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也包括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科技发展史。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除了闻名遐迩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许多科技成就在当时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有天象记录、二十四节气、十进位值制、线性方程组及解法、勾股容圆、小孔成像,等等;在技术发明方面,有中国珠算、养蚕、缫丝、茶树栽培、水稻栽培、针灸、人痘接种术,等等;在工程成就方面,有都江堰、长城、灵渠、大运河,等等。
《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丛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了上下数千年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着重介绍在科技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的科技成就。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很大,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先民逐渐开始认识身边的动植物,积累了丰富而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生物学。
我国的传统生物学具有明显的博物特色,主要表现为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态、遗传变异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朴素认识,对其进行命名和分类,探寻其功用,但缺少对生命现象一般规律的探索。
古人对动植物的认识具有鲜明的实用特色。这些知识主要是在古人从事农业生产、药物采集、园艺等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并积累的,与传统的经学、方物志、本草学、农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发展园林艺术、养金鱼、斗鸡、斗蟋蟀等休闲娱乐活动中,古人也积累了对一些动植物的认识。除此之外,在酿酒、制酱、造醋等生产活动中,古人也积累了一些实用的微生物知识。
我国的不少动植物是从域外引进的,原产的动植物也经过海上或陆上丝绸之路等通道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物产交流的过程中,中外生物学知识也发生了交流、融合。
由于上述特点,古人积累的生物学知识,主要分布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尔雅注》《南州异物志》《闽中海错疏》《图经本草》《洛阳花木记》《齐民要术》等博物学、本草和农学著作中。宋代以后,与动植物相关的专门谱录越来越多,出现了《荔枝谱》《群芳谱》《朱砂鱼谱》等著作。此外,还有大量传统生物学知识散见于各种字典词典、笔记、地方志和诗词歌赋等作品之中。除了文字记载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书画、雕塑、陶瓷装饰图案、建筑、服饰、生活习俗等了解古人对动植物的认识。至于民间地方性知识中的生物学内容,更是不胜枚举。
我国传统生物学的内容非常庞杂,可资参考的文献浩如烟海。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主要从博物学、生物技术、生物与环境等视角,介绍古人的代表性成就,希望能让读者管中窥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罗桂环研究员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在此谨致由衷的谢忱!
付雷,山东肥城人,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科学史与科学教育。著有《中国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研究》《中国生物学史(近现代卷)》等,参与翻译《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百科知识》等报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