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套书,全2册,分别为《溯源》《颍畔草》。《溯源》是一本诗词集,上寻探求历史本源之意也。此书前半部分,以古体组诗的形式,以各时段的名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为“珍珠”,以时间为“彩线”,以“彩线穿珠”的方法,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发生和发展理出了一条明晰的线索。实际是以诗的形式写就的关于汉赋、唐诗、宋词的袖珍本发展史。为当下提倡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普及中学生诗词知识开辟了一条追根溯源、理清思路、便于记忆的途径。此书的后半部分是作者以中学生写作课上老师为学生写“下水作文”的形式,展出了作者的习作——格律诗(七律、七绝、五绝等)九十六首,词十首,古风、歌行、杂诗、小赋等七十七首。在平仄上,很少用平水韵,大部分用中华新韵,便于初学诗词的中学生模仿与练习。《颍畔草》则精选了作者的部分随笔、散文和纪要等。
本书作者生于皖北颍州,成长生活于颍河之畔,一生从教。《颍畔草》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乡土之恋、教育情结、育人理念和治学精神。书中收入作者生活随笔22篇,教育教学论文12篇,还有作者育人过程中仍自我进修、自我完善、治学不辍的记录。这本散文集上下跨度几十年,纪录的是一位久居颍河岸边的教育界的栽花种草之人杏坛生涯的记忆。作者自喻是颍畔一株无名小草,但是小草有志、小草有品、小草有用。此书以《颍畔草》名之,显得贴切而朴素,能真实地体现此散文集的特色和宗旨。
我的诗词梦……
《冬韵斋诗词集》自序
20世纪80年代,长期旅
居海外的父亲与家中书来
信往中,老人家怀乡之情
,故土之恋,思亲之苦,
往往凝聚成一首首发自肺
腑的各种体例的诗篇,读
来让我热**涌,感慨万
千,深深感到诗句在抒情
、言志、状物诸方面都具
有无可比拟的力量!“诗”与
“文”相比,它更为凝练、含
蓄,时、而哀婉,时而奔
放,力透纸背,直击心扉
!读家父诗篇,涕泪纵横
,伏案慨叹之余,也曾奉
和几首,然而传统文化的
熏陶和功底实非一日之功
!真情有余,而笔力不足
,每每吟哦,实在是如鲠
在喉,欲言不能。偶有所
书,也是平仄错位,押韵
不工。父亲屡屡鼓励:“和
我之诗,颇具文采,很够
水准,只是有几字平仄稍
待调整……”又指教我:“学
作旧诗,特别是格律诗,
手边需要《诗韵》一本,
《辞海》或《辞源》一部
,便于查韵及平仄,以前
家中全有。作诗为抒情消
遣,不必多费时间钻研,
如有兴趣可与切磋……”然
而,之后不久,家父带着
满腹乡愁和无尽的遗憾撒
手人寰,我痛失世上最亲
的亲人,也失去了一位慈
爱有加、严谨治学的导师
!
前年我外出旅游,触景
生情,写了几首格律诗,
向一位在北京某大学中文
系读过书,目前在本地文
化界很有名气的同人请教
,对方看后只微微一笑,
不置可否,之后便石沉大
海,再无提及。我自知是
水平距离太远,人家无法
,也无从开口,换位思考
,不怪人家。但从那时起
,我便觉得有一根蒙羞的
鞭子,时时在抽打着我的
脊背!
吃了这个软钉子后,退
而反思,也没有过分责怪
自己:我自幼饱受饥馁,
衣食无着,求学之路坎坷
曲折,几度至辍学边缘,
全靠母亲的明达大义和慈
爱才算坚持到中师毕业。
成年从教,先是教小学,
教初中,教育生涯的前期
,由于多子女,为全家谋
衣谋食之需,几乎是半耕
半教,晚间备课,白天课
余还需干农活儿,从黎明
到深夜,始不得息。“文革”
之后,恢复高考,对口考
上了教育学院,毕业之后
进城教高中语文,那时的
高中教材,文言文比重不
大,古诗词类更少,为了
在新单位站稳脚跟,便一
头扎进高考模拟题的试卷
堆,潜心研究“应试教学”,
忙忙碌碌且连篇累牍地为
学生写“下水作文”,又与探
讨诗词失之交臂。缘此,
后来居然在连续送走的七
届高三学生的高考中“成绩
显著”,成为学生和家长心
目中的“名教师”!接着受到
了“器重”,成了“从教学第
一线冲过来的省级示范高
中的校长”。在改革开放的
浪潮席卷大地的大环境下
,为实现先父之夙愿,提
前退休,引资创办“耀云中
学”。建校初期:“采购一砖
一瓦,栽种一草一花,白
日建校当‘监理’,夜晚守夜
要看家,也懂‘事必躬亲非
帅才’,关键时,你不拼打
谁拼打?”“求人不易办事难
,最怕各路见t神仙’,儒生
自古讲自尊,强装笑颜情
何堪?”“幸遇有识之士,秉
公强力支持,兼有门生相
助,新校脱颖而出。”如今
所建“新校”,亦到二十年校
庆之日!又一轮的润花著
果,催笋成竹。历年莘莘
学子,亦又达成千上万矣
!然则“老校长”一再被搁置
的“诗词梦”,仍然是一个虚
无缥缈的梦……教育学院三
十年老同学聚会,我得知
同班同桌学兄丁怀伟,教
学之余,潜心诗词,出版
《木明体诗词选集》上、
下册,收录诗词曲赋万余
首,甚感钦佩!更有幸者
,经怀伟介绍,我认识了
丁庆祥先生,先生对诗词
研究独到,出诗文集数册
。相同的阅历,一下子拉
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使
我们成为知己,我毅然第
二次退休,从其学诗,以
暮年之余力,进行自己人
生的“第三次长征”,力图补
上诗词短板,不留此生遗
憾,再次翻开文学史,侧
重诗词常识部分。从头学
起,以扎扎实实的治学精
神,去圆自己的诗词梦,
且逐步将作品集结成册。
《冬韵斋诗词集》分为三
部分:一、《溯源》(诗
词集上册):共收录诗词
二百余首,从学习《诗经
》、《楚辞》、汉赋、唐
诗、宋词人手,边学、边
思、边练。
如以“七言古体组诗”的
形式,写“读赋札记”和“读
诗(词)札记”,一是为了
加深阅读的记忆和理解,
二是将赋和诗词的发生和
发展理出一条线索来,借
以追根溯源,使自己心中
有的放矢,明明白白地阅
读,扎扎实实地学诗。这
二百余首诗均为初学阶段
的练习之作。
二、《觅道》(诗词集
中册):遵照先贤“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之治学理念
,本人自退休以来,日常
生活克勤克俭,将自己退
休金之大部分用于旅行。
近十年来,海外出行近五
十个国家。写了近二十万
字的旅行手记,拍了万余
张各国家、各民族的风景
照、民俗照。《觅道》一
册,是一本有图片、有短
文、有诗词的诗文集,并
力求图文并茂。
三、《泛舟》(诗词集
下册):人生有涯,学无
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
止。《泛舟》一册,将集
结不断学习、思索之后的
更加成熟的作品。
作者
2019年12月
张家龙,祖籍安徽阜阳,1949年11月生。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阜阳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阜阳市第二中学原校长、阜阳市侨联副会长。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叶与根》《行者观思录》《颍畔草》等。
《溯源》
一、读赋札记
——七言组诗
赋的分类——七言古诗五首
赋之源——读宋玉诗赋
浓墨重彩尽渲染——读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赋感君——读司马相如《长门赋》
盛赞与惋惜——读贾谊《吊屈原赋》
“七体赋”之始——读枚乘《七发》
甘淡泊——读扬雄《甘泉赋》
一笔两赋姊妹篇——读班固《两都赋》
二京画卷——读张衡《二京赋》
隐士咏——读张衡《归田赋》
元叔正气篇——读赵壹《刺世疾邪赋》
万缕情思寄缱绻——读曹植《洛神赋》
洛阳纸贵传华章——读左思《三都赋》
叶落之悲——读庾信《枯树赋》
江郎才未尽——读江淹《别赋》
以史为鉴——读杜牧《阿房宫赋》
江风秋月——读苏轼《前赤壁赋》
现身说法谈哲理——读吕蒙正《破窑赋》
二、读诗(词)札记
——七言组诗
唐诗
“诗仙”仙踪——简记李白
“诗圣”圣心——简记杜甫
“新乐府”的旗手“诗普及”的大师
——简记.白居易
怀瑾握瑜,豪放睿达,品高德厚,光彩一生
——简记贺知章
“诗狂”贺知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派缘起
。盛唐时期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祖咏·裴迪·常建
·中唐时期代表诗人:韦应物、柳宗元
唐代边塞诗派诗派缘起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陈陶
宋词
一宋词缘起
婉约派
代表词人:柳永、张先、李清照
豪放派
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三、椿萱深情(十二首)
四、七律三十二首
五、七绝三十二首
六、五绝二十首
七、词十首
八、古风、歌行、杂诗、小赋[五十二首(篇)
九、蒙城苦乐篇一一五十年前的记忆
十、巴尔干组诗
……
《颍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