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整理,孩子受益生的能力”“让孩子感受到整理的喜悦”“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的内心”“营造便于整理的环境”“通过整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通过整理获得成就感”“整理可以提升条理性”“不要给孩子的整理设限”等方面引导孩子学会整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会发现:
有的孩子不需要父母催促,放学回家后就会自己主动完成作业;而有的孩子不管父母如何吼叫,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草草地做作业。
有的孩子对自己的时间规划得很清晰,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而有的孩子却是丝毫没有时间观念,周末在家玩手机、玩电脑能玩整整一天。
有的孩子总能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书桌不乱,笔记也干净整洁;而有的孩子却总因为字迹潦草被扣卷面分,还因为经常找不到东西而脾气暴躁。
管好自己的物品和时间,也是孩子的学业!让做事杂乱无章的孩子变得高效而独立,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蓝迪说:“今天的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为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却正在抛弃一件已被证明能够预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做家务。”
父母都见到过孩子随处乱扔东西的场景。这是因为,孩子喜欢探索是天性,又喜欢被各种有趣的事物包围着,孩子的这种天性,虽然给家里制造了混乱,却也带来了欢乐。
伴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对孩子的独立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帮助孩子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非常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提升。
这是因为,整理是一种既需要动脑又需要动手的活动,这种貌似烦琐、枯燥、简单的行动中,包含着处理复杂事物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仅仅是孩子的独立性,并不难培养。简而言之就是,只要他自己能做的事,大人尽量不要去帮助、干预。比如,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又比如,玩过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小床铺自己整理。一言以蔽之,大人不插手或少插手,孩子慢慢就独立了。
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关于秩序、效率、空间感、条理性、逻辑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这个时候,整理的习惯就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整理房间、归置物品,可以锻炼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心理学中有所谓的“21效应”,也是需要重复21次才有比较明显的效果的。所以,在孩子养成习惯前,父母的协助、提醒和督促就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虽说培养孩子动手整理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强扭的瓜不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否以身作则、说话方法是否科学,体现了教养能力的高低。法国作家让·德·拉·封丹写的一则关于“南风让人脱下棉袄”的寓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和任何了不起的事情一样,过程注定是曲折的。不要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时候放弃,相信孩子最终一定能做到。在一段时间内,孩子甚至会出现懈怠、退步,这都是可能的,要坚持下去。
在这本书中,从3岁宝宝到初中生的家长,都可以从中借鉴到如何培养孩子整理好身边的物品,以及提升自身条理性的能力。
比如,整理餐具、厨房清洗,替换衣物的清洗、整理,如何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书桌、房间,如何整理家里的客厅、卫生间,这些好习惯不仅能减轻父母的工作压力,还能提升孩子的参与感、同理心。
要记住,你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尽心来当好他的整理教练,帮助孩子从家庭这个小的社会单位,过渡到社会大集体,让孩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