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乐三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学脉文丛》选取了诸乐三教授较为重要的论文、文章,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创作,以及同时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等对他及其作品的评价,汇编成文献集,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诸乐三教授一生的艺术成就。诸乐三(1902年2月14日-1984年1月29日),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有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
国美人格
国美校训箴言: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何谓居敬?“往圣采经典,先师垂教范。”一代代的先师行以垂范、言以规箴,跬成名校的学脉。这个传承不怠的学脉中,既见名师大家的文心使命、绝学精品,又涵他们的人格品类、气质神韵。美院伴山水名湖,守江南文山,一批批艺者聚合于此,成就名校事业,将个人的志节功业化在学院的大业之中,可谓不世出的缘分。此缘在湖山,在人气,在世代风华、人文跬积,让后辈总怀拳拳敬心。
国美建校将近九秩。回顾九十年,仿佛中华艺术教育的缩影,代代先师名家的身影叠映在历史的天际之上,伴青山肃穆、平湖风流,凝成西湖艺苑的人格范型。
国美先师的人格范型首在孤山远志。八十八年前,国立艺术院借西湖罗苑,于湖山清明中创建。蔡元培先生乘周末之暇,来杭举办建院仪典,发表演讲《学院为研究学术而设》。从此,一代年轻精英会聚平湖,追蹑蔡先生的艺教理想,学术研究与国民美育成艺院圭臬。林风眠先生身负重托,面对一片贫弱的环境,将美育视为一种精神信仰的运动,践行中西融合的实验与理想。孤山虽清冷,却包孕着国立艺术院的青春激情。罗苑旁莅苏白二公祠,二公祠所依傍的后山,荒天古木,空谷回声。北宋名士林和靖先生梅林归鹤,就在此处。多少年后,一代禁烟名将林则徐罢官经此,祭扫同姓先贤,出私资修葺墓陵。杭州最后一任知府林启兴学有功,逝后杭城人在此建“林社”之筑。一脉林姓的史秩在林山中隐没,当年的林风眠先生于晨昏漫步、春秋眺望中,胸襟可曾洒落名士风流的逸习?但那湖山蕴含的高情远致,一次又一次地催剥国美先贤的学术肝肠与使命担当,却是可以揣想与追怀的。
国美先师的人格范型的第二特性是清波悲情。去年,我们为“世纪风眠”画展绘制《湖山清明》,遥想初建艺术院的一代名师立身湖畔的景象。但这些载入史册的名师的命运,似乎都充满蹉跎,历尽坎坷。也正是这些传奇式的蹉跎,造就了先师们跌宕起伏的形象。一代名师吴大羽先生以其激情和卓识,在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中负有盛名。在抗战的困难环境中,吴冠中先生曾代表学生们致以激情书信,诚心恳望先生回校教学。吴大羽先生既是画家,又是诗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先生曾写下令人难忘的《别情》:
我以一日之长来到你的面前
敢贪着天功妄自居先
此来只为向大家输所敬诚
不许有一点错过落到你我中间
诗写得如一尊璞玉,刚直坚忍,掷地有声。诗中漾着一种绝然,也沁着一份无奈。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知识分子凝血沁心的坦诚。正是这样一位赤诚耿介的艺者,在后来的日子里,屡受坎坷。但也正是这份赤诚,这份坎坷,造就了上海石库门一方天井中的宠辱皆忘与韵致灿然,造就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抽象精品。曾有人以先生的遭遇自比,却全然无知于这悲情中的品节肝胆、诚心照人。
潘天寿先生亦是著名的诗者。他的诗沉郁雄强,识鉴高远。他最后的五绝,写于“文革”中的1969年,时在回宁海老家被批斗返杭的途中。诗写于一张灰色的香烟纸上,据说是从地上拾来。“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这是一个真正的诗者的控诉,字字血、声声怨。但中国诗人又始终心胸方正,襟怀容让,将痛切转向伤逝。接着他回望群山深处的饮水家园,在干山万山闪没的同时,悲心中的诗人仿佛一次远游,正去看望四十年未见的朋友。此行之后,潘老再无诗作与画作,直至离开人世。如此的悲情,却又深埋着某种冥冥的天佑。潘先生诗中提到的四十年如若神箴。四十年后,杭州市的人民在他的墓陵上建造了诗亭,海峡两岸百余位诗人同声咏读他的诗篇。正是从这里,悲情成了一种人格的尺度,让我们丈量出天地之心的苍然与艺者的坚强。
国美先师的人格范型的第三特征是湖风洒逸。这是一种诗性的品格。伴湖山既久,每日柳浪闻莺道上行走,湖光烟波相映,使人玩赏流连、感绪万千。当年一本《艺术摇篮》中,将孤山岁月写得最具诗意的正是朱金楼先生的《孤山忆旧》。朱先生才华横溢,仿《西湖梦寻》笔意,将20世纪50年代的外西湖写得干净洒脱,直若西湖盛景:“春雪初霁,驱车白堤上,在断桥遥望孤山,银妆素裹,风姿绰约,倒影映入里湖,清净如雪莲……”“与西湖朝夕相处于天光云影、晨曦落日之中,乃觉晴湖、雨湖、夜湖、朝湖、暮湖、春湖、秋湖……俱是胜境。”
论画风洒逸,肖峰先生自是典型范例。肖峰先生早年“红小鬼”,后入美院习画,20世纪50年代留苏,“文革”深受冲击,可谓九死一生。但却从来乐观,始终溢满激情,美院重大节庆,总希望听他昂扬激荡的声音。他的油画以色彩名世,晚年多画大江风帆,既写往昔怀想,又发烟波江上的诗意。舒传曦也是20世纪50年代留欧的名家,当年碗口大小的木版插图,竟有十数人好刻,且表情逼真,神采生动。“文革”前的线面素描,引领学院教育变革。晚年完全转入中国画。他的风竹逸气飘洒,横锋错金,最是典型的士风通脱。他的青松白梅,罩着郁郁冷雾,松针梅朵都发自烟云中,愈见高情远致。
年前去看望韩黎坤先生。长期以来,韩先生体格健硕,性情爽朗,是最令我们亲近的人。此次相见,韩先生虽有些清瘦,却依然精神矍铄,从中国的甲骨文字到江南水印木版,从教学改革到东方版画的博士培养,思绪汪洋,机锋勃发,并随机拿出百余张文字刻版、书票印章。看着他醉心于中国文化的世界,真让人感受到质直庄重的人格之美。
国美的先师,有血有情;国美的人格,有范有型。他们的著述和艺术是中华文艺的瑰宝,他们的人格品节更是国美学脉的精神底色。值此学院八十八年米寿之际,我们准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编辑出版三套系列丛书,一套是“学脉文丛”,收集国美校史上各位先师名家的相关文献、精彩佳作;一套是“艺苑问史”,收集学院重要历史事件、系科发展历程等的相关文献及专题著作;另一套是“名师典存”,辑录包括今天仍在工作岗位上有全国影响的名家名师的主要文论,充分展示“擘精技同艺,放怀诗与想”的会通传统,呈现国美艺术东方学的传承跬积和时代高度。
吴大羽先生生前曾说: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国美的先师,我们或心仪或相识,但作为学脉传承,整体人格,我们息息相通,永无别离。
一 生平
熔诗书画印于一炉
缶庐弟子诸乐三
露甲烟芽供一饱
毕生奋力在绘事功名富贵不去求
——感悟诸乐三先生的高尚艺德
诸乐三传略
花鸟画家诸乐三
回忆诸乐三先生
霜红寻到不期尔一流人
——忆诸乐三先生
师恩难忘
施医送药治病救人
四艺炜炜颂希斋
强其骨
学师德范
——忆乐三先生
昨宵有梦到苕溪
——安吉诸乐三先生散论
怀念诸先生忆起往日情
高风亮节垂范后代
诸乐三先生艺事片段
怀念诸乐三先生
诸乐三逝世五周年研讨会发言摘录
诸乐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研讨会发言摘录
二 作品
三 著述
国画偶谈
介绍吴昌硕先生艺术及其生平
《画学篇解释》初稿(与黄宾虹合撰)
《书法初谈》(与陆维钊、刘江联合发表)
谈黄宾虹山水画的成就
篆刻的新生
谈吴昌硕先生的画
观吴昌硕作品展览有感
回忆顾坤伯先生
我的艺术生涯
写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之际
忆故友郑午昌
《希斋吟草》
《希斋题画杂录》
……
四 研究
五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