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六章,内容包括:上古婚义——从蔡邕《协和婚赋》说起;上古婚仪——从蔡邕《协和婚赋》说起;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研读;鲁迅《狂人日记》研读;穆旦《冥想》研读;王安忆《上种红菱下种藕》研读;欧里庇得斯《安德洛玛刻》研读;沃尔·索因卡《强种》研读;发现孟姜女小题大做的研究等。
章上古婚义一一从蔡邕《协和婚赋》说起,一、五礼略说............
二、蔡邕《协和婚赋》......
三、上古婚义......
章上古婚仪一一从蔡邕《协和婚赋》说起(08)一、婚时 .......
二、六礼.......
0三、特点......
第三章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序》研读一、写作背景
二、观点解读
三、书目
四、拓展文献?
第四章鲁迅《狂人日记》研读
(01一、研究缘起
二、文本细读.
三、书目
四、拓展文献?
第五章穆旦《冥想》研读
41一、文本细读要略
二、拓展解读:赋予普通生活以诗三、深人思考:《冥想》与诗歌的.
四、参考文献.
第六章安忆《上种红菱下种藕》研读
一、选材与主题:无关乎“海派作家”之“传人”二、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女关系的描写对于女写作的启示第七章欧里庇得斯《安德洛玛刻》研读
一、古希腊戏剧略说....
二、古希腊悲剧精神...
三、欧里庇得斯的《安德洛玛刻》
第八章沃尔·索因卡《强种》研读
一、沃尔?索因卡的戏剧创作
二、代表作:《强种》
第九章发现孟姜女一小题大做的研究一、各地的孟姜女故事
二、孟姜女故事的特点
第十章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的方意义:
一、为何研究孟姜女.....
二、如何研究孟姜女故事
三、如何看孟姜女故事研究
第十一章亚里士多德《诗学》研读(上):摹仿说。一、艺术的本质是摹仿
二、媒介的重要.
三、摹仿说的局限....
四、悲剧作为墓仿的艺术.
第十二章亚里士多德《诗学》研读(下):悲剧理论一、悲剧的构成要素..
二、悲剧的情节
三、悲剧的结构
四、悲剧与史诗
第十三章《说文解字》研读(上):编排体例及说解方式一、编排体例
二、说解方式
第十四章《说文解字》研读(下):《说文解字》研究综述一、唐宋元明时的《说文》研究.
二、清代学者的《说文》研究
三、近来的《说文》研究.....
第十五章吕叔湘《词和短语》研读(上)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的词
二、词的典型特征
第十六章吕叔湘《词和短语》研读(下)
一、词与短语离析的难点....
二、频率对词感的制约
一、五礼略说出国
所谓的“上古”,指的是中国史的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孕育形成期,中华文化的一些迥异于其他文化的特质,在这一时期渐渐形成。中国,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早在上古时期,先人已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行了礼的设计。上古时期的“礼”,地位超然,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上古时期的不成文法与社会秩序的规范,也是社会中人的行为准则上古时期的礼,大略可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即五礼。
吉礼,专指祭祀礼仪,因为祭祀的对象为自然神的天神、地神与人鬼(即祖先神),目的是沟通人神、获取神明的福佑,古人认为此乃吉祥之事,故谓之“吉礼”。祭祀天神之礼括祭天的裡祀、祭日月星辰的实柴与逎燎;祭祀地祗的礼括奉献给主地神的血祭、祭祀山林与川泽之神的豸(埋)沈(沉)以及祭祀四方百物的小神之礼;祭祀人鬼,主要是祭祀祖先神明,比较复杂。凶礼,分荒礼与丧礼两类,指的是邦家的凶荒礼仪。在宗法制的上古时期,凶礼中的丧礼尤其受到时人的重视,它强调亲人对死者的连续的哀悼,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深情;荒礼,是对遭受不幸的邻国的悼问之礼括悼问邻国年谷不熟的荒礼、悼问邻国遭遇水灾的吊礼、凑集财物以帮助遭灾邻国的檜礼、派遣使节悼问发生外患内乱的邻国的恤礼。军礼,是与军队有关的礼仪。军队的组织和运行,离不开礼的原则。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的分类,上古时期的军含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与大封之礼五类。宾礼,即待来宾之礼。上古中国,以宗法制为内核,社会呈金字塔的梯级结构,顶层,其下根据地位高低分别是诸侯、卿、大夫、士,这些等级的人是所谓统治阶层的社会精英阶层,是“劳心者”;农工商则是金字塔的底层,是所谓“劳力者”。“礼不下庶人”,宾礼专指“劳心者”阶层而言,,并含农工商。因为实行封建制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大多是有血缘亲情关系的。为了政治的顺利施展,宗法制与封建制的精英阶层要时常互动、联络感情、族群凝聚力,因而需要定期的仪式的会见。宾礼,即反映这种会见的礼仪。主括诸侯、卿、大夫朝的朝觀礼,各级精英阶层会见的相见礼。嘉礼,嘉者善也。
万民,举凡男女之间的婚礼、表示青年男女成年而举行的冠笄礼、亲近知交与朋友的宾射之礼、招待来访诸侯的燕飨之礼、聚会亲族与来宾的饮食之礼、诸侯之间互相的祝贺之礼,等等,都属于嘉礼的范畴
婚礼,原作昏礼。因为是在黄昏时分行礼,故名。上古时期的昏礼,是在黄昏时分男子去女方家接新妇。之所以如此,先儒认为黄昏时是之中阴阳交替之时一“阳往而阴来”,古人相信,所以人的任何举措都要与天保持一致,要“人法天”,按照阴阳观念,男为阳,所以在黄昏时迎娶新娘的男往女来恰好与此时节的阳往阴来(昼为阳,夜为阴,黄昏时为昼夜交替之时)相吻合。但当代的研究者却认为,古人婚礼在黄昏之时,大概是上古时期抢婚风俗在文明时期的一种变形的遗存。研究者多举《周易。睽》上九的爻辞为例:“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一匪寇婚媾。”这里讲了一个故事:夜行者见一头猪趴在路中间,感到很奇怪,又看见一辆车里装载了很多戴鬼脸的人。夜行者以为他们是坏人,于是张弓待射,不过细看去发现这些戴鬼脸者并非坏人,而是赶去娶亲的人。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这段爻辞的确会给人很多启示。普遍地联系世界各民族的上古时期,的确大多有这种抢婚的华夏的古籍,留存今的,肯定不是先秦的原貌,而是经过汉代儒生的整理加工。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很多不符合储家思想的原始记录或是被删去或是被儒家化地改写。华夏先民的古老而野蛮的历史、传说、神话、很多都遭遇了此类的“再创造”。从“昏礼”到“婚礼”,一字之变,确实暗含了很多东西。
婚礼是嘉礼中的重要一项,是繁衍子嗣、成全两姓之好的必由途径,因而受到古人的重视。“三礼”的《礼记。昏义》解释婚姻之礼的多重意义,《仪礼。士昏礼》详细记述昏礼的各项仪程。而散见于上古时期各类典籍中的记述婚礼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闸释婚礼。大好hs国本文以东汉蔡邕《协和婚赋)为关照对象和研讨的切人入点,由点及面,对赋中提及的婚礼仪式、婚礼文化涌行举一反三的闸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