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侦探小说翻译及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时报纸杂志刊载及单行本出版的侦探小说作品为立论基础,以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发展史为研究重心,兼及对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都市起源、公案传统、域外译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叙事模式)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类型演变轨迹与文学史发展框架,即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尝试在其中提炼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现代价值内涵与自身形式规定性,即为“论”的阐释,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战玉冰,文学博士、博士后,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类型文学与电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及博士后项目3项。在《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在《南方周末》开设“百年中国侦探小说”个人专栏。专著有《现代与正义: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研究》和《民国侦探小说史论(1912—1949)》。
(上册)
绪论
上编 民国侦探小说的起源
第一章 现代都市与侦探小说的兴起:以巴黎、伦敦和上海为例
第二章 从清官到私人侦探: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之区别与“合流”
第三章 翻译、模仿与改写:“福尔摩斯来中国”
中编 民国侦探小说的演变(1912-1949)
第四章 民国侦探小说创作发展的第一波段(1922-1927)
第五章 民国侦探小说创作发展的第二波段(1946-1949)
第六章 民国侦探小说创作的高峰:程小青与《霍桑探案》
(下册)
下编 民国侦探小说关键词
第七章 理性发现:民国侦探小说的核心价值
第八章 正义担当:侦探小说的社会意义
第九章 “类型”叙事:民国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
结语
附录一 民国时期二十八位侦探小说作家的侦探小说创作、评论及翻译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情况,以及其作品单行本出版情况的统计与整理(1912-1949)
附录二 民国时期十三种侦探小说杂志及六种杂志的“侦探小说号”文章发表情况统计汇总(1912-1949)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