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影视杂谈篇”、“影视人物篇”谈工作,电影理论基础扎实,影片分析逻辑清晰,观点犀利;“(岁月随想)散文随笔篇”谈生活,赵老师用沾满感情的笔墨,写下对生活的感悟;每篇文章均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对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的老艺术家如水华、凌子风、谢添、陈怀恺、电影学院原院长沈嵩生先生等的追忆和怀念,对于中国影坛是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谈到的厂史、作品、人物的诸多历史细节鲜活生动。具体包括:《漫谈电影的含蓄美》《电影剧作中的“空镜头”》《漫谈回忆镜头的艺术处理》等。
我是一个自甘寂寞的人,偶尔被人注意一次,反倒失去平日的安静与自如,很不适应。
自甘寂寞的人,是不适应在聚光灯照耀下活动的,更不愿跳到前台去表演。不爱坐在或站在众人中间的显著位置,力避人们追捕的视线。愿意永远待在僻静的地方,看看书,偶尔敲敲电脑,打出几行文字,就非常满足了。常年如此悄无声息地过日子,自然成为一个不起眼的人。自己混迹于群众当中,如苏东坡所说“万人如海一身藏”,没有人注意,过着平静、稳妥、自在的生活,其乐无穷。
鄙人最不喜欢照相,逃避上镜,是只愿做躲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字就是我的脸面和身影。所以,此书中只有文字,没有个人影像。
书稿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影视杂谈篇、影视人物篇、岁月随想篇。影视杂谈篇,涉及影视艺术创作中的诸多问题,虽然论述得不怎么专业,但都是影视艺术创作中曾经存在,有的至今还仍然存在的问题;影视人物篇,着力描绘影视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及其各自独特的人物形象;岁月随想篇,反映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涉及面宽广,直面现实,观点鲜明,不回避矛盾。
三部分内容貌似庞杂,但都是作者所思所想所感,欣然命笔,有人、有物、有景、有情,实实在在,绝无云山雾罩式的空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有些内容显得陈旧,与现实有了距离,甚至不合时宜也在所难免。但我没有削足适履,作任何修改,为的是留存真实的历史痕迹。留存真实的历史痕迹,比适应时过境迁的修改,更有历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朽深知这堆文字的水平如何,与“大师出版计划”中的大师级人物相比,相形见绌。所以取书名为《绠短集》,聊以自慰。
赵绍义,江苏省灌南县人。1960年入党。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同年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先后担任过文学部副主任、《电影创作》副主编、北影厂副厂长等职务。一级电影文学编辑。
编纂出版《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追捕》《生死恋》《屈原》等电影连环画十多本,著有电影文论集《银海论艺》,写作评论、散文、随笔、游记等200多篇,组稿剧本拍成影片的有《哑姑》、《小刺猬奏鸣曲》(获童牛奖)、《边城》(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荣誉奖)、《金镖黄天霸》、《失恋者》、《谁是第三者》、《血色清晨》(分别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影片金气球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奖)、《安丽小姐》、《神秘夫妻》、《痴情女子》、《不能没有爱》、《泪洒台北》等10多部,曾担任《井冈山》《魔鬼发卡》《铁骑雄风》《留村察看》等影视片的监制、策划或艺术顾问。
第一部分 影视杂谈篇
漫谈电影的含蓄美
电影剧作中的“空镜头”
漫谈回忆镜头的艺术处理
观赏性之我见
“酌奇”“玩华”与艺术真实
——关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一叶谈
精品·剧作·队伍
漫谈人物的转变
浅析两种错位的银幕形象
关于电影文学队伍的思考
把电影剧本写得短些吧
导演二度创作乱弹
美哉,模特儿
——《模特儿的风波》组稿刍议
也谈电影作品的策划
“电视电影”质疑
北影五十年有感
丰硕的成果艰难的历程
“卖厂标”小议
何时拍徐志摩?
缺少好剧本是现实
娱乐片三题
让观众喜闻而来乐见而去
伊朗电影管窥
老干扶持新竹高
——关于《边城》的改编及其他
《哑姑》修改中的几个问题
在《玻璃屋里的人》背后
《玻璃屋里的人》改编刍议
一曲激浊扬清的正气歌
——漫谈《天网》及其他
奇恋-奇人-奇交易
——看《紫禁城奇恋》有感
读解《谁是第三者》
娃哈哈人的儿童情结
看电影那些往事儿
北影的影视四合院
北影厂厂址变迁记略
第二部分 影视人物篇
从小说到电影
——《边城》改编纪事
永不忘怀的艺委会主任水华
……
第三部分 岁月随想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