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集的作品按其内容分为四卷:卷一收入有关学术评论、学术史随笔、书评之类的文字;卷二收入与作者教学生涯有关的文字;卷三收入有关纪念“五四”的文字;卷四收入作者进入北京城市文化研究领域初期发表的一些文字。本集所收诸文,形式不拘、体裁多样、长短不一,大体是作者在学术书评、教学工作、“五四”研究、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四个方面留下的一些散篇文字,将它们缀合成集,可以见证作者在这些方面所做的一些不太为人们所知的工作。
《学人的境界》作者欧阳哲生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集所收文章皆是作者在学术书评、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一些人生感悟、教学体验等,具体收录《追寻现代中国学术的伟大传统》《五四运动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等作品。
时光如梭,转眼我的人 生旅程就要跨人第六十个年 头。上中学时,听语文老师 讲解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对词中“三 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问” 一语可以说毫无感觉,毕竟 那时不过十几岁年纪,时间 感还不强。今天回头看,如 果时光倒流三十八年,刚好 是1984年,那一年我正式 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就 读硕士研究生,踏入了中国 近代史研究的门道,开始新 的求学征程。清晨去学校操 场跑步,冬天同门五位同学 围坐在指导老师林增平、王 永康教授身边上课,夏天去 张家界金鞭溪、广州中山大 学开会,平时整日泡在学校 图书馆查阅资料、展卷攻读 ,看《孙中山全集》(第1 —7卷,中华书局1981— 1985年版),读T.S.库 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年版),批阅L.J.宾克莱 的《理想的冲突——西方社 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一幕一幕情景历历在目。现 在才真正体会“三十八年过 去,弹指一挥间”这句词意 的个中滋味了! 我的人生历程颇为单一 ,除了学校、学校,还是学 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从读书到教书,一直没有离 开学校,我的人生目标似乎 也从没离开过学业,可以说 是一名纯粹的学人。学人是 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身份定 位。这样的生活可能有些单 调乏味!以学为业,与书做 伴,甘苦自知。人们常把大 学比喻为象牙塔,意思是远 离社会的尘嚣,远离世俗社 会。在现实生活中与其他单 位相比,也许如此。不过,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学校的 面貌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虽不像社会上其他单位分化 得那么厉害,学校的阶级化 却也越来越明显。古典学校 的理想诚如黄宗羲所说“应 该是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 在”,是政治与教育叠合为 一,学校应承担相应的公共 功能。现代学校朝着学科化 、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更多 地强调求知功能,教师所扮 演的角色越来越专业化。随 着年纪的增长,自忖个人能 力有限,对超越专业能力范 围之外的人事日渐淡漠,行 不逾矩,弛张有度,但也变 得越来越“保守”了。这种人 生轨迹是走向成熟,还是渐 趋萎缩,真是说不好的一件 事!古代士子以所谓“立德 、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作 为估衡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 准,现今的学人则按行内体 制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业进 取之路,学校越来越世俗化 ,学人与世人的差异大大缩 小,学术专业人与知识社会 人的界限日渐模糊。我这六 十年,有幸四分之三以上的 时间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度过,赶上了祖国蓬勃发展 、蒸蒸日上的大好时光。我 们这一代人造就了时势,时 势也推动了我们。在时代的 浪潮中,不敢说大展拳脚, 毕竟还能持守有方,伸缩自 如。比起父辈们的韶华时光 大都是在政治运动或社会动 乱中度过,我们这一代人的 确是幸运多了!而与大多数 的同龄人相比,打从1978 年跨过高考那道门坎起,我 就成为“百里挑一”的一分子 了,自感享受了改革开放带 来的“红利”。 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之 年,在两百年前,这是一个 很大的年纪。如果我们穿越 到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 问,数点风流人物,包世臣 (1775—1855)八十岁、 姚莹(1785—1853)六十 八岁、龚自珍(1792— 1841)四十九岁、林则徐 (1785—1850)六十五岁 、魏源(1794—1857)六 十三岁、徐继畲(1795— 1873)七十八岁,六十岁 在那时可是很大的岁数了。 我们师辈的很多人到了这个 年龄也已告老退休。然在当 今因为生活水平的提升,个 人健康状态大为改善,六十 岁不仅说不上是老,甚至不 能说是年纪大了。北大流行 的一句话:“八十岁及格, 八十五岁良好,九十岁优秀 。”六十岁离及格水平还差 二十岁,这个年岁的状态要 凭据个人的身体、心态、事 业多种因素才能确定。如果 身体健康、心态正常、事业 心强,六十岁不过是中年、 壮年的时段,应该正是做事 的年纪,对从事历史研究的 学者来说尤其如此。我自觉 所做的研究工作都不过是起 步阶段,后程的路还很长, 但愿行远自迩、臻于至善! 最后在上帝那里交上一份满 意的答卷。 收入本书的作品按其内 容分为四卷:卷一收入有关 学术评论、学术史随笔、书 评之类的文字。大约在20世 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启动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我 开始关注并投入这方面的工 作当中,曾有心从事相关的 专题研究,因此与学界同仁 发生关联,并常常应约撰写 书评、述评之类的文字,此 卷即是这方面一些文字的汇 集。卷二收入与自己教学生 涯有关的文字。1995年9月 我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实验班 班主任,为此投入了相当的 热情和精力,这项工作不说 做得轰轰烈烈,但也可以说 有声有色。《学人的境界》 即是我为该班班刊《新境》 撰写的发刊词;《我的回顾 和祝愿——北大1994级文科 实验班毕业感言》一文则是 我对上一届文科实验班毕业 的赠言。两文算是我担负这 一工作的心得感悟。1999 年7月我晋升为教授,同年 11月获批博士生导师资格, 迄今已有二十余年,这里收 入了我为指导过的六篇
欧阳哲生,1962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等处访学。主要著作有:《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严复评传》《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寻胡适的精神世界》《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等。编有:《胡适文集》(12册)、《傅斯年文集》(7册)等多种文集。
卷一 学林管窥
书评与学术批评的规范
新人文学术的建构
追寻现代中国学术的伟大传统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文学术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中国近代思想遗产的系统整理
学部委员是怎样炼成的?
民国学术之历史定位
当代学术史研究刍议
1995年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综述
建立新的史学研究体系刍议
卷二 教学相长
学人的境界
我的回顾和祝愿
书生本色与党派色彩
近代民族国家的另一种构想
危难关头知识精英的艰难选择
《民初留英学人的思想世界——从(甲寅)到(太平洋)的政治思想》序言
乱世之能臣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钱端升思想研究(1900—1949)》
序言
卷三 “五四”情结
“五四”精神与我们时代的选择
五四运动:未能企及的制高点
五四运动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
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漫谈北大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
《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自序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序言
新世纪“五四”话语的演进
《五四运动档案史料选编》序
《百年回看五四运动》编后小记
卷四 京华侧影
北京文化国际化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北京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
《清廷十三年》前言
《我的北京花园》前言
《北京生活侧影》前言
《北京纪胜》前言
《紫禁城的黄昏》前言
卜弥格笔下的北京
北京精神“包容”二字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