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过去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依赖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困难,其中包括资本投入规模效益递减、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口红利消失和资源环境约束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正是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毫无疑问会提高产出。同时,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会通过其效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提高其边际产量,消除边际收益率下降的趋势,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人力资本在提高知识,以及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能更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对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转型乃至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笔者在查阅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数据后,运用SPSS 24.0软件和Eviews 8.0软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并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多种估算人力资本的方法中,哪一种最适用于我国国情?第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有什么变化?第三,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和人力资本是怎样推动经济增长的?我国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第四,如何建立我国人力资本和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包含哪些变量?我国各省、区、市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第五,各省、区、市人力资本系统和经济系统,以及系统内各要素的发展趋势如何?其间是否协调?是否相互匹配?
本书共分7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本书研究的资本、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之后,简述了本书研究的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
第2章,简述了本书的研究理论基础,包括: 对古典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和现代人力资本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思路与理论述评;对早期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包含人力资本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的述评;对不同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包括未来收入法、累计成本法、教育指标法和多指标法进行述评;对物质资本存量计量的四个关键要素的述评。
第3章,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力资本存量计量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了1978—2017年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在1978—2017年呈持续增加态势,总人力资本存量增速略快于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增速,人力资本产出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走势。在各类人力资本存量中,教育类和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占总体比例最高,科研类和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占比次之,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占比最少。这说明教育和卫生健康是我国最主要的人力资本积累途径。
第4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人力资本评价系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类、卫生类和科研类指标,对我国人力资本发展影响很大。这说明教育、卫生保健和科研是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第5章,主要对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和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实证检验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人数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人力资本和劳动投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物质资本投资拉动,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第6章,构建了人力资本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度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了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人力资本存量是否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匹配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这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也是如此。我国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而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这两个系统平均耦合度也是最高的。贵州、甘肃和青海的人力资本与经济系统耦合度最低。
第7章,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提高的对策,具体如下: 建立健全立体多层次和可衔接的教育体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且均衡基础教育区域发展,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鼓励高校和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差距,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国民人力资本核算制度,推动低龄老年人力资本再开发,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且提升科技人员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且鼓励劳动力流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且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著者2021年6月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1.1研究背景2
1.1.2研究意义3
1.2人力资本及相关概念界定4
1.2.1资本及人力资本4
1.2.2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5
1.3研究的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7
1.3.1研究的逻辑框架7
1.3.2研究的主要内容9
1.4研究方法及研究数据来源10
1.4.1研究方法10
1.4.2研究的数据来源11
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12
2.1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2
2.1.1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思想13
2.1.2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思想18
2.1.3现代人力资本理论21
2.2含人力资本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31
2.2.1经济增长模型32
2.2.2内生经济增长模型37
2.3人力资本计量方法45
2.3.1基于收入的计量方法46
2.3.2基于成本的计量方法51
2.3.3基于教育指标的计量方法55
2.3.4基于多指标综合的计量方法57
2.4物质资本计量方法60
2.4.1初始物质资本存量的计量方法60
2.4.2物质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计量方法61
2.4.3物质资本投资额的计量方法63
2.4.4物质资本折旧率的计量方法63
第3章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定量分析65
3.1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65
3.1.1初期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66
3.1.2各项人力资本投资的计算67
3.1.3人力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计算69
3.1.4人力资本折旧率的选取与计算70
3.2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化分析72
3.2.1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变化72
3.2.2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比及变化77
3.2.3不同估算结果的比较分析79
3.3我国不同类别人力资本存量的分析82
3.3.1我国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分析87
3.3.2我国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分析89
3.3.3我国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分析91
3.3.4我国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分析93
3.3.5我国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分析95
第4章我国人力资本评价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98
4.1我国及省级人力资本评价的主成分分析98
4.1.1初始数据选取及指标的选择98
4.1.2我国人力资本评价的主成分分析103
4.1.3我国30个省、区、市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108
4.2我国人力资本评价的聚类分析112
4.2.1初始数据的选择112
4.2.2我国人力资本评价的聚类分析结果114
第5章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16
5.1我国GDP、就业人数及物质资本存量的动态变化116
5.1.1我国GDP的动态变化116
5.1.2我国就业人数的动态变化121
5.1.3我国物质资本存量的动态变化124
5.2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128
5.2.1模型的建立128
5.2.2初始数据选取129
5.2.3数据的单位根及协整检验130
5.2.4参数估计的结果132
5.3我国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33
5.3.1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133
5.3.2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结果分析134
第6章我国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分析138
6.1模型构建及初始数据说明138
6.1.1耦合度模型的构建139
6.1.2初始数据的说明140
6.2我国人力资本和经济系统指数分析147
6.2.1指标的选取147
6.2.2指标体系的构建148
6.2.3我国人力资本和经济系统指数分析结果175
6.3我国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耦合分析177
6.3.1我国三大区域耦合度分析结果177
6.3.2我国30个省、区、市耦合度分析结果180
第7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对策181
7.1提高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的建议181
7.1.1建立健全立体多层次和可衔接的教育体系182
7.1.2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且均衡基础教育区域发展182
7.1.3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83
7.1.4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183
7.1.5鼓励高校和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84
7.1.6鼓励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184
7.2提高卫生健康类人力资本存量的建议185
7.2.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85
7.2.2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差距186
7.2.3推广全民健身运动186
7.3其他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建议187
7.3.1建立国民人力资本核算制度187
7.3.2推动低龄老年人力资本再开发188
7.3.3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机制189
7.3.4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且提升科技人员水平189
7.3.5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且鼓励劳动力流动190
7.3.6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且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190
第8章结论192
参考文献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