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5部分,包括岁月沉思、人生如戏、山河留痕、故乡余味、军旅随记。内容涉及作者年少的职业梦想、工作体悟、人生畅谈、旅行随想、故乡的无尽情愫、军队的燃情岁月等。作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用温暖的笔触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或感人或引人深思的往事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往事与人生与时代勾连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思考。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内容涉及作者年少时的职业梦想、人生畅谈、工作体悟、旅行随想、故乡的无尽情愫、军队的燃情岁月等。作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用温暖的笔触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或感人或引人深思的往事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往事与人生与时代勾连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思考。
一个人的烟火 ——读韩新平《优雅的 烟火》(代序) 大约4年前,我去呼和浩 特市出差。 一天晚上,在与当地朋 友聚会时,初遇韩新平。 酒席上的他,频频举杯 ,脸蛋红扑扑,显然是一 位善饮者。朋友介绍说, 他是□□转业干部,在内 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 合社工作。当时,我们虽 然互加了□□,但并未深 入交流,他给我的第一印 象,并不像一个作家。 分别之后,我的□□朋 友圈里,便不时出现他的 身影。出于礼貌,我也偶 尔翻看他发的内容,竟然 有不少他创作的散文随笔 ,且有多篇关于“邯郸”的内 容。我这才猛然意识到, 我们是老乡,且两村相距 仅仅几公里。 他的文章一篇篇地推送 出来,题材多样。更难能 可贵的是,那些文字活泼 生动、纯真质朴,时常能 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动和 惊喜。 他于1985年参军。他虽 然学历不高,但喜欢文学 ,把连队的火热生活形成 文字,频频见诸报端。他 也因此而受益,被破格转 干,并专职从事宣传工作 。2005年,出版了作品集 《最幸福的幸福树》。后 来,他转业到地方工作, 仍然笔耕不辍。岁月荏苒 ,历经十多年,写作了几 十万字的作品。 前些天的一个早晨,我 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发 现邮箱里收到一份压缩文 件。我泡上一杯热茶,在 白雾袅袅中,一篇篇熟悉 的文字扑面而来——新平又 要出集子了!真是值得祝 贺! 新平和我都出生于20世 纪60年代末。我们最初的 工作履历也大致相似,都 在新闻界从业多年。唯一 的区别是,我在地方报社 ,他在□□系统。他的很 多感受颇能引起我的共鸣 ,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底 色和胎记啊! 譬如,他写故乡情思的 《磕头》一文,开篇即让 我感到十分亲切:黑乎乎 的天空,被多彩的礼花点 燃,极尽绚烂。我站在夜 幕一隅,想,又迈进年槛 了。 出门在外,每遇过年的 时候,我的双膝便有一种 冲动。这种冲动,我知道 它联系着冀南大地的那个 村子,更具体地说,就是 我们那个村子的一种古老 而没被割舍的礼节。 以至于,我客居城市多 年,逢年向别人拱手拜年 或问候新年好时,总感到 别别扭扭,远不如我们老 家过年磕头的礼节来得实 在和憨厚。 磕头是邯郸老家过年时 的地方习俗。大年初一, 乡里乡亲们很早就起床了 ,俗称“起五更”。之后,以 家为单位,挨家挨户到本 家长辈住处磕头拜年。至 于去多少家,就看自己家 族有多大了。过年磕头, 可真是个体力活,体力不 行或者膝盖不好的人,根 本完成不了这一“壮举”。 这些在作者笔下,有着 颇为风趣的描述: 大年初一,村里的青壮 年和孩童们都早起五更, 先给自己爷奶爹娘磕头, 之后便组成一群又一群( 一般都是自己亲近的人聚 集在一起),串到三奶奶 、二大爷、小叔、大婶等 大辈分的家去磕头。一大 群人吆五喝六拥进屋里, 喊着:“××,俺给您磕头了 。”接着就听到做长辈的回 话:“来了就算磕了,不磕 了。”“来了不磕还行?”众 人说着扑腾扑腾跪了满地 。磕完头,大人们一般要 喝几杯主人摆在八仙桌上 的酒,孩子们便接过糖果 、花生等好吃的蜂拥而去 。 早就听闻,新平在写作 上是快枪手,不管是报告 文学还是散文、随笔,说 写就写。常常是刚刚接完 编辑的约稿电话、听完策 划构思,不长时间,他就 已经站在编辑面前了,小 平头往下淌着汗,稿子从 左手递到右手,再从右手 递到左手,然后摊到编辑 部办公桌上,嘴里谦虚地 说着“拙作、拙作”。这一传 闻,虽然有点夸张,但可 见其用功之勤、运笔之快 。 我觉得,这与他雷厉风 行的军旅生涯有关,与他 常年坚持跑步也有关。写 文章又称“爬格子”,劳力费 神,实为苦差。如果没有 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如果没有一种严于律己的 精神,纵然拥有天赋,也 断难持久。 新平做到了,在大地上 一步又一步,在白纸和电 脑上一行又一行,日月穿 梭,从不停歇,终于走出 属于自己的优雅,绽放出 属于自己的烟火。 祝贺新平! 李春雷 (2021年12月12日下午 作于北京国际饭店)
韩新平,1968年生于河北省成安县。在□□服役17年,任团报道员、师新闻干事、《内蒙古森警报》编辑及《森林武警》杂志编辑。后转业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现供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任内蒙古农村合作金融学会秘书长。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军旅纪实文学作品集《最幸福的幸福树》;在报刊上发表《极地荣誉》《岭地上的跨越》《守望绿色家园》《北方有个小木屋》等百余篇文章,其中多篇文章获***和省级奖项。作品《北方有个小木屋》曾入选北京市小学《语文》教材。
岁月沉思
生而为人
幸福念
世界观
午后斜影暖
优雅的烟火
倾听岁月
别样的美
玉尘斜飞皆寂静
人生如戏
自画像
杯里性情
萱萱
漏手
面嗜
跑步的理由
演唱
醉戏
奔跑如痴
厨事
声音的记忆
跑给自己
山河留痕
遥远的敕勒川
寂寞的行走
高山之巅
风景里的莫高窟
春谒黄山
田坝上的苗家
□□盖散记
秋岭琐记
故乡余味
遥远的村落
磕头
又闻布谷声
懵懂的流年
想念樁树
望东南
母亲的哲学
军旅随记
极地荣誉
西部风铃
北方有个小木屋
感谢小木屋
最幸福的幸福树
□□歌谣
《绿野丰碑》:近半个世纪的绿色往事
军旅纪实作品集《最幸福的幸福树》出版后记
后记
生而为人
人是个有趣的动物。
人有四肢、双眼、毛发、消化道、动脉、静脉、心脏……
作为哺乳动物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超科动物,思考世界,征服世界,唯我独尊,似乎□□□□。
虽如此,人类起源、繁衍生息亿万斯年,却难究其源。耳边经常听到无奈的生命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破译人类生命遗传的密码,是科学界永恒的使命。他们孜孜以求地试图“还原”人类□□,不断在地球上寻找“蛛丝马迹”。但是,至今获取的认知也只是微小的“碎屑”,真正答案的获取也许还遥遥无期。
生物学家把人类说得有点意思。他们说,人类的大脑,经过与许多动物的大脑从脑重量、表面积大小、单位体积的神经细胞数量等研究比对,认为可以假设人类的智力水平比其他动物更高一些。
这样似乎就可以建立一个大概的自我认知:人类是一种高智力、低体力的动物。
诚然,无论真相如何,能生而为人,其实是幸运的。
你是谁
“你是谁”是□□□□□。
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开战之前,都要问对方将领:“你是哪厮?快报上姓甚名谁,俺刀下不斩无名之鬼!”
“你”,作为人类的沧海一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你的故事长也罢、短也罢,好也罢、坏也罢,终将留给时间来评判。人过留名,雁过留痕。你是谁,你便留下怎样的故事。古往今来,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有人让你温暖肺腑,有人让你恨之入骨。当时,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你是忠良还是奸佞?你是谁,□□最终都会给出答案。
可见,我们芸芸众生都是“这个你”和“那个你”。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附体。人的善行与恶行,大多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念之意。你不是绝对的善人,也不是绝对的恶人。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也是自己。如果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需要煞费苦心去权衡、掂量。自私一些的人会掩饰自己的恶,呈现伪善的一面;无私的人会说出自己的缺陷,忏悔自己的过错,选择重新做人。但是,无论你过去是怎样的“你”,□□已经无从更改。如果你在有生之年,可以放下过去曾经的“过”,成为一个向善的人,便可积小善成大善,温暖众人。
非常喜欢一句话:“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
最近翻看《邯郸成语词典》,我看到了“物从其类”的词条:万物都是依从自己的同类生存,比喻坏人相互依从、勾结。当然,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到如今其内涵得到承新扩延,多指志趣相投的人相互依从。魏晋名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说明人文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你是谁就遇到谁,这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最让人可怕的是,你是谁,遇到的却是鸡鸣狗盗、窝藏祸心的“别的谁”,你又没有加以识辨地“愚信”,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此,遇到谁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谁威逼利诱,谁见风使舵,谁心狠手辣,谁自私趋利……都需要你“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要远离、躲避这些“别的谁”,努力让自己多遇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
当然,人这一辈子,机缘巧合,遇到谁是缘分,也是命运使然。有的时候,我们无从选择,只能仰天一声叹息。
做啥人
人类文明绵延数千年。
长期以来,人类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众生相,儒雅的、慷慨的、粗野的、贪婪的、自私的、邪恶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符号,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文样本。因而,人的社会属性,促使世界□得多元、复杂,世事难以琢磨。
做个啥人?先哲名士都有过许多经典话语。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