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笔者在攻读博士时,即开始对《老子》进行专门系统性阅读,并整理了一些基本材料;后在大学任教,担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选读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又带着学生对《老子》各章进行精读,持续四年,完成全篇。在精读《老子》的过程中,笔者努力以一以贯之的立场展开对每一章的考察,讲述了自己的理解,并写了几篇文章。本书即是该阅读、思考的成果。论衡取诸方家加以裁较而能回归老子本怀,既以自取,又以自励。
本书的结构是这么安排的。上篇老子辨析是笔者所写的关于《老子》的论文,除了《老子》对道教气论学说阐释的影响一篇为十年前的作品之外,其他各篇文章均为精读《老子》过程中所写,中心主旨一贯,为保持各章论题相对完整,部分内容会小有重叠。下篇老子通释分原文训释校证文译文解析几部分。《老子》版本众多,所谓原文也不是原文,这里选择的是影响比较大的王弼本的文字为准。训释并不面面俱到,只对关键字词,特别是影响理解的文字进行注解。设置校证文部分,笔者对于后人为理解所需自以为是地修改古代文本是较为排斥的,但又发现因文字抄写或衍变等原因,《老子》中的部分文字现在看来确实有明显错讹。最终,校证文的原则是在对照多种版本并在训诂的支持下,只在王弼本的基础上修订明显有误差的文字,施以微创。因此,名为校证文,实际是在王弼本的基础上组合进了帛本、简本等文字,并没有任何以己意修改之处。译文在依循原文字内容的基础上以意译为主,唯其如此,才能把《老子》转换为现代表达,而不是译而无义。译文解析是本书的重心所在,力求文字浅白易懂,意在渴望本书能够吸引一般爱好者成为读者,这也是本书整理成稿的最终目的。
对于《老子》,笔者持这样的立场来研读:第一,老子一定有一个核心关切,其文字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的而设的,那么《老子》各章看起来所论方面有别,但必然存在内在思想线索贯穿,不如此理解《老子》便不可能真正进入《老子》。第二,历代《老子》注解本身是中国哲学的构成,使得中国哲学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但与《老子》本义必须分开来看。《老子》注解对于解读《老子》既提供了帮助,又产生了巨大的干扰,必须与老子站在一起看《老子》,而不是先接受了种种观念去以后释前。第三,老子关注的社会现实发展问题是根本性问题,老子的时代面临这样的问题,当今世界的发展也仍然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有实践困境的思考,是我们真正理解古人的机会。不可以今释古,但又不能不以今求古,今天的思想突破不仅可以引导我们破解老子的思想谜题,而且也正是读《老子》应有的意义所在。
我其得乎哉?我其失乎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本书所引及考察《老子》文本之依据,竹简本以荆门市博物馆编辑《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中《老子》释文为准,帛书本以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辑《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释文为准,河上公本以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为准,王弼本以楼宇烈点校《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为准,严遵本以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为准,傅奕本以《正统道藏》中《道德经古本篇》为准。均不再另标注页码。无特别说明时,所引文字为《老子》通行本(文中亦称传世本),通行本以王弼本为准;同时,不特别标出时,帛书本指帛书乙本。另外,通释部分引用字典较多,《说文解字》所依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说文解字注》,《尔雅》所依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尔雅注疏》,《广雅》所依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广雅疏证》,《广韵》所依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钜宋广韵》,《集韵》所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集韵》,《玉篇》所依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玉篇校释》,《释名》所依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释名疏证补》,《小尔雅》所据版本为黄山书社2011年版《小尔雅义证》,十三经文字注疏所据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为节省字纸,均不另注出处页码。《道藏》为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之三家本,凡引皆只标注册别、页码,不另出详细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