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本书是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部分课堂讲演的合集,是各位主讲老师和负责录音整理的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自 1926 年李济先生的晋西南调查开始,夏文化探索的历史已近百年。在这近百年历程中,夏文化探索的活动有过若干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源自李济先生的晋西南调查及夏县西阴村的发掘。1931 年李济先生的学生徐中舒先生提出仰韶文化为夏文化说,该学说成为当时学界的共识。第二次浪潮始自 1959 年春夏徐旭生先生主持的豫西夏墟调查。当年秋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发掘,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不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连续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遗址,还在山西南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并在 1974 年秋开始发掘夏县东下冯遗址。第三次浪潮始自 1977 年的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会议,会后学界对夏商文化分界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主要表现为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与郑州商城亳都说的争鸣。1983 年偃师商城的发现更是对此讨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讨论的格局变为偃师商城西亳说与郑州商城亳都说的论战,原来持二里头遗址西亳说者大多转而主张偃师商城西亳说。第四次浪潮始自 1996 年启动、2000 年结项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和禹州瓦店等遗址的发掘,关于历史年代和都邑地望的研究,以及关于夏文化年代上限与夏商文化年代分界的多次研讨,都大大推进了夏文化的研究,并且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第五次浪潮形成于 2010 年前后,随着公共考古的广泛开展、大学通识课的设立,以及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夏文化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考古学者开始用比较通俗的文字向公众介绍夏文化探索的成果,也有人非常明确地质疑夏代的存在,最离谱者甚至将夏文化推定在现代中国疆域之外。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就是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开办的。
在大学第三个学期听了先师邹衡先生的商周考古课之后,我就立志学习夏商周考古。后来做研究生时,我先是在豫北的淇县宋窑遗址进行发掘,之后是比较漫长的室内整理,最后写出发掘报告及博士论文《论辉卫文化》。所谓辉卫文化,就是先师提出的先商文化辉卫类型,也就是说,我在研究生阶段专攻的是与夏文化密切相关的先商文化。当时为了推定辉卫文化的性质和年代,我对二里头文化、夏文化颇下了一番功夫,将当时已经发表的所有有关二里头文化(包括被归入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的发掘报告都做了卡片,并对二里头文化进行了分期研究,将其分为两期四段九组。在博士论文中关于辉卫文化年代的章节里,我加入了自己对二里头文化和郑州二里冈文化分期的内容,并通过对照两个文化的分期推定了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在分析辉卫文化的性质时,我也对二里头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将其与辉卫文化进行了对比。
1994 年 4 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之后,受师叔郑光先生之邀,我加入了二里头考古队,参加了 1994年秋、1995 年春和 1995 年秋二里头遗址第九区的发掘。1995年秋的发掘刚开始不久,我就被所里调到偃师商城主持工作,直至 1996 年夏天。回到二里头考古队之后,我在 1997 年春主持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二里头遗址第五区的发掘。之后我将主要精力用于撰写《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的先商全部、早商大部及东方、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的周边地区的内容,以及撰写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夏代课题结题报告和工程总报告(简本)中的夏代及商前期部分,直到 1999 年 9 月 2 日前往哈佛大学访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际工作的五年里,我一直都是围绕夏文化这个中心目标,从事夏文化、先商文化和早商文化的研究。当时我曾想模仿王宇信先生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写一本夏文化探索的学术史。在准备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考古工作的缘起、过程和影响在已经正式出版的书刊中基本不见,于是萌生了请老先生们写回忆录的想法,后来与大象出版社主持《寻根》杂志的周雁大姐谈起此事,她建议做成访谈的形式,于是我们合作编辑了小书《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访谈的
形式远比最初设想的搜集口述史料要好很多,该书出版之后颇有影响。
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期间,我虽然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世界古代文明、美术史、古代文献、思想史等方面,但一直密切关注夏商文化研究的进展,而且比较注意新学与旧研的结合,不仅整理了一些旧作,还写了几篇与夏文化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中已经以各种形式发表的有《夏都斟寻与商都亳合考》《李济与西阴村和夏文化》《二十世纪的夏文化研究历程》《夏商成之战补说》《徐旭生与中国考古学》《关于商代积年的初步研究》《钺在祭上:商字新释》《郑州战国陶文亳、十一年以来再考》《偃师商城名汤说补考》和《东周货币地名与夏商文化研究》。
2014 年 3 月,我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之后,讲授中国古代青铜器课程。虽然此课程对夏文化问题有所涉及,但远远无法全面体现自己在夏商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积累,于是在看到学院办公楼外及网上有关暑期学校、夏令营之类的告示时,我萌发了举办有关夏商文化研究暑期班的想法。2017 年春,我开始给新设立的考古学专业本科生讲授夏商考古,学术重心重新回归夏商文化研究。鉴于社会各界对夏文化的讨论非常热烈,于是我决心举办以夏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研讨班,其原因有二:一是就夏文化研究的发展而言,此班可帮助青年学子了解夏文化探索的理论、方法及学术史,以免受一些学术噪声的干扰;二是就河南大学考古学科的发展而言,应该寻找一个可以立足学术界的突破口,而无论从当时学术形势来说还是学术地缘来说,夏文化这个主题都是最为合适的。
2018 年春节,王巍先生来到学校,召集院领导和考古文博系的骨干教师在他的办公室座谈,主要讨论如何以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开展科研活动。我趁机向老领导汇报了来到河南大学后办的三代文明工作坊系列讲座、三代文明微信公众号等事宜,并提出了举办以夏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研讨班之事。王巍先生当场表示大力支持,并特别说明可以使用河南大学分配给他的科研经费,在座的时任院长苗书梅教授、副院长张礼刚教授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这一学期进行当中,张礼刚副院长让我填写举办暑期研讨班的申请表,并将他们举办犹太研究暑期研讨班的经验倾囊相告。等到学校批复之后,我就拉着年轻的同事刘中伟、侯卫东两位老师共
同操办起来。刘老师负责场地、食宿、旅行等,侯老师则负责宣传、会场、录音整理等,并请研究生、本科生协助办理各项事务。经过各位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顺利结业。授课老师中有刘绪、王巍、方燕明先生等夏文化研究方面的大家,加上室内讲座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和暖心的食宿安排等,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在校内和学术界都获得了一些比较正面的评价。于是该班此后每年夏天举办一届,到 2022 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
在每届的开班仪式上,我都会讲到前几年制定的关于夏文化研究的宏伟计划。这个计划大致包括昨天今天明天三个方面:昨天是对已往研究的全面总结;今天是在现有资料基础上的深入研究;明天则是培养未来的夏文化研究者。暑期研讨班就是针对明天的一个举措,主旨是培养未来的夏文化研究者,希望班上的青年学子能够投身于夏文化的研究之中,为重建中国上古史做出杰出贡献;也希望将来不专门从事夏文化研究的学员,因为对夏文化研究的了解而密切关注、积极支持夏文化的研究,甚或偶尔来场友情客串。
历届的课程内容都是经过认真安排的,以夏文化的推定为核心,涵盖了夏文化的方方面面。根据分工,侯卫东老师组织学生对所有的课程进行了录音整理,前两届的讲座纪要大多先后在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本书收入的主要是第四届的十个讲座,加上王巍先生在首届的首讲和刘绪先生在第二届的首讲,其他讲座纪要会在征得主讲人同意后逐步正式结集出版。
本书的出版将永久保存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的部分课程,以供有志于夏文化研究的学者参考。
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张立东
2022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