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使命观,分析总结了无产阶级政党使命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过程、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实现路径。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的基本经验,提出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中国道路,必须始终依靠人民力量,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等论述。第三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核心要义,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视阈下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担当。第四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实现路径,本章立足行动指南、行动遵循、精神支撑、动力源泉、力量源泉、根本保证等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第五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价值意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具有现实性、革命性、人民性、时代性、世界性,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考
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使命的论述·
一、无产阶级政使命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无产阶级政使命的形成与发展
三、无产阶级政使命的科学内涵
四、无产阶级政使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中担当历史使命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必须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中国道路
三、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四、必须的建设伟大工程
第三章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核心要义
一、基本内涵:民族复兴、美好生活、现代化
二、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文明意蕴
第四章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中担当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
二、新时代中担当历史使命的行动遵循
三、新时代中担当历史使命的文化支撑
四、新时代中担当历史使命的动力源泉
五、新时代中担当历史使命的力量凝聚
六、新时代中担当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第五章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价值意蕴
一、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现实性
二、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人民性
三、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民族性
四、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时代性
五、新时代中的历史使命的世界性
参考文献
十九大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人奋力向前的根本动力,要求全上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由此,新时代中历史使命研究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对象。
一、研究缘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但民族复兴有一个从思想的萌发到发展,再到成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过程。
清末民初,民族复兴思想孕育。这一时期,各种政治、人物以及知识分子都曾零星、片段地直接或间接地有关于民族复兴的提法和思想主张。1894年,在《兴中会章程》中明确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振兴中华,既是民族复兴之观念的初表达,也是中国民众探求历史使命之发轫。梁启超的重要贡献在于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确立了主体,由他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继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于《洋务在用其所长》中使用“民族”一词后,梁启超于1899年在《东籍月旦》一文中次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两年后,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文章,使用“中国民族”一词,并以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阐释中国民族的历史。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和范畴:“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日国家观;二曰世界观。”与此同时,立宪派代表人物杨度在《金铁主义说》(1907年)、革命人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1907年)中也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由此,“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得以确立,从而对“中华民族复兴”提法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时期,民族复兴思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在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提出“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而恢复民族的精神需要两个条件,即:一是清楚中华民族“现在处于极危险的地位”;二是“善用中国固有的团体,像家族团体和宗族团体,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王光祈在发起少年中国运动时,提出“整理培植”中国的民族文化,“用以唤起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完成我们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李大钊使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等术语,在话语体系上将“中华民族”与“复活”有机联结。1917年2月19日出刊的《甲寅》日刊上,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指出:“盖今日世界之问题,非只国家之问题,乃民族之问题也。而今日民族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