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自组织、扁平化……众声喧哗,三叶草组织、海星组织、青色组织……概念频出,回到现实,对于组织转型究竟应该怎么做,实践者还是一头雾水。 在《数字时代的组织本质》中,横跨学术、商业、咨询三界的管理学者陈春花、彭剑锋、穆胜,聚焦数字时代的组织本质,通过对话洞见两个部分,展开讨论、阐述观点。 在上篇对话中,陈春花、彭剑锋、穆胜从五个绝佳维度解构数字时代的组织本质,带领大家勾勒出一幅在数字时代进行新组织建设的行动路线图。 ·组织模式是企业的形,是建设新组织的主线。 ·组织能力是企业的神,是建设新组织的辅线。 ·数字化是企业的器,是新组织的超级变量之一。 ·新生代员工是企业的本,是新组织的超级变量之二。 ·组织管理创新是一个更加完整的画面,同时整合了以上四个维度。 在下篇洞见中,陈春花、彭剑锋、穆胜基于商战时局、组织开发和人才管理三大热点话题,体系化阐述理念和方法。 ·陈春花开局纵贯全局,给出一针见血的底层解读,并抛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揭示新趋势。 ·彭剑锋 主攻基于底层解读发展出体系框架,给出犀利观点,并用海量的鲜活案例来进行验证。 ·穆胜断后回归具体对象,探讨具体问题,将小题大做,进而管窥全局。 《数字时代的组织本质》系统呈现了三位跨界管理学者的真知灼见,包含五大话题的前沿观点、三大主题的前瞻洞见,给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带来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希望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荐序一
跟随管理学家的星光
《商界》与陈春花、彭剑锋、穆胜三位老师是老相识了。从开始的慕名约稿,到合作策划专题,再到如今这本书,针对数字时代的组织本质进行系统探讨,十多年里,《商界》与这三位中国管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之间,有对话、有碰撞、有协作,更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愿望,那就是,借助媒体、出版平台,将中国优秀的商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介绍给我们的读者,以及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和生意人。
正如本书引述的古典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变之中。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历经了多个世纪,并根据不同的商业文明,不断地适应和变化着。在《商界》近30年的商业观察中,我们的焦点之一,就是始终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即中国企业的管理认知的发展。无论是陈春花老师,还是彭剑锋和穆胜老师,都分别在《商界》不同的平台,探讨过管理学某些方面的诸多问题和解决办法,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书册中的繁星。
显然,星光照不透组织管理学越来越善变的迷雾。商业的发展、商业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组织管理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商业环境从粗放到精细化,组织管理从苏式到美式,再到日式、德式,始终在寻求适合自身文明和商业发展变化的模式。中国企业从过去的科层制结构,到现在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等众多的组织管理创新,始终缺少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主线。
特别是来到数字时代,组织管理新理论的提出速度,远远超过了消化速度。我们希望对星光做一次聚焦,聚焦于数字时代引人注目也让企业头疼的组织的本质变化,让三位著名学者,不仅坐而论道,而且更要系统性地分析和解决新时代组织管理的底层嬗变,穿透管理学在数字时代进化的迷雾。
陈春花老师无须赘言,无论是在管理学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在企业中的理论实践,都沉淀已久,是一位管理学中国化的实践者和践行者。她在商业实践和理论上留下的足迹,是这个不确定时代的宝贵财富。
彭剑锋老师同样是一位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合璧的代表性人物。除了教授的身份,他还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咨询研究工作,为本土咨询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一个行业,更赋能了大量的企业,一本《华为基本法》成为万千企业组织学习和模仿的圭臬。
穆胜老师可谓中国管理学新生力中比较耀眼的一位。他不仅在商业模式、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有深度研究和实践,更将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凝练为原创的理论与方法。他的平台型组织和人效管理概念,引领了许多企业的先锋实践。
数字时代的组织本质鲜有学者真正触及,而且现象、理论与实践是不同的外在表征。我们希望借由这三位横跨学术、商业、咨询三界的管理学者在同一问题下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碰撞,回答数字时代中组织管理学的以下四个核心问题。
1.数字时代,组织转型的本质是什么
在近几年的商业观察中,《商界》秉承集商界经营之道,看商界丰富人生的办刊宗旨和理念,发现几乎每年管理学和组织学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大有理论内卷的态势。新理论大行其道的原因,是传统组织管理学理论失效,还是数字时代需要更精准的理论指导,以应对越来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尚未被广泛关注,却回归到了组织管理学转型的本质的问题。
2.组织的本质是什么
华为、海尔、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字节跳动等,我们几乎能从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中,总结出一套独有的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任何组织形式,都有成功的案例。所以,组织的本质是组织本身,还是组织的能力?
3.组织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
组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是个老命题,但在《商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发现,这个老命题遇到了新问题。许多企业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单纯地用数字化解决人力和管理成本,就很容易陷入数字化的迷局。所以,组织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4.新生代员工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当下,大量90后00后新生代员工涌入职场,让60后70后等传统管理者很头痛。他们个性十足,有很高的学历,却不好用。人的需求的变化,呼吁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无论何种组织管理模式,终都希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向奔赴。如何让新生代员工奔我而来,为我所用?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以上问题的答案,还可以见到在三位学者的思维风暴中所延展出的对其他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比如,应对目前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怎样的底层逻辑?又如,用什么样的管理和组织思维,来应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周期……
其实,我更愿意将三位称为管理学家。
在从事商业观察的漫长职业生涯里,我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家的明确标准:要达到这个境界,他们必须能用自己原创的理论体系解释现象,还能得出比其他人更加深邃的洞见;他们不屑于用一个个新概念或信息爆点来搅动流量,而是扎扎实实地修建自己的大厦;他们万变不离其宗(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又能每每给人新意。在我的眼中,陈春花、彭剑锋和穆胜三位老师就可以称得上管理学家。
这个浮躁的时代充满迷雾,概念太廉价,理论满天飞,但绝大多数人更像是管理作家,而不是管理学家。要穿越迷雾,我们只须跟随管理学家的星光。
周云成
商界传媒CEO
2023年1月19日
推荐序二
破解时代的组织命题
转型时代,企业究竟应该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又应该如何学会与新的时代相处?倘若我们把企业组织想象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也许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这两个问题的起点,而这也恰恰是本书破题的方向。
一直以来,对于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企业、组织、企业家并不是三个边界清晰的概念,哪怕在某些组织专家的眼里,企业、组织也部分代表着企业家精神和行动意志的延伸。因此,切换到转型时代,似乎唯有先定义清楚企业家所承载的新的身份和使命,以及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新的价值评判标准,才有可能解读企业与组织转型阶段的关键问题。
于是,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就这样引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相应地,新物种、新问题、新观点与老传统、老模式、老认知的碰撞与交锋,汇总在本书所讨论的话题里。只不过,切换到对人的立场与需求的理解上,所有这些问题的重新定义本身,变得更加具有代入感。
然而,从个人视角来看,管理不免有着老调新弹的距离感。所谓正确的废话,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产业情景、技术的影响或加持,以及真实商业决策的两难,的确有着你若不躬身入局,说啥都对的疏远感。有时候,理论的再解释与再应用,不仅需要学者和专家说正确的话,更需要他们以设身处地、走心的立场正确地说话,说让人听得懂的话,说有温度的话。从为什么破题到如何破题的巧思,也决定了专家与管理学者的区别后者对人心与人性的洞悉远胜道理的说教。
陈春花、彭剑锋、穆胜三位管理学者的犀利观点常常见诸各大媒体,并屡屡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三位共同的标签是跨界,他们不仅有多学科的背景,能够以宏观视野和独特视角洞见本质,还长期躬身入局,观点极具温度,无缝对接实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学者都有自己创立的、相对成熟的商业机构,这也让他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当他们聚首论道时,我相信,更大的看点并非理论的刀光剑影,而是由若干组织类话题展开的对人心与人性的洞悉,而这就是大家作为破题者的使命。
正如我们所期待的,本书中三位学者三个视角的交锋,让读者在不同维度上感受到洞见的契合与冲突。现实中过高浓度的管理概念之争,也因为一场场交锋、冲突、解释与澄清,而变得峰回路转起来;通过袪魅、还原、反思、聚焦与升华,在赞同与否定的辩论中,也帮助读者完成了知识净化与自我认知坐标的建立;也因为有了这样一杆清晰的标尺,我们得以更加充分地去感知和理解这个时代。
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三位观点奉献者,分别代表着主流学者、意见领袖和实践专家的不同立场。其中,陈春花老师擅长开局,习惯纵贯全局,给出一针见血的底层解读,并抛出一个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再用独特的笔触刻画概念之下的新趋势;彭剑锋老师则习惯于抽丝剥茧地分析,底层框架下的犀利观点、鲜活案例加之务实的立论和反思,让人看罢不免有酣畅淋漓之感;作为个性鲜明的年轻大家,穆胜老师勇于断后,他喜欢回归具体对象,探讨具体问题,通过小题大做,从新的角度给予老问题以不同的诠释,其语言风格大胆犀利,分析问题稳、准、狠。
作为数字化组织转型专题系列的组织者,《中欧商业评论》有幸在2021年的春天参与了这场有意义的讨论,并且以文本的形式定格下了当时当刻的鲜活思考。正是这份沉淀,成就了好的时代见证。
姚音
《中欧商业评论》前主编
2023年1月5日
推荐序三
思想的美好相遇
一切都源于思想的美好相遇。
2022年4月,《商业评论》邀请知名管理学者陈春花、彭剑锋、穆胜就新生代员工的管理这个话题策划了一次三角对谈。三位学者同时横跨学术、商业、咨询三界,又在年龄上形成了梯次,这种对话不仅是跨界视角的碰撞,更是不同阅历背景下世界观的碰撞。
对谈内容在《商业评论》杂志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之后,激起了强大的反响,读者好评如潮,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次对话之后,关于新生代员工管理问题的诸多模糊地带,似乎已经有点拨云见日的意思了。
《商业评论》创办至今已经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们一直践行自己的使命,为读者奉献优质的管理内容。一路走来,我们遇到非常多的中国管理学者,他们扎根于中国的实践,同时又具有深厚的研究功底,他们与我们相伴而行,为读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管理思想。其中,陈春花、彭剑锋、穆胜三位老师无疑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20年前,我们刚结识陈春花老师时,她就告诉我们,她正在开启一项将长达30年的长期跟踪研究,聚焦于中国领先企业的成长模式。与穆胜老师的相识大约是在10年前,那时的他已经开始频频用犀利的观点让商学两界注目,而他在平台型组织上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让我们惊喜。
目 录
推荐序一 跟随管理学家的星光
推荐序二 破解时代的组织命题
推荐序三 思想的美好相遇
上篇 对话
第1章 组织模式 / 4
组织模式是企业的形,是建设新组织的主线。数字时代,传统金字塔组织越来越受到诟病,组织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组织模式转型路在何方?
喧嚣中的泡沫与真理 / 5
新物种的新组织范式 / 10
新领导力造就伟大企业 / 16
认知浓缩 / 21
第2章 组织能力 / 23
组织能力是企业的神,是建设新组织的辅线。无论何种组织模式,终都是为了形成强大的组织能力。尝试多种组织模式后,不妨换个角度来洞察规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打造适配时代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的幻象与真相 / 24
组织能力建设的真北之路 / 35
组织能力建设的实操真经 / 43
认知浓缩 / 48
第3章 数字化转型 / 51
数字化是企业的器,是新组织的超级变量之一。不加载数字化的
重器,企业不可能在数字时代生存。但是,数字化转型真的只是加载IT工具这么简单吗?加载的IT工具应该如何融入组织?加载IT工具会让组织产生何种变化?
大势所趋中的急功近利 / 52
要企业掌舵,也要咨询助力 / 56
既是IT工具,更是组织布局 / 63
天使已降临,魔鬼在心中 / 67
认知浓缩 / 70
第4章 新生代员工 / 73
新生代员工是企业的本,也是新组织的超级变量之一。不论加载何种技术,组织始终是围绕人建立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生代员工?是否需要基于他们的特征来打造新的组织模式?
新生代员工的人性并没变 / 74
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融 / 80
躺平是一种组织问题 / 87
警惕组织的算法无情 / 93
认知浓缩 / 102
第5章 组织管理创新 / 107
讨论过形神器本,我们可以回到一幅更大的画面来思考组织管理。这些年,商学两界的诸多尝试,究竟有多少是组织管理创新?我们应该坚持什么,避免什么?
三双冷眼看创新 / 108
中国土壤里的正确创新姿态 / 116
给世界以尊重,给中国以自信 / 120
认知浓缩 / 126
下篇 洞见
第6章 论商战时局 / 133
陈春花:应对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怎样的底层逻辑 / 134
彭剑锋:以长期价值主义穿越经济周期 / 143
穆胜:威慑纪元,互联网大厂的求生指南 / 151
第7章 论组织开发 / 161
陈春花:数字时代的组织价值重塑 / 162
彭剑锋:量子思维下,新型组织的八个特征 / 172
穆胜:组织调整的五种套路 / 181
第8章 论人才管理 / 191
陈春花:如何理解并重塑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 / 192
彭剑锋:经营新六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 201
穆胜:人才管理的正道与歧途 /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