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一门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既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又能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教材之一,共分四部分,分别为:语言应用、应用写作、文学鉴赏、文选。这四部分既独立成编,又相互交融,故《大学语文(第2版)》以基础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见长。《大学语文(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本专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学参考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大学语文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实现我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二十字办学理念的重要平台。
语文是改变人基本素质的课程,说其有用,它能提高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其实又何止于此,它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能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例如学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令人警醒的话语,就能使学生心怀天下,把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生与死、兴与亡的高度,能产生对人生、对国家、对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强烈责任感;学了“和为贵”、“中和之美”、“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调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古代先哲的这些箴言,就能使学生懂得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当锻造宽容豁达的胸襟。只有胸襟博大,才能真正坚持正义和公平,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才能真诚平等地存异求同。
序
第一编 语言应用
导言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其应用
第一节 划分词类
第二节 句子
第三节 语法中常出现的错误
第二章 语言表达
第一节 语句的选择
第二节 节律的调整
第三节 句子的超常搭配
第三章 语言的运用
第一节 语言运用概述
第二节 语言交际
第二编 应用写作
导言现代人的“第一文化”
第一章 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第二节 聚材
第三节 亲历
第四节 运思
第五节 表达
第二章 学术论文写作
第一节 概念、特点、选题
第二节 一个主件,七个零件
第三章 大众传媒写作
第一节 消息
第二节 通讯
第三节 演讲稿
第四章 一般应用文写作
第一节 公务文书写作
第二节 事务文书写作
第三节 求职文书写作
第四节 经济文书写作
第五节 社交礼仪文书写作
第五章 申论写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申论写作
第三编 文学鉴赏
导言
第一章 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 诗歌鉴赏
第一节 诗歌概说
第二节 诗歌鉴赏
第三节 例诗赏析
第三章 散文鉴赏
第一节 散文概说
第二节 散文鉴赏
第三节 例文赏析
第四章 小说鉴赏
第一节 小说概说
第二节 小说鉴赏
第三节 例作赏析
第五章 戏剧鉴赏
第一节 戏剧概说
第二节 戏剧鉴赏
第三节 例作赏析
第四编 文选
关雎
采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道德经》节选
《四书》节选
秋水
离骚
谏逐客书
垓下之围
孔雀东南飞(并序)
短歌行
滕王阁序
春江花月夜
王维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
杜甫诗二首
祭十二郎文
长恨歌
苏轼诗、词、赋各一篇
永遇乐·落日熔金
关山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牡丹亭·游园惊梦
徐文长传
黛玉葬花(《红楼梦》节选)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水调歌头·游泳
谈独立思考
再别康桥
文学的趣味
边城(节选)
雅舍
雨巷
论快乐
受戒
春之声
西湖梦
双桅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绳子的故事
我的世界观
我在美丽的日本
参考文献
第二版后记
(2)主观性
文章的主题虽然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或题材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影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使主题具有主观色彩。不同的作者面对同一事物、同一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从而形成不同的主题。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同是写梅花,主题的高下却相去甚远。
(3)时代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不同的社会问题,作为反映一定时代现实生活的作品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特点。主题是作品的基本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色彩。巴尔扎克说:“作家应成为他们的时代化身。”纵观古今中外的传世之作,无不体现了它们各自的“当代性”。杜甫的《三吏》、《三别》集中反映了人民在“安史之乱”前后遭受的苦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叛乱者的愤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表现了作者所处的那个资本主义时代尔虞我诈、金钱万能的腐朽本质;高尔基的《母亲》,则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人民的觉醒和斗争,具有巨大的鼓舞革命的作用,因而列宁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