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通过对个人精神疾病的讲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恶果。无家可归的哈勒尔,像一只狼一样被无情追猎,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尔在与赫尔米娜、帕布洛、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两难,陷入了生命的绝境;最终他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绝望,重新回到现实生活。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自我心理剖析式代表作
黑塞陷入人生危机后的长篇内心独白,被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不仅受到德国读者的青睐,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掀起长达半个世纪的“狼”潮,摇滚乐队也以此书命名。
2. 在绝望中踽踽独行,寻找希望,走向救赎和痊愈
《荒原狼》通过讲述一个德国知识分子在荒谬年代的痛苦,揭示出一个人如何在绝望中进行自我疗伤,启迪人们在孤独、焦虑与痛苦中如何直面真正的自己,找到一条向上的路。
3. 德语直译,多样辅文,全景式展现原著面貌与作家文学世界
复旦大学教授王滨滨德语直译,另收入黑塞画作与自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领奖词,可观黑塞画笔之下多彩世界,可听黑塞自述心路历程与诺奖官方定评黑塞文学价值,见识一个立体的黑塞。
4. 扫码收听专家讲解,深入理解作品与作家
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德语文学专家李双志,结合作家生平,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引领我们真正读懂黑塞。
5. 精心设计,雅致精装,只为一个更加值得收藏的黑塞
设计寓意:孤狼悄然而出,象征人在内心所经历的矛盾和挣扎。护封精装,以用心之形式致敬经典与人生。
黑塞自述
1877年7月2日,我出生在黑森林地区的卡尔夫。我的父亲是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来自爱沙尼亚;我的母亲方面,她的父母是施瓦本人和法裔瑞士人。我的祖父是一位医生,外祖父是一位传教士和印度学家。我的父亲也曾在印度短暂做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生活过几年,并且在那里传过教。
我的童年是在卡尔夫度过的,后来我搬到巴塞尔住了几年(1880—1886)。我的家人国籍各不相同,我就在两个不同民族间成长起来,生活在两个方言各异的国家里。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一个传教士家庭。曾短暂就读于修道院学校,因难以忍受经院教育而逃离。后来从事过多种工作。1904年出版《彼得·卡门青》,确定了文坛地位。1912年迁居瑞士,后隐居于南部乡村。热爱东方文化,在作品中侧重从精神和心理角度来剖析时代与社会。代表作有《悉达多》《荒原狼》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 编者前言
25 哈里?哈勒尔的笔记
275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283 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词
我的作品中,《荒原狼》最常受到误解,所受的误解也最严重……这本书叙述的虽然是痛苦和困境,但它绝不是关于一个绝望者,而是关于一个有信心的人的书。
——黑塞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它(《荒原狼》)是德国的《尤利西斯》。
——托马斯·曼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觉察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
——卡尔·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