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是一部笔记体的小说,共十二个章节。故事从1866年的兴仁里开始,终于21世纪三德里的大改造。小说通过主人公苏页和徐京墨的爱情、家庭故事为主线,以上海石库门的历史变迁为大背景,上海房地产发展为辅线,穿插描写上海不同风格的十二处石库门以及与其相关的不同时代多位女性的故事,人物的命运与石库门的命运休戚相关,前世今生,跌宕起伏,由此可窥见上海石库门的发展简史。
★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品
★百年风雨石库门,历史长河中的海派中医,从《天井》走出的上海女子。长篇小说《天井》,为纪念上海开埠180周年而创作。 ★上海这座城市,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如今,风雨之中,石库门巍然而立。今时今日,我们更是需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
序一 百年风雨石库门 城市,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正在消失的石库门老房子不会回来了。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根,是一座城市文化和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高速发展,高楼林立,但与保护古建文物并不矛盾,可能有故事的石库门老房子比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更有魅力。
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左邻右舍,前门妈妈,后门奶奶,前弄阿姨,后弄爷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里弄亲情、里弄情节,石库门历史建筑蕴藏着中华文化礼仪的精华。
石库门里弄的风格有三十几种,有老式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广式里弄,等等。它是中国传统民居在近代上海租界中的一种转型,融合了中华固有民居传统格局又杂糅了西方文化的整体布局(里弄)和细部装饰,具有独特性和艺术性,是海派文化的集中体现。
上海石库门是建筑史上中西合璧的经典范例,但在城市化建设浪潮中数量正在严重萎缩。解放前上海约有20万幢石库门里弄式建筑,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约有70%的石库门被拆除。至今,根据相关规划,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库门将要消失。人们住进了新房,改善了生活,但是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而生出许多惆怅,不少人对急速消失的石库门深感惋惜,毕竟这些石库门伴随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这些石库门演绎了旧时代的上海风情,凝结了许多抹不去的记忆。
中国传统建筑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居住建筑更是如此。譬如北京四合院,江南厅堂式住宅,云南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安徽的四水归堂,福建的土楼,它们的布局核心都有天井。有了天井,就更能演化出走廊、门斗、前房后堂、花园庭院……住宅就丰富而又生动起来。而新建筑只有功能需求,有卧室,有厨房,有厕所,解决吃喝睡等需求。现在说的房子容积率、日照等概念都是国外来的,中国传统的东西都不要了。
百年风雨石库门,千回百转老弄堂。居平自嫁入石库门中医世家后,对石库门弄堂的感情非同一般,读者可在居平的小说《天井》中寻觅回味石库门的前世今生……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居平,1972年生于常州金坛。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有《大智无谋》《三水》《点点滴滴》《失眠咨询》《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爸爸在左 妈妈在右》,合集《暗夜里的星星之火》《同一片屋檐下》等。
序一百年风雨石库门 阮仪三
序二匠人居平 王小鹰
序三乡愁难追 熊月之
引子承兴里 风乍起
第一章兴仁里 最有钱的弄堂
第二章慈厚南北里 飞入玉蝴蝶
第三章张园 蔷薇小筑活色生香
第四章龙门邨 吴歌寄乡愁 长乐邨 舞女爱之幻 第五章福德里 别了!横浜桥
第六章东斯文里 水井映白芍
第七章明德里 初见客堂间
第八章福康里 过街楼倩影
第九章步高里 左难,右难
第十章四明邨 白相人的云彩
第十一章淮海坊 阁楼上的春梦
第十二章新天地 燕子回时
田子坊 独立寒秋
尾声三德里 愁何在
坐井观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