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青少版)》一经问世,便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巴勒克拉夫的高度评价,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青少版)》上起人类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持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除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读来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脉络清晰。
此次推出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青少版)》,仍然以英文第七版为蓝本,从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出发,保留原著精华和基本结构,目录、标题、编章节保持完整;在延续原版叙事脉络的基础上,精选那些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删去了专业研究者关心的历史解释、历史反思、历史争议,降低理解门槛,力求传达原文简洁典雅之风,完整保留历史事实。总之,所有努力指向同一目的:保留原著最大特色――全球史体系,同时凸现史实脉络,便于青少年理解。 我们希望青少年朋友阅读《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青少版)》后,能唤起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来龙去脉的求索兴趣,进而生长出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思考和探索世界新问题的精神。
L.S.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2004),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奖。他著作颇丰,除闻名世界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外,还有《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多部代表作。
第一章 史前时代
第一节 食物采集者
第二节 食物种植者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
第二章 欧亚古典文明(公元500年前)
第一节 最早的欧亚诸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年)
第二节 古典文明开启欧亚整合(公元前1000―500年)
第三节 希腊―罗马文明
第四节 印度文明
第五节 中华文明
第六节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文明:诅咒还是福音?
第三章 欧亚中世纪文明(500―1500)
第一节 中世纪文明完成欧亚整合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三节 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
第四节 传统拜占庭文明
第五节 传统儒家文明
第六节 革命的西方文明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展中社会与“障碍性领先”
第四章 1500年前的非欧亚世界
第一节 非洲
第二节 美洲和澳洲
第三节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上的种族
第五章 1500年前的孤立地区
第一节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第二节 西方扩张时期的儒家世界
第三节 扩张的西方文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四节 扩张的西方文明:经济增长与国家建构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与流行的理论
第六章 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
第一节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
第二节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
第三节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四节 全球整合的开始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
第七章 西方霸权世界(1763―1914)
第一节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第二节 欧洲的政治革命
第三节 俄国
第四节 中东
第五节 印度
第六节 中国与日本
第七节 非洲
第八节 美洲与英属殖民地
第九节 波利尼西亚
第十节 全球整合的巩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马克思的误判
第八章 西方由盛而衰的世界(1914年以来)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震荡
第二节 殖民地的民族起义
第三节 1929年前的欧洲革命与和解
第四节 五年计划与大萧条
第五节 走向战争,1929―1939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影响
第七节 帝国的终结
第八节 大同盟、冷战及其后果
第九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我们面对的只有自己
农业首先在有动植物可供驯化的少数地区成为主业。野生动植物驯化后长得更加肥硕,能提供更多食物。于是,狩猎者花更多时间种植而不是采集食物,最后成了依村落而居的农民。新的生存方式从农业革命的几个发源地逐?扩散到全球。
二、农业的扩散
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在全球很多地区独立而缓慢地发生。独立产生农业的地区包括:中东(埃及与苏丹的尼罗河流域、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所在的地中海东岸)、墨西哥、中国北部和秘鲁。每年新的考古发掘又不断表明,在东南亚、西非和其他地区也存在独立的农业发源地。
从中东、墨西哥、中国北部和其他未来可能发现的农业发源地出发,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扩散到全球。扩散的原因之一是早期农业的低效一一种植时断时续,经常需要转换地方。土地开垦并种植若干年后,需要休耕8―10年甚至更久以恢复肥力。因此,荒废(即休耕)的土地与种植的土地总是保持5:1到10:1的比例。农业的粗耕、人口的日益增长都迫使可耕地不断向新的地区扩散。于是,人们不断从农业定居点“脱离”,向人口稀少的食物采集者所在地迁徙。农业由此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扩散。
三、农业的多样性
农业在全球的扩散导致各地驯化了适合本地条件的各种植物。大致来说,农业扩散最终形成了三大谷物种植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以及从中亚到印度与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