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作为效率、变革、创新的代表,在21世纪初,对参与公共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有着强烈的意愿。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屡屡暴露部分民营企业为了牟利,出现了寻租、行受贿、违法招投标等负面问题,导致政府尽管在战略上希望引入民营资本,却在实际操作中因种种问题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
本书基于短、中、长期投资收益相结合的视角,从项目收益和企业整体收益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筛选出了两组中介变量和四组调节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初步验证了市场性社会资本和市场能力溢出效应,与企业的整体收益呈正相关趋势,确认了民营资本投资公共品,能够为企业带来中长期的收益。本书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在 STATA软件和 R统计工具的辅助下,检验公共品投资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研究发现:(1)投资公共品分别与企业的整体收益及项目收益呈显著正相关;(2)国有企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对于公共品投资 收益均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而房地产行业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投资公共品的收益不仅来自项目较高的直接收益,也来自获得市场性社会资本和市场能力带来的长期收益。 本研究丰富了公共品供给理论,有助于加深后续研究。本研究的政策意义是,政府应在坚持市场平等的原则下,保障公共品投资的适当收益, 给予国营、私营企业同等的待遇,并且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机制。
在以政府采购为主的公共品供给中,私人部门(企业)主要从社会资本、经济溢出等长期收益中获得有效激励,孙哲峰博士和韦京博士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编写了《私人资本投资中国公共品:动机和影响因素研究》一书。本书以中国为代表,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高速发展模式进行了微观层面上的解读,通过研究私人部门 (企业)对公共品的投资行为,分析了中国政府在激励私人部门生产公共品方面的措施与效果,发现了公共品供给激励中直接收益与长期收益存在的相互替代作用,为以大量基础及公共设施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 “中国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书就私人部门(企业)在投资公共品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弥补了中国公共品投资方面的空缺,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私营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中国目前尚无较为全面的关于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收益方面的系统研究。因此,如何促使中国私营企业从参与公共品供给到经营绩效的转化,从而实现社会和企业的双赢局面,对中国经济社会以及私营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在 STATA软件和 R统计工具的辅助下,检验公共品投资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研究发现:(1)投资公共品分别与企业的整体收益及项目收益呈显著正相关;(2)国有企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对于公共品投资收益均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而房地产行业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投资公共品的收益不仅来自项目较高的直接收益,也来自获得市场性社会资本和市场能力带来的长期收益。 本研究丰富了公共品供给理论,有助于加深后续研究。本研究的政策意义是,政府应在坚持市场平等的原则下,保障公共品投资的适当收益, 给予国营、私营企业同等的待遇,并且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机制。 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创新:(1)企业公共品投资和企 业绩效之间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2)引入社会资本和溢出效应作为企 业投资公共品作用于企业收益的中介变量。
孙哲峰
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学院管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清华大学工学学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星河智善生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新三板836397),历任蓝光嘉宝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K.02606)副董事长、执行董事;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中民未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扬子新材(SZ.002652)董事长。
韦京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学硕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育学学士,广西民族学院法学学士。现任中国市场杂志社主编,副编审。历任广西民族学院教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问题提出 5
113 研究意义 6
12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7
121 研究范围 7
122 研究方法 8
13 逻辑框架和本书结构 9
131 逻辑框架 9
132 本书结构 11
2 关键概念定义和文献综述 14
21 关键概念定义 14
211 公共品 14
212 私人投资 16
213 社会资本 18
22 公共品投资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 23
221 政企间关系 24
222 企业间关系 25
223 企业与消费者关系 26
23 社会资本与企业收益的关系研究 27
231 理论分析 27
232 实证分析 29
24 公共品投资与企业收益的关系研究 33
25 文献评述 38
3 研究模型和假设 40
31 研究模型 40
32 研究假设 45
321 公共品投资对收益的影响 45
322 主要因素的调节效应 47
323 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 51
324 溢出效应的中介效应 55
33 本章小结 59
4 研究方法设计 61
41 简介 61
42 变量设计 61
421 因变量 62
422 解释变量 63
423 控制变量 64
424 调节变量 65
425 中介变量 66
43 样本 68
431 第一阶段:2016年 3—12月 68
432 第二阶段:2018年 2—9月 72
44 样本描述 74
441 地区分布 74
442 行业分布 75
443 所有制分布 76
444 受访者职位 77
45 变量统计分析 78
451 解释变量 78
452 因变量 79
453 中介变量 79
46 本章小结 79
5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81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81
52 公共品投资与项目直接收益检验 82
521 公共品投资的收益分析 82
522 主要因素的调节作用检验 86
53 社会资本和溢出效应的中介作用检验 89
531 描述性统计 89
532 测量工具信度效度分析 90
533 结构方程模型 102
54 本章小结 111
6 结论和建议 114
61 主要发现 114
62 创新与贡献 115
63 政策意义 119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23
641 研究局限 125
642 研究展望 126
参考文献 128
附 录 155
本书以研究私人企业投资公共品获取收益的机制为研究出发点,提出了以社会资本和溢出效应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模型,基于现有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创新并提出相关理论: (1)本研究丰富了企业投资公共品对企业绩效影响内在机理方面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鲜有关注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的项目直接收益。本书从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对企业绩 效的影响,提出企业投资公共品双路径收益模型,丰富了两者之间作用机理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由过去追求扩张阶段转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参与公共品供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中国企业公共品的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项目收益。中国政治治理模式与西方不同,中国政府在财政预算上具有更大的权力,受到的限制较少,同时,中国的经济是公私混合型经济体,且以公有经济为主体,显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有足够能力推动私营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中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公共品的投资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对公共品的建设需求巨大。政府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品投资,比如道路建设、福利机构等,推动经济的发展,政府有足够动力推动私营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综上可知,中国的公共品建设项目多,资金充裕,企业参与公共品的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项目收益。 鉴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私人资本参与公共品供给的主要动机可能是获得不亚于投资非公共品的直接收益。然而,根据西方社会责任理论可知,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有助于企业获得社会资本,是一种间接收益、潜在收益、长期收益。显然,西方社会责任理论中强调间接收益的逻辑与中国私人资本参与公共品投资可以获取直接项目收益并不符合。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中,诸如越南、古巴、俄罗斯等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因此,对于既有的西方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丰富,有助于对发展中国家私人资 本参与公共品供给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扩展了公共品项目收益的概念,将公共品投资收 益分为以项目收益为主的直接收益和以积累社会资本、溢出效应的间接收 益,创造性提出公共品投资收益的双路径模型。利用双路径模型,本书实 证检验了中国企业投资公共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当前中国公共品投资收益以直接收益为主,间接收益还不明显。这既扩展了公共品投资 收益理论,也为公共品投资补充了中国案例,为全世界公共品投资理论和 实践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和中国经验。 (2)创新性地尝试引入 “社会资本”和 “溢出效应”作为中介变量 已有理论显示,私营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不仅是企业隐性的道德追求和实践转化,而且有助于企业获得无形资源,而无形资源既可以调解增加 产品需求,也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产品包括企业提供的公共品和其他产 品,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收益。本书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将无形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本、溢出效应。因此,本书尝试从社会资本、溢出效应视角来 挖掘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深化认识企 业参与公共品供给影响企业绩效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 在项目本身创造直接性收益的路径上,结合中国特殊发展的客观国 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调节变量———上市属性、高新技术属性、国有属 性、房地产属性。这四个变量分别从管理规范性、发展前瞻性、资本规模 与公共品最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链的维度,评估企业投资公共品对直接性收益的影响;另外,这四个调节变量也体现了企业固有的价值性、唯一性、 无法复制性的禀赋要素,成为塑造企业竞争优势资源的来源之一。 关于企业参与公共品供给对企业业绩与企业价值的作用,已有学者进 行了非常深入的探索,但目前大部分研究是通过政企关系的中介作用来建 立两者桥梁的作用。原因是,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主导的经济 体制容易使企业更容易受到政府影响,同时,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与否更 多地取决于政府。事实上,除政府以外,其他非政府组织以及供应商、顾 客、合作伙伴等也对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产生较大影响。由此可见,仅就 政企关系对企业绩效影响展开分析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方,这显然不利于 体现在整个社会生态大环境中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依存,更不利于 体现公共品的关键特征。针对于此,本书从政府、市场两个角度研究社会 资本、溢出效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揭示社会资本、溢出效应是通过何种 路径传导至公司价值。 基于 “社会资本”和 “溢出效应”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但假设并未通过检验———企业的市场性社会资本与企业营业收入显著正相关,企业 的政府性社会资本与企业营业收入显著负相关;企业的市场能力与企业营 业收入显著正相关,企业获得的财税优惠与企业营业收入不具有显著相 关性。(3)结合企业绩效实际情况,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依托较为成熟的 “社会资本”和 “溢出效应”理论,结合中国现阶 段的客观现实,充分借鉴目前中国企业广泛使用的企业 KPI绩效评价模 型,设计出两组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一:社会资本 由于社会资本具有的外部非交易性和内部禀赋在某个阶段的相对固化 属性,所以本书设计了源自公平竞争的市场性社会资本指标 f1,和体现政 府资源分配的政府性社会资本指标 f2,共两套平行的指标测量企业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传统的社会资本从信任、网络、规范三个维度,笔者参考 和借鉴了其他文献中的里克特量表内容设计了 22个题项。在数据分析阶 段,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拟合结果,最终选择了 13个有 效指标测量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分为与市场相关的社会资本因子和与政府 相关的政治关联因子。 中介变量二:溢出效应 因为本书重点考量企业的经济溢出效应,大量的相关文献指出,经济 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便于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贡献的社会福利提高了提高知名度、塑造 “合金文化”强化了团队凝聚力、有更大的可能性 获得政府财税优惠等方面,在充分地借鉴里克特量表的基础上,从价值链 整合、市场新机会、财税优惠三个视角整理了 20个题项。在数据分析阶 段,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拟合结果,最终选择了16个有 效指标测量 m2溢出效应,并从中得出市场能力和财税优惠 2个因子测量 m2溢出效应。 在本书中,笔者为了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的综合 指标体系进行测量。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所显示,带有创新性的、公平交易 的市场性指标———市场性社会资本、市场能力,都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正 向影响。而代表传统计划性经济、具有强烈资源配置属性的指标———政府 性社会资本、财税优惠,对企业收益的正向影响大幅减弱。两个维度同步 测量,使本书的指标评价体系更有效。因为企业竞争优势受太多因素影响, 而我们要研究的是社会资本、溢出效应如何强化企业竞争优势,在经济模式 的转型期,“政府—市场”两套指标的设计,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故 而测量得更准。另外,对于相同的自变量而言,表明市场型经营性指标因变 量的相关性更加明显,能够更精确地证明市场型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对中介变量设计市场和政府两套指标体系,是本书的重大创新和成 就。在本书中,我们始终使用两套指标的测量,除了比较谁更合适,也是一种稳健性检验。因为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得到不同的结论,可以有理由 乐观性地预见,企业投资公共品,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社会资本和溢出 效应的中介效应会逐步凸显。 (4)创新地将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结合分析问题 鉴于无法依靠纯粹的财务投资模型评估私人资本投资公共品的困扰, 和现实中根据个人经验私人投资公共品获利的案例,笔者首先假设投资公 共品的行为使企业内部管理的要素———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人力统筹、 品牌商誉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而这些方面是企业管理学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外,企业家始终在投资产生的即时性收益,和未来潜在性收益的比例之 间彷徨。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企业家最渴望拿到对未来收益的财务测算, 这个诉求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所以笔者在文献整理阶段,锁定了属于管 理学范畴的过程论、资源论。同步,也研究了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溢出效 应,列举了财务和非财务的投资分析模型。在分析公共品投资获取收益的 机制中,围绕中介变量提出了两路径模型:路径一,借助管理学的过程论 和资源论,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资本作为中介变量。路径二,偏重依据经 济学的溢出效应,论述企业管理内生资源的特性,将管理绩效工具 KPI与 财务指标结合,提炼出表明企业竞争优势的20种经营性要素。 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表示管理学的外部支持性指标和表示经济学的 内部经营性指标,都部分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也表明了管理学与经济学 结合分析私人投资公共品获取隐性收益的创新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