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山东大学民俗结集出版的有关节日民俗研究的论文集,共收录15篇有关节日风俗方面的文章,分节日书写、节日研究、年俗新探、节日观察四个板块,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节俗的传统意义、历史传承与变迁、现状与创行了探讨与调查。再现传统节俗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特点。所收文章既基于史料又立足当今实际对节俗子以阐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有利于读者从节俗的历史变迁中掌握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岁时民俗书写是中国古人对岁时民俗的文字记录和阐释,渗透在月令文献、类书、方志以及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类型的岁时民俗书写,呈现出不同的书写特点,显示出不同书写主体或群体对时间、节日的不同体悟与阐释。较早关注中国古代岁时民俗书写的,主要是文献学领域,如日本学者和田久德、守屋美都雄、坂本太郎对《荆楚岁时记》的整理、辑佚、校注,其中尤以守屋美都雄成果为丰富①,又如国内学者谭麟、姜彦稚、宋金龙、王毓荣等对《荆楚岁时记》的译注或辑校,以及李道和的《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②从文献学角度对《岁时广记》等岁时民俗文行的作者、版本考证及内容校勘、梳理。世纪90年代,民俗学领域也开始关注民俗文献,相关成果如张紫晨的《中国民俗学史》③和王文宝的《中国民俗学史》④。这两部著作从民俗学角度简单介绍了先秦至明清时期与民俗相关的著述,覆盖面广,资料实,但并未着重强调岁时民俗著述,也未探讨此类文献的书写特点。另外,有的学者通过对单个岁时民俗文本的阐释从而对中国古代时间的认识,如萧放的《〈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的时间观念》⑤、《岁时记与岁时观念: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研究》通过对《荆楚岁时记》的细致分析,探讨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观念。也有的学者结合历史文献、节日空间理论和实地田野考察,横向探索节日文化空间,使研究成果更具理论深度,如萧放、张勃的《城市·文本·生活: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①将历史文本与节日空间、节日田野调查相结合,对岁时文献与城市节日生活作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有的学者从历史民俗学角度,以断代的方式对某一朝代的岁时民俗文献展开研究,如张勃的《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⑧。
这些学者对岁时民俗书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岁时民俗文本的作者、版行探讨,甚少对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本的内容、书写特点及书写模行系统整理。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岁时民俗书行对比关联,可以呈现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本的不同书写模式,如月令模式、个人回……
节日书写
中国古代岁时民俗书写的多重样态李文宁/3
唐宋节俗中的卫生防疫
——以敦煌本《珠玉抄》《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为中心
朱国立马托弟/
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王玉冰/36
节令研究
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李向振/55
虚构与真实:寒食节“介子推说”的历史真实性马荣良/ 86
二十四节气饮食的能与现代意义
——对立夏“食传统”的文化考察张建军/104
节气文化场景的社区再生产与空间重塑刘秀峰/117
年俗新探
媒介场域内春节仪式生产史宋妍/131
疫情下的春节:“非正常”时段的“非日常”生活
——以年四川邛崃南庭小区为例陈施融/152节庆仪式、现代乡贤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关系
——以广东湛江调顺村“年例”为中心的考察郭烨佳/ 171
节日观察
节日中传统区域生活的戏剧化呈现
——以古丈县跳马节为例金晶/ 187
仪式传统与村落公共空间的建构
——赣南寨坑村“祭大神”活动考察李小真/0
“非遗”嵌入与乡民艺术的传承发展
——鲁南郑家庄八仙灯调查报告秦承泽/215
古节:晋南稷山县36岁同龄人的节庆再造
——兼论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意义郑晓东张多/232
社祭传统与村落公共性
——浙江平卿村“做福”的再讨论贺少雅/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