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辰先生从事艺术创作与教育至今已近五十年,不仅在中国画创作上卓有成就,而且早就致力于研究中国画的笔墨语言问题。他在讲课时经常援引潘天寿先生的理论与创作为范例,在自身的创作实践中也以此为参照,对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教学主张有着透彻的认识。本书重点从章法构图的角度入手解读潘天寿的艺术,并涉及对潘天寿先生在艺术、教育等领域实践的理解与评价,将潘天寿先生放置于中国艺术史的脉络中分析其成就与贡献,因而本书也是具体深入解读潘天寿先生全方位成就的综合性著作。
张立辰
号渔人,别署紫苑主人、荷衣渔童。1939年10月生,江苏沛县人。196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受教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等名师,专攻大写意花鸟画,擅兰竹,兼山水及指墨画。1965年毕业,就职于人民社,1977年调至中央美术学院执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花鸟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画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与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序
第一章中国画章法布局的历史
第二章潘天寿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笔墨结构
第四章精神气骨
第五章知白守黑
第六章繁简疏密
第七章起承转合
第八章中心与边角
第九章误笔误墨
第十章造险破险
第十一章款识印章
第十二章意境格调
作品图版目录
后记
第一章法,在文学中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之法,在书法中指对书体、笔画、墨色等视觉元素的组织安排,而在中国画中则概指对诸种画材构成的视觉元素的经营组织。
作为“文章之法”,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就提出:“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此处的“章”与“字”“句”“篇”等相对应,指连缀成篇的结构性单位。王充也提出了一个从小到大的章法组织结构。到魏晋时代,运用在文学中的“文章经营之法”开始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曹植、陆机、刘勰等人都曾系统地论及作文的章法,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尤为丰富而具体。类似文学中“章法”概念的提出和系统化的过程,在书法、绘画领域也有相应的发生。唐代窦泉(742-755)在书著作《述书赋》中写道:“世期旁通,崛强判利,参方回之章法,得敬元之草意。”这是书法中“章法”概念的较早体现。东晋王羲之(4世纪)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道:“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大小尤难。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2)这里的“分间布白”就是安排字在幅面上的大小与排列形势。而稍后于王羲之的顾恺之(活动于4世纪下半叶)则在绘画领域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概念,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写道:“《孙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怜美之体,有惊剧之则,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3顾恺之的“置陈布势”指安排画幅中人物的位置和动态,而王羲之的“分间布白”则指调整字的大小形态,以更好地适应在整体幅面中的位置,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但意思相近。4
至4世纪,中国书画中已经出现了章法观念。就绘画理论而言,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大约15世纪),才产生专门的绘画理论,而顾恺之在4世纪末就撰写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文章,这是目前存世的早的独立成篇的中国画论,也是目前可见的世界上早的专门绘画理论。自魏晋时始,经历了大约1700年的时间,中国画章法布局的理论和实践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一个丰富而的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