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与监测》是作者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以及结合多年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教学和工作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共分十章,分别对水和废水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核和电磁辐射监测及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生态保护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有关管理人员使用。
第一章 绪 论 001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监测 001
一、环境问题 001
二、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 002
三、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 002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003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003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003
第三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与监测技术 007
一、环境监测对象的特点 007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007
三、环境监测技术 008
第四节 环境标准 010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 010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011
三、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011
四、水质标准 012
五、大气标准 019
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032
七、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033
复习与思考题 033
第二章 水和废水污染监测 035
第一节 概述 035
一、水资源与水质污染 035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036
三、监测项目 037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039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040
一、地表水质 041
二、地下水质 045
三、水污染源 048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049
一、水样的类型 049
二、地表水样的采集 049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051
四、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051
五、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052
六、水样的过滤或离心分离 055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055
一、水样的消解 055
二、富集与分离 057
第五节 物理指标的检验 059
一、水温 059
二、颜色 060
三、臭和味 062
四、浑浊度 063
五、残渣 064
六、电导率 064
第六节 无机化合物的测定 065
一、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065
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074
第七节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083
一、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084
二、高锰酸盐指数(OC)的测定 086
三、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087
四、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090
五、总需氧量(TOD)的测定 090
六、挥发酚的测定 091
七、油类的测定 092
八、其他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094
第八节 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094
一、底质性质的测定 094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096
复习与思考题 098
第三章 大气污染监测 099
第一节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099
一、大气污染 099
二、大气污染物 100
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104
一、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 104
二、大气污染监测的准备工作 105
三、大气监测采样点的布置 108
四、采样时间和频率 110
五、采样方法和仪器 111
第三节 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118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118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121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122
四、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 124
第四节 颗粒物的测定 125
一、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126
二、降尘的测定 126
三、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测定 128
第五节 污染源监测 129
一、固定污染源监测 129
二、移动污染源监测 136
第六节 大气污染生物学监测 138
一、植物受害过程和植物监测依据 139
二、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139
三、植物监测方法 140
第七节 标准气样及其配制 141
一、标准参考物质 141
二、标准气体的配制 143
复习与思考题 148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150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150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52
一、样品的采集 152
二、样品的制备 156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 156
第三节 危险特性的测定方法 156
一、急性毒性试验 156
二、易燃性试验 157
三、腐蚀性试验 157
四、反应性试验 157
五、浸出毒性试验 158
复习与思考题 159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161
第一节 概述 161
一、土壤的组成 161
二、土壤背景值 161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 162
四、土壤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质 163
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64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165
一、土壤的监测目的 165
二、土壤的监测项目 166
三、土壤样品的采集 166
四、土壤样品的制备 168
五、样品的预处理 168
六、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170
复习与思考题 171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172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172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172
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173
第二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174
一、生物样品采集 174
二、生物样品的制备 176
三、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177
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方法 179
一、光谱分析法 179
二、色谱分析法 179
三、极谱测定技术 180
四、测定实例 180
第七章 噪声监测 183
第一节 噪声的声学特征与量度 183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83
二、声压 183
三、声压级 184
四、声强级和声功率级 184
五、声级的叠加 184
第二节 噪声的评价方法 186
一、响度与响度级 186
二、计权声级 187
三、噪声频谱分析 188
四、噪声标准 189
第三节 噪声测试仪器 189
一、声级计 189
二、噪声频谱分析仪和自动记录仪 190
三、录音机 191
第四节 噪声监测方法 191
一、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192
二、城市环境噪声长期监测 193
三、城市环境中扰民噪声源的调查测试 194
四、工业企业噪声监测 194
五、机动车辆噪声测量 195
复习与思考题 197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 214
第一节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214
一、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14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215
三、子站内的仪器设备 215
四、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216
五、气象观测 228
第二节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228
一、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28
二、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 228
三、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230
四、水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231
五、水质监测船 238
第三节 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239
一、水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239
二、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 240
第四节 遥感监测 245
一、摄影遥感 245
二、红外扫描遥感 246
三、相关光谱遥感 247
四、激光雷达遥感 249
五、微波辐射遥感 250
复习与思考题 250
第十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52
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252
第二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 253
第三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 256
一、基本概念及名词解释 256
二、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261
三、监测结果表达 264
第四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 264
一、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264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269
第五节 标准分析方法与分析方法标准化 270
一、名词解释 270
二、标准分析方法 270
三、分析方法标准化 271
四、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271
第六节 环境标准物质 274
一、名词解释 274
二、环境样品的特性 274
三、环境标准物质的特性 275
四、标准物质的分类 275
五、我国的标准物质 275
六、环境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276
七、标准物质的制备 277
复习与思考题 277
附录 主要公式及临界值表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