体化服务。通过不断开发延伸服务,物流园区运营模式从物业租赁为主逐步转向平台支撑、综合服务,为客户提供集成化、一体化服务。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客户黏性,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开展多重服务、实现了多重收益,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六)园区+数智转型。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把世界带入“数字经济”时代。物流园区发展必须拥抱“数字化”,融入“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重新构架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实现“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在线化”,推动传统物流业务向“数字物流”转型。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集成智能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自动感知和数据采集,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促进智能化升级。利用物流园区长期积累的数据资源建立物流信息和金融保险信息共享整合机制,促进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园区信息共享,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仓单、运单、订单融资。将物流服务数据深度嵌入供应链体系,引导传统物流企业拓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促进传统物流园区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型。将数智化思维引入园区管理,全面提升物流园区管理能效。 (七)园区+绿色低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物流园区环保治理压力进一步加大,绿色低碳物流责任重大。创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促进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绿色物流装备全面推广,分布式光伏、氢能源应用探索试点。减量节能技术和材料融入园区建设运营,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逆向物流、单元化载具循环共用等绿色模式在园区普遍推广。绿色物流标准逐步建立健全,物流领域碳排放监测探索落地,园区绿色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配送和绿色包装等环节协同运行。做好逆向物流、回收物流,逐步实现物流全链条绿色化发展。 (八)园区+生态圈。物流园区与上下游企业、左邻右舍、方方面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圈”。生态圈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是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必备环境。基于园区的平台效应,推动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金融链等有机融合。以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平台对接等多种方式,整合各类物流资源要素,形成良性竞争与互利合作共存的高效物流组织形态。以物流链为抓手,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促进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物流、回收、维修、金融等业态高度集聚,构建协同共建的产业生态。合理引导园区内部及周边车流、货流和人流安全有序流动,减少物流活动与周边居民工作生活冲突矛盾,营造宜业宜居的发展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深入合作,探索建立项目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九)园区+国家战略。现代物流体系是国家战略重要支撑;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指引。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围绕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和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调整优化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构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在物流园区中嵌入应急物流和军事物流功能,推进社会物流与应急和军事物流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组织管理、标准应用等方面有效衔接,建立高效响应的运力调度机制和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保障协调机制,构建上下联动、平战(急)结合、专兼协同、快速响应的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体系。 (十)园区+民生福祉。物流园区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平台,与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发展现代物流的根本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方面,园区运营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物流渠道和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物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可以为群众创造收入来源和事业发展机会。物流园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卡车司机、装卸搬运工、快递小哥及物流行业各类从业人员的劳动,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创建文明和谐园区。物流从业人员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才能激发做好“人民物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幸福感传递给客户服务体验,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以上“物流园区+”融合创新发展的10个方面想法,只是个人的一些基本看法。以求抛砖引玉,引发业内同人共同探讨。物流园区发展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题,不同物流园区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不可能找到统一答案。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抓住问题本质、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单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报告》2021版延续了前三版本的基本框架结构,主要由综述篇、专题篇、案例篇、政策篇等篇章组成。《综述篇》重点跟踪记录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剖析园区发展重难点问题,展望行业发展趋势;《专题篇》侧重于更加深入细致的展现不同类型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包括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货运以及商贸、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案例篇》集中展现了一些典型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组织、技术应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与特色经验;《政策篇》收录了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以及各地政府有关物流园区的相关规划及政策辑要。希望《报告》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园区发展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园区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材料,为金融机构投资建设园区提供相关资讯服务,也为物流院校和研究单位提供教学案例。 《报告》的顺利出版,得到了业内人士大力支持,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智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园区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及相关研究单位姜超峰、冯耕中、张晓东、宫之光、周志成、邓延洁、曹允春等多位业内专家在持续观察分析、长期深入研究和广泛收集素材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写了综述篇和专题篇。物流园区专委会会员单位提供了大量丰富素材,部分优秀案例收录于案例篇中。中国财富出版社积极配合,保证了《报告》得以出版。在此,我代表编辑出版单位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国物流园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思路风云际会,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态频繁迭代,新模式激荡澎湃。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情况和认知水平,还不足以对这些变化做出精准的描述和深入的研究。书中尚存许多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也欢迎关心关注物流园区发展的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园区企业积极参与讨论,继续给予支持,共同推动我国物流园区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中国第一家物流与采购行业社团组织。由1980年成立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1984年成立的中国物流研究会、1995年成立的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经多次演变而来,2001年4月更为现名。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推动政府与企业采购事业的发展,推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完成政府委托交办事项。政府授予其外事、科技、行业统计和标准制修订等职能。是亚太物流联盟和国际采购联盟的中国代表,并与许多国家的同行有着广泛联系与合作。 中国物流学会(china society of logistics,CSL),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物流学术研究社团组织。其前身是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和中国物流研究会。学会广泛吸收从事物流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承担物流教学、研究任务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物流企业,从事物流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自愿组成。以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经济理论、物流管理科学和物流科技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学术团体。
综述篇
一、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环境 二、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与特点 三、我国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展望 专题篇 公路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港口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我国航空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案例篇 诚信为本 创新赋能 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皖江经济带多式联运枢纽中心 合作共赢建设县级数智物流产业园 打通城乡双向物流通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创新引领管理 智慧助力发展 创新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模式,打造佳怡智慧供应链产业园 打造钢铁供应链一站式产业服务平台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体系 保障京津冀农产品供应安全 绿色化发展 数字化运营 全链条服务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共联共生共赢 聚焦园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 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商贸物流新标杆 推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综合性智慧物流园区 陆海通联 东西互济,建设“一带一路”开放平台 政策篇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等24部门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 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 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 发改基础〔2020〕1319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第三批示范物流园区名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公告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节选)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通知(节选)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节选)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节选)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节选)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节选)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河南省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布局和建设实施方案》(节选)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节选)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云南省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2019-2035年)》的通知(节选)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节选)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节选)
一、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环境
2018-2020年,国际形势日益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冲击。面对诸多困难挑战,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将物流业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物流园区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社会运行受到巨大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人类健康、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形成了综合性新挑战,加速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一是疫情助长了保护主义的思潮,促使一些国家重新审视产业布局与开放政策,加速全球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多元化进程。虽然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短期仍难以被取代,但国际分工体系和部分供应链将会缩短。二是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输仓储造成巨大破坏,港口堵、运费升、芯片荒、大宗涨等现象交织呈现,供应链中断成为常态。三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人类社会隔断,但生活生产活动被迫向线上转移,居家办公、远程业务协作等生活新模式不断涌现,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线上化转型。四是由于经济活动受抑制,特别是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衰退严重,导致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在防控疫情期间,物流园区整体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园区企业财务收支失衡、经营举步维艰。在控制疫情后,物流园区迎来了恢复性增长,冲击影响整体可控,但社会物流需求下降,特别是一些传统公路港经营困难,新一轮竞争“洗牌”在所难免。 (二)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三年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2018-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91.92、98.65、101.60万亿元,同比增长6.6%、6.1%和2.3%。特别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强大的韧性。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约17%,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二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继续缩小。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提质增效态势良好。三年来,我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8年的7.0%、39.7%、53.3%调整为2020年的7.7%、37.8%、54.5%。第二产业规模稳步扩张,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从2018年的13.9%、32.9%提高至2020年的15.1%、33.7%,制造业持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5.4万亿元,占GDP比重不断提升,连续3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消费市场展现韧性活力。2018-2020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5.9%、5.1%和2.7%。虽然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投资更加精准有效,在基础设施、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明显加大,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也保持快速增长,确保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出现下降,2018-2020年数值分别为37.8、40.8、39.2万亿元。虽然2020年消费规模有所下降,但消费占GDP比重仍达到54.3%。而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国消费市场复苏态势良好,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电商保持快速发展。这些都展现出我国内需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表明消费仍是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四是对外贸易“量”“质”双升,贸易大国地位更加稳固。2018-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0.5万亿元、31.6万亿元和32.2万亿元,2017年以来连续保持全球第一。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兴市场进出口占比不断提升,东盟首次成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取得积极成效,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占比升至18.4%;出口产品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机电产品出口占比升至59.5%;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五是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东部地区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良好;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拉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持续发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东北振兴步伐加快,引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乡村振兴加速,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六是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2018-2020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稳步提升,三年分别为2.14%、2.19%和2.4%。随着研发投入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达到4639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物流业发展稳中趋缓、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三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平稳运行,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撑和需求基础。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创新动力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业态新模式活力不断彰显,内生动力依然强劲。 社会物流需求增长趋缓。2018-202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分别为283.1万亿元、298.0万亿元和300.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6.4%、5.9%和3.5%。虽然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放缓,但需求结构调整优化。民生消费物流发展成为增长亮点,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增速连续三年在10%以上,远高于社会物流总额平均增速。工业品物流总额仍是物流需求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物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物流需求2020年逆势超预期增长8.9%,全球产业链地位继续稳固。 物流市场处于景气区间。2018-2020年,我国物流景气指数全年均值分别为53.8%、53.5%和51.7%,继续稳定在景气区间。物流业务总收入分别为10.1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0.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9.00%和2.2%,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物流效率基本保持不变。2018-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分别为13.3万亿元、14.6万亿元和14.9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7.3%和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分别为14.8%、14.7%和14.7%,连续三年基本持平。 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位运行。2018-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3.9%、3.4%和1.4%。虽然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多式联运设施、冷链物流设施、高标准公共仓储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力度有所加大。 (四)物流节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物流园区发展面临新任务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以下简称“《物流枢纽规划》”),提出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全社会物流和交易成本,为优化国家经济空间布局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物流枢纽”专项规划,对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嵌入产业,加速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成为物流园区发展的新任务。 《物流枢纽规划》明确了枢纽各阶段发展目标,到2020年,布局建设30个左右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现代化运作水平较高、互联衔接紧密的国家物流枢纽,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枢纽建设运行模式,形成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基本框架;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推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并实现高效物流运行网络基本形成,物流枢纽组织效率大幅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到2035年,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形成一批具有国家影响的枢纽经济增长极,将国家物流枢纽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国民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物流枢纽规划》选择127个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其中,41个陆港型、30个港口型、23个空港型、47个生产服务型、55个商贸服务型和16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物流枢纽规划》提出了4项主要任务,即“合理布局国家物流枢纽,优化基础设施供给结构”;“整合优化物流枢纽资源,提高物流组织效率”;“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体系,提升物流运行质量”;“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全面创新,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并要求“加强政策支持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年)》(发改经贸〔2019〕578号),明确聚焦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2020年底前布局建设30家左右国家物流枢纽。按照文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2020年共布局了45家国家物流枢纽,覆盖27个省(区、市)。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