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超级AI”为时代背景,面向广大教师与家长,提出30个未来教育核心问题,涵盖学校、家庭、社会及终身成长等方面,由多个AI大模型给出直接回答,由5位教育专家提供真人思考,问以致学、学以致用、用以致问,启发读者前瞻教育的发展趋势。
前言 超级AI到来,您准备好了吗?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特约研究员,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 李骏翼)
两个人正在森林里漫步,突然,远处出现了一只凶猛的野兽。其中一人立刻蹲下来系鞋带,而另一人则疑惑地询问他:“就算你系好鞋带,也跑不过那只野兽啊?”蹲下的人系好鞋带后站起来,回答说:“我跑不过它,但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说完,便快速飞奔起来。
在这个经典的小寓言中,系鞋带的人无疑更有智慧。然而,我们不应被这个故事束缚了思考。我们常常将洪水和猛兽并列,假设面临的是洪水呢?面对洪水,我们仍然需要快速逃生,但这时候是否比别人跑得快就不再重要了。
我们还可以继续修改故事,如果遇到的是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呢?或者是我们漂泊万里、苦苦寻找的新大陆呢?
让我们来一个终极版本,假设遇到了一种极为特别的新事物——它既像猛兽一样威胁着个人的安全,又像洪水一样能破坏很多人的财产甚至危及性命;它既像宝石一样可以让人一夜致富,又像新大陆一样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
没错,我所说的这个新事物就是“超级AI”。它已经来到我们面前。
面对这个善恶同体、利害共存的新事物,您准备如何应对呢?难道只是疑惑地站在原地,淡定而固执地说:“没事儿,没事儿,我能以不变应万变!”
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您打算怎么指导孩子或学生呢?难道只是用双手遮住他们的眼睛,再安慰他们:“没事儿,没事儿,一切都会过去的……”
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现在与未来
真的没事儿吗?绝对有大事啊!
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超级AI”已经开始引发全社会的剧变。专家们尝试在人类历史中寻找与其相似的里程碑事件,从“iPhone的问世”到“互联网的出现、原子弹的爆炸、电力的发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印刷术的普及”,甚至也有人将AI与“创造文字”相提并论!
现代的家长都见过世面,对互联网科技有着深刻的理解。然而,面对AI流畅的回答,很多人依然感到困惑:AI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就连那些AI开发者,也同样感到困惑,他们发明了许多术语,却依然无法清楚地解释新一代AI为何如此强大。
如今的教师大多都有专业背景,但却受到了一个聊天工具的挑战,甚至面临被替代的风险。绝对不能服气啊!然而,当AI征服一项又一项考试,我们必须保持人间清醒。学富五车,是对优秀老师的高度赞誉,学富五万车,那只是成为一个AI的基础门槛。
当前的AI确实还不够成熟,但我们都清楚,它不仅聪明,而且极度努力,每分每秒都在迭代进化。面对汹涌而来的超级AI浪潮,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已经深感困惑,未来似乎已经不属于我们,再想到我们的孩子和学生,就更加焦虑不安,未来会属于他们吗?
AI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强大?我们还需要学习吗?学什么最有用?我们的社交技能会退化吗?怎样才能不迷茫?孩子的作业还要管吗?刷题还有意义吗?安全和隐私怎么保障?学生还要学英语和绘画吗?未来高考会怎样变革?大学生还要写论文吗?未来什么职业最好?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有优势吗?如何提升科学素养?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全球竞争会何去何从?人类还有未来吗……
没事儿,没事儿,面对这些难题,我们一个个讨论!
AI与真人,共话未来教育
既然AI已经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智能,我们便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AI们,与我们这些作者共同探讨。“AI的回答”与“真人的思考”,以相近的篇幅并列呈现,希望读者们通过对照阅读,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正确答案!没有清晰答案!不仅本书作者之间的讨论充满争议,而且我们与AI的交流也并非“一问一答”那么简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
进行跨界教育研究,我们首先不是感慨AI有多强大,而是敬畏教育有多复杂!就像我们无法在二维平面上完整地描述三维物体,我们也无法仅仅通过几十个问答,就对未来教育给出系统的预判。选择必然会出现遗漏,回答必然会存在片面性,我们牺牲完整性和严谨性,只是希望每一段文字都能像一张照片,描绘出未来教育的某个场景,带给您一些有趣的启发。
有了AI的参与,写作会变得轻松吗?事实上,恰恰相反,反而更加困难!我们深刻感受到AI的强大,很多回答都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边界,甚至可以成为学习资料。最初我们设想会和AI进行辩论,以展示人类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但很快我们就改变了策略:让AI带您走大路,快速拆解问题、给出回应,我们带您走小路,边讲故事边看风景,殊途同归,互为补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本书并不是问答词典,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我们知道,AI也知道,无论是直接回答还是侧面启发,最终目的都是为您提供素材,加深您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激发您对未来教育的想象。本书亦是《元宇宙教育》的姊妹篇,内在关联,互为支撑,共同面向“未来教育”这个核心主题。
提问与回答,我们挂一漏万;阅读和理解,您能触类旁通。站在未来,回望现在,洞察现实的种种教育问题,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能知行合一,步步为营!
问以致学,学以致用,用以致问
无论是孔子、苏格拉底,还是近现代的教育家,通常都非常强调“提问”的重要性。然而,在当前教育生态中,大多数教师更倾向于鼓励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刷题练习、考试取得高分,却没有为学生的提问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我们家长而言,这个问题更为尖锐。在孩子五六岁之前,我们或许还能应对,但到了小学阶段之后,孩子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家长都无法有效回答。在一次次的回避甚至斥责之后,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规矩,他们不敢提问、不愿提问,最终甚至不会提问。
超级AI正在强有力地改变我们的习惯,“提问”将成为每个人的基础技能。市场上甚至已经出现“提问工程师”这种新职业,研究高效提问策略,帮助人们更充分地挖掘AI的潜力,获得高质量的内容。
本书共选择了30个问题,无论是“AI的回答”,还是“真人的思考”,我们的目标都不是找到绝佳答案,并为问题画上圆满的句号。相反,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模型和跨界链接,帮助您拓展思维的边界。我们在每节内容的末尾都设置了“问学实践”小板块,抛砖引玉,期待您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问以致学,学以致用,用以致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传统教育常常只着重于“学以致用”,但在未来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将更多地从提问出发,经历学习和实践,最终能够提出新问题,这才算是完整的教育过程。没有“问学”,哪来“学问”?无论真学问、大学问,首先都要“学会提问”!
本书的联合作者之一,北京市润丰学校的张义宝校长,很早之前就提出“让问学成为课堂目的,让求知成为课堂手段”的理念,“问学”模式已经成为润丰学校的新景观、新风尚。另一位联合作者,元宇宙教育实验室的秘书长于进勇博士,主持了近百场教育科技主题活动,通过“问学”促进跨界交流与合作实践。
我们要敢于面向未来提出关键议题!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女士和元宇宙三十人论坛发起人徐远重先生,也都是本书的联合作者,他们站在时代最前沿,大声提问并积极实践,切实推动中国教育的数字化发展。
最后的倔强,诚挚的感谢
倔强?没错,就是这种感觉。
在本书“AI的回答”部分,我们尽可能保留AI的原始输出,偶尔会进行少量的修订或格式调整。而“真人的思考”部分,所有内容都完全来自作者的构思与表达。面对强大的AI,我们希望保持这份“最后的倔强”。从键盘到屏幕,每个字符都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创作过程中,即便没有直接引用,我们也从AI那里获得了许多帮助和启发,这份功劳该怎么算呢?
感谢ChatGPT/GPT-3.5、GPT-4、Claude、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Midjourney等超级AI们。与它们的交流互动非常顺畅,它们的智慧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启发。我们深信,AI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未来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回到现实,我们更要感谢身边每一位尊敬的老师和真诚的朋友。诚挚地感谢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的深切关怀,感谢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马国川秘书长的长期鼓励,感谢中译出版社乔卫兵社长、李学焦总经理的深度支持,感谢苇草智库创始合伙人段永朝老师、原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教授、清华大学李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项华教授、北京一土学校联合创始人申华章校长等老师给予的启发和帮助。
诚挚地感谢青年思想家李春光先生,他提出的“生命契约”及“三种元力”等概念在本书中贯穿始终。感谢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的高登科、王冲、邓超等老师,元宇宙三十人论坛秘书长徐远龙先生,北大青鸟研究院院长肖睿老师,陶行知教育基金会薛同欣老师,基因俱乐部及GPT同修小组的钟勇、罗飞、周宝、朱天博、杜小强、晟航、张小雪、黄安付、段世宁等伙伴,他们同样为本书的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宝贝计划创始人杨帅老师和桃风羽涵创始人陈梦姣老师更是带着学生为本书创作了富有童趣的插图,把孩子们的画与AI作品放在一起,别有一番韵味。
诚挚地感谢中译出版社于宇、张旭等多位老师的支持与协作,再次展示了中译出版社在元宇宙时代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显然,在这本书付梓的过程中,超级AI还会完成多次迭代,但书中的思考与讨论并不会因此过时,未来教育会照亮我们心中对真、善、美的无尽想象。
最后的倔强,不仅在于内容创作的方式,还在于坚守“以人为本”的信念,坚定“立德树人”的目标,坚持“终身学习”的行动。作为一名家长,我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还要感恩身边的老师、同事和学生。我们不是AI,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好的教育不在数字世界里,就在我们的身边。
信仰、求知与爱,不仅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元力,也是开拓数字科技、发展未来教育的原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第24问 教育更公平,还是更加两极化?
我们很难说清楚“公平”到底是什么,以及到底意味着什么。尤其在教育场景中,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心平气和,也可以让人剑拔弩张的议题。升学择校的时候,考试选拔与电脑派位,哪种更加公平?高考按省分配指标公平吗?
而“两极化”更是让人既爱又恨的议题,暗含着冲突与矛盾,虽然已经知道内卷严重,却都不愿意松手,担心从一个极端落向另一个极端。很多人都认为AI会让教育更加公平,但我们也深知,事情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
AI的回答
不同维度的教育公平
机会公平。每个人,无论其社会地位、性别、种族、财富或其他个人背景因素,都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机会。这包括平等的入学机会、公平的学习资源、合理的考核制度等。
结果公平。教育过程的结果,如学习成果、毕业证书、就业机会等,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个人条件如何,只要他们付出相同的努力和时间,都应有相同的成功机会。
过程公平。教育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包括教学方式、评价制度、师生互动等,都应公平、公正、公开,不偏向或歧视任何个体。
需求公平。教育资源的分配应当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身体条件、学习障碍等因素,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公平的教育应能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以确保他们也有接受和完成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教育两极化的根源
“教育两极化”通常用来描述教育资源、机会或质量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不均等分布,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教育两极化或者教育不公平的因素,同时也可以认为是阻碍教育公平的因素。
经济差距。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孩子可以接触到的教育资源。贫穷家庭的孩子可能无法聘请私人教师或参加有偿的课外活动,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则有更多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地理位置。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通常不均。城市地区可能有更多的优质学校和教师资源,而乡村地区可能由于人口稀疏、交通不便等原因,教育资源较为匮乏。
社会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如性别、种族、宗教、身体状况等)也可能影响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在一些地方,女性可能无法获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学校资源分配。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资源,如优秀的教师、充足的教材和设备、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在这种情况下,有更多资源的学校可能会为其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资源贫瘠的学校则可能无法为其学生提供同样的机会。
父母的教育水平。父母的教育水平也可能影响孩子的教育机会。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更可能理解并重视教育,这可能有助于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对教育公平也有影响。例如,某些政策可能优先满足特定社区或群体的教育需求,而忽视其他群体的需求。
教育评估制度。教育评估制度也可能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如果评估制度偏向于特定类型的知识或技能,那么在这些领域有优势的学生就可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其他学生可能就会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