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戒》描写了信州饭山小学校的部落民出身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遵从父亲的遗言,决心终生隐瞒自己真实的出身而不暴露,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苦闷,陷入不能自拔的悲剧之中。这种悲剧产生的根源,来自日本社会中残存的野蛮的身份制度和人们旧的传统道德习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走向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近代国家初具规模。然而由于社会改革的不彻底,封建主义残余势力依然十分顽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实际上是建立在国民大众尤其是农民的贫困和落后之上的。维新时代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不平等制度和非人的差别待遇,然而,部落民群众遭受贱视的历史并没有结束,相反,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小说中主人公的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儿子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就是慑于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为了保全儿子身家性命而立下的戒律。起先,丑松也想遵从父命,为在社会上争得一块立足之地而将真实的出身隐瞒下去。但是,后来他遇到了猪子莲太郎,在这位前辈的著作与行动的感召下,觉悟到既然同样是人,那就没有光是自已这一族人受鄙视的道理,他决定破戒,同封建恶习和差别制度进行战斗。然而,丑松一旦举起反抗的旗帜,立即陷入了所谓觉醒者的自我苦恼之中。社会上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内心不可克服的矛盾,使他不得不卑屈地作了妥协,跪在自己的学生和同僚面前告白求饶。后,丑松只得向黑暗势力低头,同自己的恋人告别,到得克萨斯垦荒去了。
译本序
本书作者岛崎藤村(18721943),原名岛崎春树,出生于长野县西筑摩郡(后改为木曾郡,今属岐阜县中津川市)山口村马笼。这里是南信州一个贫瘠的山乡,藤村晚年在长篇小说《黎明前》,曾对故乡的地理环境作过如下的描写:
木曾路全都在山里,有的地方是峭拔凌厉的悬崖;有的地方是紧临数丈深渊的木曾川岸;有的地方又是山路萦回的峡谷隘口。一条道路贯穿着这片幽深的森林地带。
从东部边境的樱泽,到西部边境的十曲山口,木曾十一座驿站沿着这条公路的两边绵延八十八公里,分布在这条长长的溪谷之间。
岛崎家族是历代的庄屋(一村之长),又兼做本阵(诸侯赴江户朝见将军时途中停宿的驿站)和问屋(批发商)。藤村的父亲正树是本族的第十七代当主(首领),国学家平田笃胤的忠实信徒,在当地有着的权力和威望。
藤村在家乡从小受过严格的封建式的家庭教育,十岁时随长兄步行到东京求学,十九岁从明治学院毕业后,度过一段恋爱和漂泊的生活。一八九三年,同诗人北村透谷等共同发起创立青年文学社团文学界,写作浪漫主义诗歌,出版诗集《嫩菜集》,成为日本现代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一八九九年,二十七岁的岛崎藤村,应恩师木村熊二之邀,到信州高原古城小诸出任小诸义塾的国语和英文教员,一直到一九○六年为止。藤村在小诸生活的七年间,是由诗歌转向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时代,也是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重要时期。他在这里完成了散文随笔集《千曲川风情》(一译《千曲川素描》)的写作,更重要的是创作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破戒》。
《破戒》描写了信州饭山小学校的部落民出身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遵从父亲的遗言,决心终生隐瞒自己真实的出身而不暴露,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苦闷,陷入不能自拔的悲剧之中。这种悲剧产生的根源,当然是来自日本社会中残存的野蛮的身份制度和人们旧的传统道德习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走向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近代国家初具规模。然而由于社会改革的不彻底,封建主义残余势力依然十分顽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实际上是建立在国民大众尤其是农民的贫困和落后之上的。维新时代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不平等制度和非人的差别待遇,然而,部落民群众遭受贱视的历史并没有结束,相反,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小说中主人公的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儿子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就是慑于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为了保全儿子身家性命而立下的戒律。起先,丑松也想遵从父命,为在社会上争得一块立足之地而将真实的出身隐瞒下去。但是,后来他遇到了猪子莲太郎,在这位前辈的著作与行动的感召下,觉悟到既然同样是人,那就没有光是自己这一族人受鄙视的道理,他决定破戒,同封建恶习和差别制度进行战斗。
然而,丑松一旦举起反抗的旗帜,立即陷入了所谓觉醒者的自我苦恼之中。社会上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内心不可克服的矛盾,使他不得不卑屈地作了妥协,跪在自己的学生和同僚面前告白求饶。后,丑松只得向黑暗势力低头,同自己的恋人告别,到得克萨斯垦荒去了。
明治三十八年(1905)四月,藤村携带着《破戒》的草稿,带领妻儿来到东京,租住于西大久保一座新建的公寓里。此后,不幸接二连三降临到他的头上。为了完成《破戒》的写作,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到东京后的周里,三女缝子病死,翌年四月,次女孝子、六月,长女绿子相继夭亡。这期间,妻子冬子因营养不良患了夜盲症。后来他在短文《萌芽》中沉痛地写道:我想,我为什么要携家带口从山上搬到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来呢?我深深感到我的努力白费了,感到事业的空虚。我一边眺望一边想:新芽就要干枯了。……
然而,这种悲惨的牺牲却换来了文学事业的成功。明治三十八年(1905)十一月二十八日,长达五百三十五页稿纸的《破戒》完成了。后来,志贺直哉曾对这部小说做过如下的评判:
现在看来,二十多年前,岛崎藤村写作《破戒》的时候,不管做出多大的牺牲,他都决心完成这项工作。他尽可能节衣缩食,家属为此营养不良,几个女儿也相继死去。我读到这里十分生气。我不想评价《破戒》是否值得他做出这般牺牲。几个女儿为此而死,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不是《破戒》能不能完成的问题。
明治三十九年(1906)三月二十五日,《破戒》作为《绿荫丛书·部》在神田街的上田屋发售。此书的出版在文坛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初版一千五百部很快售完,接着又增印了一千五百部。与此同时,《早稻田文学》等报纸杂志发表评论文章,伊井蓉峰一座剧团将此小说改编成戏剧,在真砂座剧场上演,由著名导演小山内薰执导。这时,藤村不但确立了自己小说家的地位,而且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破戒》这一作品被推崇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纪念碑式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