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实践》是以高中生为主体读者的影视艺术教育读本,将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文化品位融会贯通,旨在促进学生将影视艺术与影视实践相结合。本书包含影视器材、镜头语言、实践练习、创意表现四个单元:影视器材单元主要学习拍摄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初级的影像拍摄与制作;镜头语言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影视化的思维进行叙事,使学生能够从专业角度欣赏影视作品;实践练习单元主要学习影视制作流程,使学生能够独立策划制作短片;创意表现单元主要学习新媒体技术技巧,使学生了解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 本书将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文化品位融会贯通,旨在促进学生将影视艺术与影视实践相结合。
* 本书编创者们来自大学到中学一线,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和更好地掌握当下时代的影视及新媒体知识,以适应新阶段艺术审美要求。
序言
本书是为适应不同凡响的新阶段的时代发展要求而策划编写的以高中生为主体,同时对象宽泛的影视艺术教育读本。无疑,我们面对的是国家对美育倡导加大力度,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积极倡导影视艺术和新媒体认知及实践日益成为新一代的需求,影视图像也无可退避地成为认知和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近年国家倡导艺术教育,包括影视和新媒体教育要进入中小学,并且成为一些重要测试和考试的素养衡量指标。由此,我们编著了《影视艺术实践》,是希望在这一背景下学习影视及新媒体的学生有一本注重于动手能力,直观地把握影视和新媒体技能技巧,以及更进一步知晓影视对于掌握世界方式的重要性的实践参照书籍。
本书在章节构想上基本遵循传统的、基础的影视教学知识的理念,将学生对影像的基础把握、观念认知、文化品位融汇在轻松易感接受的范畴,同时将影视文化和知识与素养、影视实践与影视动手能力相结合,特别是将影视和新媒体、新技术的掌握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掌握一些朦胧感知的影视和新媒体知识,但是对系统性的认知还不甚了解的学生,以及天然地在这个时代对于影视图像的感知越来越多,对于新媒体的切入也远非过去的人们所能相比的背景下的学生,能给予一种相对系统,同时文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简洁现代读本。在章节设置、逻辑思路、文化知识和实践结合、关注到特定人群对于影像和新媒体掌握的习惯和能力基础上,编创者都做了许多努力。编创者们来自大学到中学一线,均为实践技巧经验和影视文化专业积累相结合的老师,相信这本书在鲜明的特色凸显同时,有逻辑章节延续又在某种逻辑性的引导下,能够让学习本书的学生,更快、更直接和更好地掌握当下时代的影视及新媒体知识,以适应新阶段艺术审美要求。
周星
2021年3月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广播影视十佳优秀理论人才、**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北京十佳电影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入选奖等。周星教授担任主讲的本科系列课程相继获得包括国家教学成果奖等三十余项重要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
印资料》等机构转载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本。在学术志发布的全国艺术学学术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五,在权威机构发布的全国艺术学学者 CSSCI 期刊刊文量榜单中排名。
王赟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第二十四二十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影视艺术中的思政元素研究虚拟教研室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批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出版《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译著《虚拟现实电影制作》,参编论文集、报告二十余本,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光明日报》等中文学术核心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曾获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2021年度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广东省教育厅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等省部级奖项四项。
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戏剧与影视学博士,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文化研究、数字影像与新媒体理论。曾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中文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影视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全文转载,著作与论文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度学术成果推优一等奖。曾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参与多个国家重点课题。曾获第十二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第十七届北京师范大学青教赛文科组一等奖、励耘优秀教师二等奖及其他奖项。
吕源,北京中学美术教师,北京市朝阳区骨干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拔尖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个人。设计开发并实施电影空间艺术设计系列美术课程,获北京市朝阳区2018年教育教学年度成果奖提名。致力于将电影带入中小学美术课堂,专注美术教与学方式变革。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北京教育》《中国教师》《艺术教育》等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深度学习理念下整合教材构建初中电影美术单元课的研究。
雷雷,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影像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与理论、中小学影视教育。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员,曾担任第二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外联部部长,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三十周年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文学统筹。曾在《艺术评论》《民族艺术研究》《电影评介》《中国艺术报》等发表论文十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学习强国等转载。曾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首都中小学生借助影视文化传播进行四史教育效果研究等多项课题。曾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单元 影视器材
节 照相机与摄像机 / 003
第二节 数字终端的应用 / 009
第三节 辅助器材的使用 / 013
第四节 剪辑与数字合成 / 019
第二单元 镜头语言
节 景别与构图 / 027
第二节 场面调度 / 034
第三节 光线与色彩 / 042
第四节 电影声音 / 051
第三单元 实践练习
节 剧情设计 / 059
第二节 画面讲故事 / 065
第三节 声画合成 / 073
第四节 电视节目 / 079
第四单元 创意表现
节 创意改编 / 087
第二节 创意动画 / 093
第三节 创意纪实 / 099
第四节 创意新媒体 /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