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历史建筑掠影》按不同历史阶段,收录荆楚地区部分较有代表性与研究价值、且实物与资料保存较完好的建筑物实体,以照片、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从其所处方位、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建筑构造风格特色、相关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梳理、描述和介绍,力图在构思上清晰新颖,在行文上简明扼要,在构图上合理准确,以展现荆楚建筑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更好地继承、普及和弘扬荆楚文化的灵魂和神韵。本书适合广大建筑、文化、艺术、民俗、旅游专业的工作者和高校师生学习使用,也适合对荆楚建筑和荆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精选内容,结构编排科学合理,语言表达简明精炼,同时辅以构图新颖、高质量的照片,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前言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寥寥数语道出楚山的横亘绵延,汉水的浩渺接天。作为中原与南方接壤的富庶之地,荆楚大地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从云梦古泽到鱼米之乡,荆楚文化生生不息,构成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又称荆文化或楚文化,可追溯至商周乃至更早时期,是指由长江中游南方民族所创之文化。荆、楚之称谓已历经三千余年,*早与树木相关,后用于指代地方及国名。《说文解字》(卷一)有云,荆,楚木也。从艸刑聲。《康熙字典》[申集上][艸字部]对荆字的溯源指出,《说文》释荆为楚木也,《本草》释荆为牡荆,有注曰,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据《康熙字典》,此字亦为州名。如《尚书·禹贡》释荆州为荆及衡阳惟荆州,意为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唐颜师古解)。此字亦为山名,《后汉·郡国志》中曰南郡临沮有荆山,有注云卞和抱璞之处。先秦文献中,荆、楚互通。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楚居》载,夏朝末年,楚人先祖季连部族南迁荆山,其后人穴熊之妻难产,不得已破腹取女,母死,巫医遂用当地山上盛产之楚草,亦称荆草,缝合并包裹其身体后下葬。后为纪念这位母亲,族名定为楚。《说文解字》中亦释楚为丛木也,一名荆也。《春秋左传正义》中有云,荆,楚本号,后改为楚,正义曰: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终庄公之世,经皆书荆。僖之元年,乃书楚人伐郑,盖于尔时始改为楚,以后常称楚也。现在荆楚文化被用于指涉在荆楚大地上不断传承嬗变、源远流长的文化。它始于炎帝的推行农业耕种,神农的尝百草医疾病;兴于春秋战国时楚国所创的800余年辉煌文明;历经秦汉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风云巨变。从精神成就上而言,荆楚文化体现于立足楚地民俗、极富浪漫色彩的楚辞;产生于江汉湘潇之间以自然为主,以谦逊为宗的道家学说;发展于崇尚哲理与思辨的先秦老庄学派,两汉荆州新学,南北朝至隋唐的佛学及近代新学。凡此种种构成了追求自然、平等包容、重义理、善思辨的荆楚文化的精神内涵。荆楚文化同样见之于物质成就。历史建筑作为文化载体,见证和体现着荆楚大地的历史变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那一座座古老的城墙古寨、塔楼桥梁、古寺道观、书院文庙、宫殿楼阁、祠堂会馆中,我们感受远古的神农文化、极具民族特色的巴土文化、蕴含着浪漫神秘传说和奇特风土人情的三峡文化、作为激烈古战场遗址的三国文化、驰名中外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体验着北方以黄帝为始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与南方楚地以炎帝为始祖、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近现代建筑如起义纪念馆、教堂、洋行、医院、西式学堂中,我们跟随着荆楚大地上的先辈,置身于辛亥革命、汉口开埠的实景,感受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的首义文化,体验着汉口开埠后西洋文化在荆楚大地的传播,封建制度的终结,新兴中国的崛起以及荆楚地方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重构。地域上四通八达,地势上集崇山峻岭、丘陵平原于一身,文化上既有自身独特之处,又能集采众家之长,这是荆楚文化的特色,也是荆楚建筑文化的特色。汇聚了中原建筑的古朴雄浑,江南建筑的雅致灵秀,西部建筑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东部海派、徽派建筑特色,加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埠通商所接受的西洋文化的影响,荆楚历史建筑呈现出一体多元、兼收并蓄的文化风格。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旧思想碰撞更迭的年代,要理解自己所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之属性,判断其发展之走向,必须首先立足于对该文化发生之根源及其发展之轨迹的洞悉和理解。荆楚历史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鲜活的历史记忆。登临历史胜迹,考察探究特定年代特定风格建筑的构造,有助于人们置身于独特的历史情境和文化发展时期,对其时其境其文化内涵获得真切的理解与感悟。这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发扬与传播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本书撷取颇具代表性的荆楚历史建筑,包括建于三国时期的古城如荆州古城、襄阳古隆中等,建于隋唐以来的寺庙、佛塔、道观如宝通寺、归元寺、武当山古建筑群等,始建于汉、后于历代修复重建的问津书院,建于明清的宗祠如利川大水井等,建于清末民初的仿欧式建筑如汉口租界建筑、昙华林建筑群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如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等,以照片、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从其所处方位、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建筑构造风格特色、相关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梳理、描述和介绍,力图使本书起到推动荆楚建筑文化的对外传播、更好地普及和弘扬荆楚文化灵魂和神韵的作用。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查阅并参考了众多相关资料,在此对前辈学人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张莉2022年8月
张莉 博士,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现主要担任高级英语、研究生综合英语读写译及听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有《走向沉寂<死亡之匣>中的熵化人生》《反对阐释<死亡之匣>中梦幻与清单的言说》《现代艺术神话中的灵知二元论》《<帕梅拉>中新道德范式的建构》《飞跃深渊解读<鸽翼>中的自由意志与道德意义》《生存的困惑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等学术论文。陈威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员。在《共和之路》《辛亥革命文物珍品》《中山舰》《辛亥革命百年》等相关历史文物书籍中担任图片拍摄及收集制作工作。曾莉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访问学者。曾赴新西兰汉密尔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出版学术专著《英美文学中的环境主题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海与美国文学的三个时期》《<欲望号街车>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分析》《评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溪水与河流》《大地与大地之子美国文学土地观的现代性研究》等3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小说环境因素互文主题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美文学环境互文主题研究和武汉市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英美小说中岛屿的互文主题研究,目前主持研究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文学介入高校文化管理的意义及措施研究。2014年获得武汉市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上 武汉篇
黄鹤楼与胜象宝塔 003
问津书院 006
宝通寺与洪山宝塔 009
木兰山古建筑群 011
起义门 014
晴川阁与禹稷行宫 016
长春观 019
南桥 021
莲溪寺 022
归元寺 024
古琴台 026
沿江大道历史建筑 028
昙华林历史街区 039
圣若瑟天主堂和圣若瑟女子中学 048
古德寺 050
汉口东正教堂 052
中山大道历史建筑 053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061
江汉路步行街历史建筑 063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067
基督教救世堂 071
基督教荣光堂与博学中学 072
下 湖北篇(武汉以外地区)
荆州古城墙 077
襄阳古城墙 079
襄阳古隆中 081
襄阳多宝佛塔 085
当阳玉泉寺和玉泉寺铁塔 086
谷城承恩寺 089
黄梅四祖寺 091
荆州玄妙观 095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097
黄梅五祖寺 104
荆州开元观 107
麻城柏子塔 108
秭归凤凰山古建筑群 109
宜昌黄陵庙 112
钟祥文风塔 114
黄州东坡赤壁 115
鄂州观音阁 119
荆州太晖观 121
荆州万寿宝塔 123
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 125
参考文献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