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的合约分析丛书”总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多年持续探索的成果。
2004年9月,我们——本丛书的两个主编——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相识。一个是从事人文地理学和城市(乡)规划教学、研究并承担一些规划实务工作的教师(李贵才),另一个是从事经济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刘世定)。我们分属不同的院系,没有院系工作安排上的交集。不过,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自由的交流氛围、比较密集的互动,包括在咖啡厅、餐厅的非正式互动,却屡屡催生一些跨越学科的有趣想法以及合作意向。
使我们产生学术上深度交流的初始原因之一,是我们都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对有诸多居民工作、生活的城市和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作为空间规划研究者和社会学研究者,我们发现相互之间有许多可以交流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生活环境(包括景观)的理解,观察到空间格局对他们行为和互动方式的影响,观察到空间格局变化中政府、企业力量的介入和政府、企业与居民间的互动,观察到这些互动中的摩擦和协调,等等。在交流这些了解到/观察到的现象的同时,我们也交流如何分析这些现象、从各自学科的视角看待这些现象的意义。
来自这两个学科的研究者间的交流产生了某种——有时是潜在的、默识中的——冲击力。注重实然分析和理论建构的社会学研究者常常习惯性地追问:空间规划研究领域拥有何种有社会意涵的分析性理论工具?对于注重形成操作性方案的空间规划研究者来说,他们会习惯性地追问社会学研究者:你们对社会摩擦、冲突的描述和分析,能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提供怎样的潜在可行提示?
这种冲击力引起了双方各自的反思。参与交流的空间规划研究者意识到,迄今为止,空间规划学界中所谓的空间规划理论,虽然有一些具有实然性理论的特点,但更多的则是对应然性思想的论述。而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性理论、联系空间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