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 主要收录了作者写其生活、工作与杨浦区之间的个人故事和思考。其中大部分文章曾以“杨浦履痕”为总题。本书分成20个章节, 分别从个人经历、家庭故事、生活环境和时代变化等不同视角记述了作者的私人生活变化和心路历程, 主题鲜明, 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杨浦区工人阶层生活场景中的历史图景和私人生活史, 有着普通人群生活实景标本的意义。同时, 更是刻画出了一个上海少年的成长史。作者透过文字展现上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交织出一种真实可感的上海。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
此书的写作,应是一个“意外”。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杨浦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杨树浦文艺》杂志辟有一个专门记叙大杨浦今昔的栏目“杨浦人文”。编辑多次邀约写写“我和杨浦”的故事。虽然答应了,却迟迟没有动笔。琐事缠身固然是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此类题材的写作,我的情感需要沉淀与“唤醒”。直到2014年才正式开笔以“杨浦履痕”为专栏总题,陆续撰写了18篇系列文章。《杨树浦文艺》杂志从2015年第1期开始连载,至2017年第12期结束。大部分章节以后又陆续刊发在《新民晚报》《上海纪实》《上观新闻》《档案春秋》《世纪》《上海档案》《上海外滩》《人民警察》《杨浦时报》等报刊与新媒体上。“从杨树浦到十六铺,时空轮回承载着一个少年绵延的城市记忆”一章,还被中宣部主办的新媒体“学习强国”转载。
本书便是在《杨树浦文艺》杂志连载稿件的基础上,经过调整、补充、删改并配上相关图片资料后完成的。在此,向图片的提供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为适应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结合书稿的内容,我将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新民晚报》为我拍摄的4个专题片视频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我的录音报道、配乐朗诵2个节目音频的二维码,放在书的封底折页,只要扫码就可以收看、收听。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在视觉与听觉上亦能同步得到时空的延伸。从而使这本“静止”的纸质书,衍生为一本“有声有色”的立体书,给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书后附录的5篇文稿,均是数十年前几位作家、记者采访我后刊发在各类媒体上的旧作,而今再回看,感觉似乎颇有点“吹捧”之嫌。对此,我很惶然,亦很汗颜,好在我的头脑还算清醒,还能掂量出你这小子究竟有“几斤几两”。说穿了,鄙人就是一个以笔作枪、以文谋生的“打工人”。之所以把这5篇文稿收录在后,姑且视为在尊重“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一种戏说吧。
杨浦区原名“杨树浦区”,从小生活在大杨浦的我,整日忙忙碌碌,行色匆匆,始终未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仔细“打量打量”百年杨树浦,这座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近年来,随着大杨浦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那些逝去的日子也渐渐幻化为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微尘,往昔种种记忆便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愈发清晰,最终激发自己留住记忆与乡愁的写作冲动。
在电脑上修改、审定全部书稿后,我如释重负。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在其名著《百年孤独》中写道:“所谓人生,是对发生一切的回忆,以及唤起这些回忆的过程。”此书的构思与写作,亦是我始终沉浸在唤起回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咀嚼人生况味。书中有一篇描写我家20世纪70年代居住在长白二村“二万户”情景的散文《“二万户”,杨浦的“额外魅力”》,曾在“杨浦星空闪烁:我的故事”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在征文颁奖仪式上,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浦区作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点评获奖作品时说:“刘翔在回忆自己以前住在‘二万户’生活细节时,其中一个描写‘拖地板’小细节,深深打动了我这个评委,因为这类故事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当作者怀着独特的情感,将‘二万户’当作一个历史文物来写时,所呈现的生活状态,也就颇有韵味了。”岁月留下的是风霜雨雪,而今我们的生活已是七彩斑斓。今天我写“二万户”,不仅仅“二万户”现在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同时,它亦是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是上海这座城市曾经的荣耀与骄傲。
翻阅这部22万字、数百张照片的书稿,感觉自己似乎不经意地就过早地完成了一部“回忆录”。于我而言,其实这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性“盘点”。文字是温润的,饱含个人记忆的文字就是激扬在岁月长河的一朵朵浪花。在这些篇章中没有任何宏大的叙事,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只是一个上海男人对大上海、大杨浦城区地标的一种私家记忆。作为一种尝试,我试图通过非虚构写作,用散文化与故事性相结合的笔触,以个性化的视角记叙、回望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一个人”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图景,运用自己和父母珍藏的家庭档案史料与老照片,让文字与影像触摸,透过一张张反映日常生活的老照片,梳理出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照相”行为所构建起来的社会与历史逻辑。使读者能更直观地读懂一个上海普通家庭弥漫人间烟火气的老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温婉与暖意,为正在逐渐“冷却”的昨天,保存充满情感的温度,从而图文并茂地展现一个生活在大杨浦的上海男人心灵成长史。
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一个作家的自觉。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守护上海这座城市的史实,历史才有深度,而史实就是串起历史的那一粒粒细微水珠。时光的流逝永远都是一条无法“调头”的单行道。回不去的是时光,还能回去的仅是我的绵长记忆。我能做的就是让时光变成故事,让故事进入历史,最终使历史在文本中回声,从而交织出一种真实可感的城市存在和个人命运的交错与魅力。亦即:一座城、一个人。
是为序。
刘翔,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公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法学学士。从警数十载,一直从事公安刊物采编和公安宣传工作。著有散文集《吃素者说》《刘翔来了》,报告文学集《为警亦风流》《上海大案》《上海大案续篇》《上海大案纪实》《上海大案实录》《上海大案揭秘》,主编《防诈骗攻略》。《时光——一个人的杨树浦叙事》是一部记叙、回望上海大杨浦城区地标私家记忆的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
自序:一座城、一个人
一 从杨树浦到十六铺,时空轮回承载着一个少年绵延的城市记忆
二 松花新村:寄存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件厚重的历史“行李”
三 那些年,我在杨树浦住过的四个“村”里的缕缕“村”光
四 在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花圃里采摘一片“岁月”的绿叶
五 游弋在“国企航母”上海机床厂浩瀚大海中的一叶快乐小舟
六 无法逃离的眷恋,我和上海机床厂前辈共同在生命褶皱里寻找人生情怀
七 恰同学少年,中学时代就读的安图中学如今在哪里呢?
八 1976年,从江浦路549号杨浦区“乡办”到崇明县跃进农场
九 难忘1977,在恢复中断了十一年高考后的复习迎考日子里
十 商校两年,重返学生时代的恍然与激动再筑校园之梦
十一 从多伦路到江浦路,似水流年就这般弹指一挥间
十二 人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十年后再次走进江浦路549号
十三 为了一个男人的英雄情结、为圆英雄梦,毅然选择从警生涯
十四 给时光以生命,母亲的一生就是一段如歌的不老岁月
十五 激情澎湃的纯真年代,赤膊兄弟“青春不散场”
十六 素颜是那个年代商店最高颜值:小辰光长白商店如烟往事
十七 回望“沪东”那些事:沪东工人文化宫、沪东状元楼、沪东电影院
十八 绿荫深处的别恋:杨浦公园、共青国家森林公园、黄兴公园、内江公园
十九 风从东方来,历史烟尘中涅槃的杨树浦三座城市新地标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