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静染小城系列之二,聚焦五通桥,以当地花盐产业为纽带,串联起从清初到现在的三百年。该书本为《桥滩记》修订,因过程中新材料的重重发现,而另起炉灶,立意结构均有改向。分为六部分:1.卤泉涌动;2.凿井之地;3.鹾商春秋;4.西迁重镇;5.戏里有盐;6.咸味江湖。既是小城三百年发展的时间线,也是六个维度对小城的解读。
·作者长于斯地,情感经历丰富,又以扎实的史料相证,黏连中多了混成,旁通中多了灵动。
·历史中有大人物定鼎,而小人物是聚沙成塔。作者勾陈档案卷宗,竭泽而渔,从一个个鲜活贴切的小人物着手,将他们勾勒、凸显、聚集,世相也呼之欲出。
·考证史实,贵能以小见大,小城,小人物,是其小。三百年,盐,却都是大问题。两者的解释与互动,此书努力可鉴。
序
我小时候是在小城五通桥长大的,那是个产盐的地方,是岷江边有名的盐码头。
桥盐最盛的时候是在道咸年间,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辘轳井相连(杜廉诗句)。到我们那时,小城里还有一点高高的井架, 远远近近地矗立在山水之间,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其实,那个时代已是古法制盐的晚期,井架逐步被淘汰,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很难看到那些高耸的天车了。
那是盐业生产逐步向机器化过渡的年代,既能看到老井取卤,也能看到真空制盐,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五通桥盐厂是小城里最大的企业,它有很多个车间,分布在东南西北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靠盐谋生者不下万人。记得最大的是第八车间,完全采用的现代制盐技术,生产的盐像雪山一样堆在那里,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心里就想,人每顿只能吃一点点盐,这座盐山就是让小城里的人吃一百年,恐怕都吃不完。
八车间在一个山坡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采用的是人力板车拉盐,它们要穿过大马路把盐运到岷江边。那是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大概有个两三百米距离,上百辆的板车上装着沉沉的盐包子,挨个从上往下放。拉车的都是赤身的壮汉,他们其实不是在拉,而 是用双肘压住上翘的木杠,双脚如快翻的轮子一样,其间整个人弹 到空中,又飘落下来,像张薄薄的纸。这个景象非常震撼,一辆接着 一辆的板车嗖嗖地往下冲,直到河边码头,中间没有间断。那座盐山就是这样被一车一车地运走的,运到了湖北、贵州、云南。
过去,我家院子里有户人家,外公是个 搬运工,是下苦力的人,哪怕是在寒冬腊月,他们都是赤着上身扛盐,老了会被压出一身病。当时他已有近六十岁,但身板结实,红光满面,一头银发,相当 的英武。他每次到我们院子里来看他的外孙女,总要坐在院坝里剥 花生、吃酒,给我们摆龙门阵。他说他还能扛百来斤重的盐包子,一口气背它十来趟,两腿不会打闪。在我心里,他就是个老英雄,身在 社会底层却活得那样气宇轩昂,真是了不起。
过去,五通地界上盐井密布,民国三年(1914)统计是有五千多口。其中有口最奇特的井在城郊一个叫杨柳湾的地方,据说比当 时玉门油田的油井还深,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西迁到这里时打的。其实,它看上去很平常,仍然是立着一个高高的井架,仍然是碗那么大的井口,实在想不出下面有什么奥妙。但这口井不简单,它证明了这个小城能够打深井,出黑卤,这对抗战来说是个巨大的支援,桥盐是当时大后方军供民食的主力军之一。如今那口井早已不在 了,每次我回到小城的时候,走到杨柳湾,总会想起它,对着那个地方发一发呆。
小城里到处都能看到输送卤水的笕管,笕管就像是小城经络一样。笕管是用大斑竹做的,里面凿通竹节,外面用麻线缠,再涂上桐油,卤水就在里面流向四面八方,当然,它们最后的归宿是运到灶房熬制盐。笕管随势起伏,连绵几十里,相当壮观。那时的小孩子们喜 欢在笕管上走,两臂张开,感觉像走绳一样;笕管是竹子做的,本身有弹性,特别是遇上个悬空的地方,踩在上面就是闪悠闪悠的。我总是使劲去跳,想把自己弹起来,弹得比小城还高。
五通桥是一座因盐聚市、因盐设邑的盐城,小城里的每一个人 可能都与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可能是从你一出生就 被定下的。在我的同学朋友中,有不少是盐业子弟,父母不是在盐厂工作,就是祖上有过盐业营生,做过盐巴买卖,就像在一池湖水里,总有一个沉渣、气泡、涟漪、浮萍与你有关。
我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五通桥被遮蔽的盐业历史,查寻档案 史料,走访盐业老人,采录口述史。作为一个民间观史者,总会倾心于历史碎片的迷人之处。在十多年的时间中,我的写作一直围绕着盐这个题材,总感觉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写,新史料不断在涌现,故事渐渐汇聚成线,我相信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学的角度,那里都是一块富饶的土地。
《花盐》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的一部新作,但关于这本书的来由,还需要作一点说明。七年前,我写过一本叫《桥滩记》的书,去年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我便开始对它进行修订。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又有好多东西要讲,单靠修订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呢?只好另起炉灶,还要大兴土木,这样一来立意与构思均迥异于前者。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更集中于对盐的讲述,突出了小城与盐的历史关系,把时间框定在从清初到现在的三百余年中,因为这是 小城成为蜀中大盐场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江湖飞地变为工商业重 镇的关键时期,对川盐之兴衰也有所映照;同时在文本结构上也隐约有史的脉络,内容中增添了不少新鲜的东西,并在考证上力求真实客观,我认为它已经具有非虚构写作所应有的面貌。但作为讲述者,在盐、小城之间还有一个我的存在,这样的三位一体或许会产生更大的叙事张力:我是忽远忽近的,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能穿越到往事的彼岸,也能回到现实的此岸。当然,我一直都在 寻找着那个我,就像寻找失散多年的影子。
为了写这本书,我去年又到五通桥,把民国盐业档案卷宗重新查阅了一遍,大大丰富了这本书的内容。中间有件小事让人感叹,档案馆管理员小赵多年来一直在为我查找资料,当时她很年轻,如今也已到了中年,时间匆匆而过,不免又生蹉跎之哀。这本书在不经意 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它并非仅仅是写给过去的,我想也是写给现在和未来的,所以就借此书留下一只故事的茶碗,不断为它掺上 滚烫的开水,使之热气腾腾,余味不散。
2022年2月25日于成都
龚静染,作家。出版有《桥滩记》《昨日的边城》《河山有灵:岷峨记》《西迁东还》《整个世界慢慢灰暗下来》等十多部文学作品集。《李劼人往事:1925-1952》被评为2021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并获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目录
壹 卤泉涌动
复活的玉津县 003
滇黔道上的犍乐盐 010
盐区来了五通神 020
观井识咸 028
川南盐码头 037
贰 凿井之地
在异乡遇到竹根滩 047
四望关上 056
岷江边的盐溉 063
天下花盐 071
道士观的骷髅 081
叁 鹾商春秋
荒庙遗诗:清末盐吏的故事 093
晏安澜入川 102
洋员住在上公馆 110
庭院深深贺宗第 119
消失的吴景让堂 129
肆 西迁重镇
江上驶来永利号 139
新塘沽:重振河山梦 149
一口黑卤深井 163
抗战小盐都 176
环翠新村纪事 188
伍 戏里有盐
小城里的玩友时代 199
戏班过桥滩 208
集益社的名票们 218
逃伶蒋叔岩 227
寻找大业盐号 236
陆 咸味江湖
1943:犍乐盐区调查记 247
陈蝶仙办厂记 256
熊十力在黄海社 263
盐商的火车 274
枪声乍起:新的时代来临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