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家长盲目追求子女形式上的教育过程:把子女个人的成长目标简化成进一所理想的小学,再进理想的中学、大学,然后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按照这个逻辑,“高分”就是质量,“高升学率”等于好学校。然而,人的发展和成长价值在哪里呢?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些属于人的心灵培育的教育内涵往往被分数遮蔽了!如此,怎么能说我们承担起了教育责任与育人使命呢?今天我们要大声疾呼:单一的分数指标已无法反映出学校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一度有一些学校也会通过挑选生源,用天资聪颖学生在人群中的表现和学校在区域考试中的排名,证明自己的“优质”。然而,义务教育学校的责任和目标应该是“教好每一个孩子”。尽管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有教无类”不应该只是一个理想,更不该只是一句口号。只要孩子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其内心世界的发展(阳光、善良、热爱生活)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好学校。而洵阳路小学就是这样来定位自身办学目标的。学校当然重视学业成绩,但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标准,而是努力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通过五育并举的整体课程浸润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
一所学校甚至整个学校系统恐怕并不能彻底扭转社会价值观被扭曲的现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敏锐地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需要;不能主动地把握时机,引导和建构新的教育价值观;不能让社会上已经出现萌芽的新观念,比如把孩子培养成“幸福而有意义的普通人”的价值观日益普遍化,即便逼退了机构的学科培训之风,但是“出人头地”“成龙成凤”甚至“成王败寇”的观念依然会转换成折腾孩子的驱动力,教育焦虑和内卷岂会减缓?
因此,我们有责任去促进全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从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类似洵阳路小学这样的学校,彰显它的价值标杆和样本意义,努力向整个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宣传和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带领和推动每一所学校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更好地创设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的使命。
一所起点较低的公办学校,在不改变生源,不依靠政策倾斜,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高质量育人的核心问题聚焦于解决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精准性、综合性,走出了一条“育人为本”的发展之路,在当下具有典型意义。这本书记录的就是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整整23年深化课改的探索与研究,很值得一读。
对于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市普陀区教育的人士来说,高密度的棚户区——“三湾一弄”是抹不去的记忆。这个区域居民家庭文化程度之低、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之差在全市是出了名的。洵阳路小学就地处这个区域。虽经80年代按当时的标准新建,但在上海,学校无论是校舍设施、师资配备,还是校区生源,都是最普通、最平常的。然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城市在办好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义务教育中,最具挑战的就是如何办好最普通、最常见的学校,使之成为兼具优质与公平的“家门口好学校”。这也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义务教育的基准线所在。
如何办好最普通、最常见的学校?如何保持上海全市整体义务教育的基准水平?如何让各个学区的老百姓心悦诚服地接纳,甚至喜欢家门口的学校?上海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也涌现了一批批有教育思想、有创新实践、有丰富经验、有文化积淀的学校,洵阳路小学就是其中的典范。
一、洵阳路小学的典范意义在于,她创造了一个新时代教育的价值标杆。我们可以透过洵阳路小学这个具体样本去重新思考什么是优质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家长盲目追求子女形式上的教育过程:把子女个人的成长目标简化成进一所理想的小学,再进理想的中学、大学,然后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按照这个逻辑,“高分”就是质量,“高升学率”等于好学校。然而,人的发展和成长价值在哪里呢?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些属于人的心灵培育的教育内涵往往被分数遮蔽了!如此,怎么能说我们承担起了教育责任与育人使命呢?今天我们要大声疾呼:单一的分数指标已无法反映出学校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一度有一些学校也会通过挑选生源,用天资聪颖学生在人群中的表现和学校在区域考试中的排名,证明自己的“优质”。然而,义务教育学校的责任和目标应该是“教好每一个孩子”。尽管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有教无类”不应该只是一个理想,更不该只是一句口号。只要孩子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其内心世界的发展(阳光、善良、热爱生活)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好学校。而洵阳路小学就是这样来定位自身办学目标的。学校当然重视学业成绩,但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努力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通过五育并举的整体课程浸润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
一所学校甚至整个学校系统恐怕并不能彻底扭转社会价值观被扭曲的现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敏锐地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需要;不能主动地把握时机,引导和建构新的教育价值观;不能让社会上已经出现萌芽的新观念,比如把孩子培养成“幸福而有意义的普通人”的价值观日益普遍化,即便逼退了机构的学科培训之风,但是“出人头地”“成龙成凤”甚至“成王败寇”的观念依然会转换成折腾孩子的驱动力,教育焦虑和内卷岂会减缓?
因此,我们有责任去促进全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从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类似洵阳路小学这样的学校,彰显它的价值标杆和样本意义,努力向整个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宣传和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引领和推动每一所学校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更好地创设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的使命。
二、洵阳路小学的典范意义在于,她创造了一套普通学校也能回归教育本源、落实课改理念的专业解决方案。学校通过长达23年的课程改革,从“在分科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起点,关注学生年段特征,回应学生成长需求”开始,经历“以课程教学的整合式改革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阶段,一直走到今天“课程整合下的综合学习”阶段,开辟了最普通、最平常的家门口学校,不断追求和提升育人质量的新路径,呈现了在常见的教育问题解决中努力回归育人本源的新境界,也提供了国家课程理念在一所最平常的学校里得到了专业而富有创意的落实,成为教育均衡化前提下办好高质量学校的新范式。
透过洵阳的样本可以看到:课改是真正实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经之途。因为所有的关于公平优质的育人理念需要通过课程的创设得以落实和转化,所有的课程规划设计及其实施行为选择需要有明确的育人目的和指向。
朱乃楣,特级校长,国家督学,上海市政协委员。曾荣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五一巾帼奖等荣誉称号,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校长的杰出代表。二十多年坚守教育本原和教育公平,把一所非常普通的公办学校办成非常有教育本原追求的家门口好学校。洵阳路小学已经成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学校。
导言
第一章 从“寻阳”到“洵美”
一、“寻阳”文化的缘
(一)地缘:“三湾一弄”中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
(二)人缘:社会变迁中一所工人子弟学校
(三)天缘:教育变革中一所寻求发展的学校
二、“寻阳”文化的果
(一)学校变革之果
(二)教师发展之果
(三)学生成长之果
三、从“寻阳”走向“洵美”
(一)回顾总结
(二)问题反思
(三)向着新优质再出发
第二章 洵美课程:各得其所,向阳而生
一、从变革教学到变革课程
(一)类结构教学研究
(二)学生学习风格研究
(三)基于问题的矫正课程
(四)洵美课程探究的经历
二、理念与目标:润泽不一样的生命成长
(一)从办学理念到课程理念
(二)课程目标:为阳光少年成长筑基
(三)“值得学”与“能够学”——课程理念下的内容筛选
三、结构与内容:从生活世界走向学科
(一)洵美课程总体框架
(二)洵美课程基本特征
(三)洵美课程实施
(四)洵美课程评价
第三章 主题课程: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一、主题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一)主题课程的实践背景
(二)主题课程的理论背景
(三)主题课程的意义
二、主题课程的实施
(一)“玩·学”意象——主题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二)玩伴教师——主题课程的教师特质
(三)伴玩过程——主题课程的实施策略
三、儿童成长记录——主题课程的别样评价
(一)每个人的作品展——需求解读
(二)独一无二的“书”——成长记录
……
第四章 广域课程:走向学科的中间地带
第五章 模块课程:适应差异的选择性学习
第六章 洵美课程开发的回环与递进
第七章 洵美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文化生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