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诞生发展乃至后续年代不断传承,流传至今仍富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它大多散存于民间,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珍贵乐种,与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汉乐府、古琴曲、宫廷燕乐、福建南音等,一同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神秘而古老的群体代表。
西安鼓乐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典范,其曲谱文本及传承方式均表现出鲜明的复杂性特征,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普遍表征。一方面,曲谱历史久远,导致了其内涵的复杂性,需要极力挖掘探究;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及传承过程中,其当代的样貌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为传承方式的因素,导致其艺术再现呈现更为复杂的辩证内涵。而通过现存的乐谱、乐人、乐事等外在形式研究西安鼓乐的文化背景、艺术观念、审美机理,无疑需要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破解其中的秘密,探索其中的规律。
关于复杂性的概念,有三种理解:其一,辩证唯物论阐述的事物的多样性、矛盾性的对立统一、世界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哲学原理层面形而上的认知,简单与复杂,实际上是辩证的关系,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复杂性的根源在于矛盾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二,自然科学领域提出了复杂性科学概念,从莫兰学说、布鲁塞尔学派、圣塔菲研究所的理论到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将复杂性认知作为科学探索中的新思考、新方法,认识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混沌、分形等现象,对探索科学真理、揭示自然规律起到了很大作用,带来了思维革命,其影响不断扩展至社会学、人文学等领域。其三,信息哲学在构建连接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的间接存在领域的哲学认识基础上,提出复杂信息系统理论,通过对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上诸多学科理论探索的总结概括,提出了信息本体的复杂性认识方法。
复杂性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在传统音乐领域也不例外。研究复杂性的理论与方法很多,例如唯物辩证主义理论方法、复杂性科学的系统研究方法等,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科学探索的典型范式,而针对西安鼓乐这一特殊的中国传统音乐典型形式,当代遗存的主要研究载体就是曲谱、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以及民间乐人、乐社的现存表演、流传的一些发展故事等。而这些资料、传人等要素,实质上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介于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之间的联系纽带,传达、传承着创作者、表演者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复杂内涵的反映,是艺术精神的多维度、多元化表现,具有复杂信息系统的典型特征。
信息哲学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兴起的立足于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演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崭新哲学。该哲学通过对当代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智能科学等领域形成的信息范式的总结和概括,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学科体系,在当代世界哲学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其中对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的哲学研究,不仅为科学探索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视角,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具体方法。国内以邬焜、钟义信、苗东升教授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不仅开辟了信息哲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研究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的开拓性探讨,并相应建构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国信息哲学还对人类古代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进行了梳理归纳,分析了近代科技革命与现代复杂信息系统科学崛起的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及其范式更替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同时,还从哲学的高度具体揭示了信息、系统、自组织、复杂性等概念的实质及其在存在论和方法论等领域的革命性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指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观念、手法、形式创造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包括器乐、民歌、戏曲等。西方传统音乐主要指起源于1719世纪欧洲共性音乐创作时期的音乐,包括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等,而20世纪后的音乐则成为现代音乐。
以往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存乐谱的收集整理、文化背景的探究挖掘以及大量的音乐理论学术研究,继而从理论上剖析文化思想根源、艺术创作观念、艺术审美方法等,做了大量有益于传统音乐保护和整理的基础工作。而以西安鼓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石,其文本及传承方式之中,蕴含着十分复杂的哲学内涵与审美机理,甚至可以对西方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启示。因此需要开展透过现象看本质、深挖内涵解剖机理的研究,以更为精准度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展开对其复杂性特征的深度研究,弥补在信息载体研究上的不足,为其当代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路径方法。
具体说,本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揭示传统音乐文本与传承的复杂性特征。
运用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传统音乐的复杂性特征,可以从哲学思辨、科学分析的角度拓展对其内在本质的真正认知。人类的认知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具有高度主体性、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层面上展开的复杂性活动,具有哲学层面上的普遍意义。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的发展,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一脉相承,经历了基础理论创立期、自组织理论发展期、复杂性信息系统理论研究期的三个阶段。复杂范式理论的提出者法国著名学者埃德加·莫兰认为,复杂性是通过对立、多元因素的回环和对立兼容、互补的动态自组织方式建立起来的,揭示出事物自身多元对立因素之间的不可割裂性和复杂综合性。当代信息哲学归纳出的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对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差异性、变异性、分形、混沌、对立兼容等表征进行了梳理,确立了不同于简单比附的狭隘解释,构建了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再生信息、社会信息有机统一的框架体系。运用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分析西安鼓乐这一自古传承至今的文本与传承方式,对于解释其复杂性本质大有裨益。
二是寻找具有科学研究依据的多样化研究方法。
传统音乐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它是依附于特定民族群体的民俗文化传统,并通过具体的表演实践而被运用于生活当中,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传统音乐的研究不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生活背景,不能脱离其生长、传递的空间、时间以及人们的音乐行为等多种因素,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因此,对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必须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运用隐性知识原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本及传承进行分析和解读。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不是根据乐谱的规定,而是依据演唱或者演奏者个人的约定独立的发挥而进行的,这是在传统乐谱的框架之下,传承者个性的发挥,是显性与隐性经验或知识的结合,是复杂信息系统理论中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本书将对隐性与显性知识的定义及内涵进行梳理,分析西安鼓乐古谱及传承中的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SECI的螺旋式模型在鼓乐传承过程中的对应分析,发现当代中国传统音乐保护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运用差异性及信息量度量对古谱文本及传承予以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文本中的不确定性,成为传承中自由性和创新性的源泉。书中将结合信息哲学和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对西安鼓乐古谱及传承中的复杂信息予以论述。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中国传统音乐传谱中的差异性及其风格的不同,本书以西安鼓乐的传谱为例,对传谱的差异度和相关度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分析不确定性在音乐传承中的意义。
再次,对中西传统音乐文本及传承中复杂性进行比较。中国传统音乐文本的传承是人对人的传承方式。而在西方音乐中,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音乐的流传主要依靠书面传承,强调的是主体对音乐的客观把握。本书将选取中国传统音乐文本(以西安鼓乐、古琴的传承为例),与西方古典、浪漫乐派的一些经典作品(莫扎特和肖邦的作品为例)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不同传承方式所蕴含的复杂性;通过中国和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传承方式下生成乐谱的旋律的分形比较,得出创作旋律的审美方面,中西方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对中西音乐哲学、审美及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最后,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的古琴减字谱、西方20世纪的偶然音乐记谱法、语言记谱法等,均是不同于五线谱记谱法的符号体系,其符号体系背后包含着文化心智活动及符号阐释行为的差异。本书通过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论证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创作观念转型的深层原因;分析当代作曲家及演奏家对西方经典音乐进行改编的一些作品,分析西方20世纪音乐从传统的刚性原则向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柔性特征不自觉转化、借鉴的内在联系,探索在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传统音乐、现代音乐之间对照、映射的跨文化互鉴,以及中西方音乐各具特色却又相互联系的必然衔接,讨论西安鼓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文本传承中所存在的现代价值。
三是探索中西传统音乐及艺术交流融合的路径。
中西音乐各自的发展历程与中西方哲学思想密切相关,通过艺术审美的实证分析,进而上升到哲学意义层面的思辨对比,可以探究各自存在的根基,探寻互相之间交流、融合与互补的路径。
中国传统音乐始终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及美学思想的影响。而中国的古代对于学科没有鲜明的划分。古代的哲学家、音乐家大多属文人,没有专职的作曲家、哲学家或者音乐家,也少有某一个人专门、系列地表达其哲学和音乐思想的专著或者音乐作品。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中国哲学一样始终置身于广阔的现实生活气息之中,始终没有脱离有机本体或生命本体的哲学思想根基。
根据管建华先生在其《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中所罗列的那样,中国音乐和中国哲学一样面临三个挑战。首先是关于传统音乐和理论的著述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就是管先生所言述的非逻辑化、非系统化、非清晰化和非科学化。其次是对于自身音乐价值的定位具有模糊性,无法立足跨文化音乐的比较分析而全盘和被动地接受了西方音乐的价值观。第三个挑战,管先生认为本位的封闭性使得传统与现代隔离,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价值与现代思想缺乏沟通和交流。当西方音乐及其文化价值体系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音乐就失去了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对西方音乐及其价值无法做出理智的回应。
从西方传统音乐的发展来看,20世纪西方哲学及音乐创作观念所发生的变化出自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危机专业化、机械化、机械本体(脱离生命本体)的危机和反理性主义哲学的思潮,这种变化是对传统的理性音乐的反思。西方传统音乐中纯音乐和无标题音乐的形式,正是其受制于纯粹知性理性思维的强有力证明。20世纪的哲学家和作曲家们开始试图摆脱理性的束缚,在乐谱表达中增加不确定性,给予表演中更多即兴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西音乐、哲学,也如语言一样,将在世界性的对话中并存,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高。由此,我们才能对音乐与哲学的存在和历史现象做出辩证的重新归纳和解说。
本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中西传统音乐对比,既认识西方音乐的特征和价值,也力图重新认识西安鼓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文本和传承方式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其一,探索信息哲学方法对于研究传统音乐文本的指导意义。
信息本身的流动性、自由性和创新性以及复杂信息系统理论所提出的非决定论和不确定性原则,为我们分析西安鼓乐文本及传承,研究其表演、接受中的流变性、自由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
其二,探索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对于传统音乐传承的现实意义。
不确定性因素给演奏家以发挥的余地,使传承和演奏都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已有一些学者在成果中谈论到古谱和口传心授的即兴性和灵活性(也就是不确定性)。笔者在读博期间,用信息哲学和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研究西安鼓乐古谱及传承的美学价值,得到了信息哲学专家的认可和很多可贵建议,且已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瑰宝具有现实意义。
其三,探索中西传统音乐对比与对接的交流融合之方法路径。
本书从复杂性研究入手,研究分析中西传统音乐文本及传承中的差异与对接,通过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探究,对比西方传统音乐的本质差异性所在,分析当代西方音乐在传承自身传统和借鉴中国传统音乐合理内涵基础上的兼容,进而阐释其当代发展的转型以及与中国传统音乐形式的内在联系,探究普遍意义的哲学依据。
其四,探索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的普遍审美意义。
以信息哲学和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分析古谱的传承及其方式,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肯定其当代的美学价值,这也是在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比较欠缺的。虽然很多学者认可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深刻的美学价值,但是,由于现存的大多数传统乐种缺乏像古琴那样在古代文献中的美学论述,所以如何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和当代价值一直是困惑学者们的一个难题。或许,从当代信息哲学角度,分析西安鼓乐古谱和传承方式的复杂性,能为学者们找寻到一条理论道路,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并积极拓展其他艺术审美领域的相关研究。
总之,以当代信息哲学和复杂信息系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研究西安鼓乐古谱及传承方式,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还尚未涉足。本书引入数学的相关系数和方差的定量分析方法,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价值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本书系统地从音乐文本、传承、演奏演唱以及中西传统音乐文本比较等方面对不确定性特征进行论证,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艺术审美提供跨文化的思维和跨学科的手段,探索信息哲学和复杂信息系统的实证研究应用。同时,为政府及研究部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传统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