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数十篇,共由8章组成:第一章是“城市记忆”,主要写的是作者对阳江这座家乡城市的各种美好记忆,有城市建设的记忆、公园变迁的记忆、老电影厂的记忆等。第二章是“名人与文化”,主要写的是阳江这座城市的文化,有文化馆、戏剧、山歌等。第三、四章节“乡间纪事”“古圩探秘”,主要写的是对故乡变迁的感怀,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第五章是“岁月追踪”,主要写的是对年少岁月的回忆,有对长辈的追忆。第六章是“乡居记趣”,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期在乡间生活的趣事,有钓鱼、捉鱼、下象棋等。第七章是“特色小吃”,主要写的是故乡具有代表和特色的小吃,有圆子、粉酥等。第八章是“图说新闻”。
在书中,可接触到不少似曾相识的史料、传闻和故事,透过作者细腻客观的描画,能感受到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故事的谐趣多姿,从中得到莫大的享受。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该书的鲜明特色。翻阅集子,文史方面的题材占去了相当的篇幅。作为阳江人,作者不但叙写家乡的今天,还追溯了她的昨天和前天,从而引发人们深深的好奇心。翻开书页,人们热切关注的家乡的一些大事,几乎都可在书里找到印记。
记者再扬同志将其在《
阳江日报》上发表过的乡土
文化方面的作品精选出来结
集出版,嘱我为之作序。之
所以欣然应允,盖因这些年
亦算知其不浅。
在我的印象中,再扬是
2003年进入阳江日报社的
,当摄影记者,基本上跑社
会新闻。他作品中的每一个
元素都带着故事,会引起情
感交织:留守麻汕的疍家人
,阳江城区石湾南路上巡逻
的武警官兵,三洲菜农凌晨
3时用手推车将蔬菜推上渡
船过漠阳江到城区卖,6辆
消防车扑灭环城三路制衣厂
大火,都市里有个圩,山乡
瓜咸村,小汽车撞断栏杆跌
落河堤漠阳江,阳江最北—
—阳春市河?镇新阳村山民
生活,闸坡小子喜气洋洋用
三轮车接新娘,警民合力抢
救溺水小孩,沙扒干群冒着
狂风暴雨抢修海堤……
从阳江南边的滨海小镇
到阳江北部山区,再扬的足
迹走遍了阳江市各县(市、
区)的近50个镇和街道。他
以自己的精神和热忱,手执
照相机和笔,记录着阳江这
座城市的百态风情,将一幅
幅的新闻照片或视觉专题在
《阳江日报》上展现。他的
作品如同一锅老火靓汤,平
和、醇厚、有味有根,定格
悠长岁月里的感人瞬间。
稍后,我发现再扬在拍
片之时,也写文字稿,与新
闻照片一起搭配登载在报纸
上。再稍后,他写了很多阳
江革命故事、历史文化、风
土人情、地方掌故等稿件,
图文并茂地登载在《阳江日
报》上,受到了读者的广泛
好评。
后来,我陆续听到一些
评说,说《阳江日报》记者
刘再扬那小子真了不起,全
阳江市各地都有他的线眼(
报料人),他经常骑着摩托
车到阳江各地采访,是高产
记者,报道内容涉及经济、
文化、民生等,有时也写评
论。再扬是个干练、豪爽之
人:综合知识比较丰富,与
地方领导关系融洽,与基层
干部们更是话题多多的“哥
们”。这些,保证了当地一
些重要信息、新闻选题、历
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均闯
入了再扬的“新闻眼”,稿子
因此源源不断。
这种“道行”,没有一颗
红心,没有长期扎根基层的
浸润,是绝对修炼不成的。
由此可见,他的工作如鱼得
水。
近10年来,再扬将主要
精力放在深度报道和历史文
化方面的采写。他沉得下心
,经常吃住在乡镇,深入田
野进行调查,广泛接触各阶
层人士,挖掘采写乡土文化
,其内容涵盖了当地历史沿
革、人物、故事、风情等内
容,成了乡土文化的观察者
、守望者、记录者、传播者
。他精心采写和刊发的如《
改革开放后阳江服装业发展
纪事》《钓月碉楼的烽烟往
事》《那龙圩,繁华“小香
港”》《西医这样传入阳江
》等300多篇历史文化稿子
,篇篇精彩,很有史料价值
,可弥补地方志之所未备。
多年来,再扬有作品分
别被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
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委员会
、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
、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广东
省新闻学会、广东省报纸副
刊研究会等评为一、二、三
等奖。成绩的取得,源于他
的辛勤耕耘。
得知再扬从他发表过的
历史文化稿子中选择部分精
品结集出版,取吴有恒诗中
“果然风景不寻常,人在漠
阳江上”中的“果然风景不寻
常”一句作为书名,觉得很
恰当,阳江光辉灿烂的历史
文化本身不就是一道不同寻
常的美丽风景吗?
在为他高兴之余,有幸
先睹其作,这确实是颇有个
性、颇为精彩、看了还想再
看的一本书。
在我看来,再扬之所以
成为高产记者,除了具备“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过硬功夫外,还得益于他不
甘心困守记者分线跑新闻的
条块之中,他长期处于“无
线”状态,而“无线”正好令
他视野开阔,对新闻线索的
追踪处理更敏锐。一次,大
家正在报社饭堂吃早餐,记
者部主任接到一个报料电话
,说城区某地失火,该主任
正准备安排文字和摄影记者
前往采访时,正在吃早餐的
再扬站起来说,该地的大火
已扑灭,现在去已经迟了,
这个报道他已图文一起采访
回来了。这种兼有“狗仔队”
的闻风而动、快速反应的作
风,为报社拿到了更及时更
精彩的新闻。
多年来累积的资源和热
忱、真诚的为人,在阳江地
区,在很多时候,报料人都
主动将“料”报给《阳江日报
》的“刘记者”。再扬不愧是
一个“脚带珠露,身沾泥气”
的好记者。
希望再扬再接再厉,脚
踏实地,继续采写出更多更
好的精品佳作。
是为序。
2021年春
(作者系阳江市人大常
委会原副主任,阳江日报社
原社长兼总编辑,阳江广播
电视台原台长,阳江市关工
委主任)
刘再扬,广东阳江人,20世纪60年代生。资深媒体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阳江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近20年来,在报纸和多种刊物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和照片5000余幅。有30多篇(幅)作品分别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广东新闻摄影年赛一等奖,广东新闻奖二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文化专题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一 城市记忆
阳江,说不出理由的喜欢
阳江现代城市建设起步于1929年
中山公园原来计划建在北山
五张珍贵的解放阳江照片
清同治年间阳江人“猪仔纸”惊现古巴
阳江首张报纸《公论报》为美国牧师谭沾恩首创
1933年阳江盐业股票
西医这样传人阳江
龙津路,人说当年好风光
阳江糖厂电影院,留给繁华记忆
那些年,那些不花钱的“文化聚餐”
塘边张街巷寻踪
骑楼底下有故事
六位“老阳江”见证阳江城解放
启航浩浩荡荡强渡琼州海峡
奇兵突袭南鹏岛解放
一道长堤接翠微
相思花开忆造林
熏风南来繁花竞放
边海红旗今更红
二 名人与文化
“北京来的这个知识分子有本事”
人民的文化馆长张若曼
传唱来自江海的声音留住乡愁
山歌好比春江水
风雨不改戏迷情深
三 乡间纪事
渐行渐远的麻汕蛋家人
那远去的街渡
凤凰树下的遐思
永远的橄榄树
四 古圩探秘
麻汕圩,曾被誉为“小广州”
塘围圩,四百年繁华依旧风采迷人
那龙圩,曾经繁华的“小香港”
田畔圩,往事难忘
五 岁月追踪
春节的记忆
大碌竹
收音机里乐趣多
爷爷的期望
奶奶教的阳江儿歌
六 乡居记趣
满村番桃树
男女老幼会游泳
会捉鱼的家猫
钓鱼王
捕鱼能手和鸬鹚
野水鸭和家鸭蛋
卖麻糖与拾银仔
象棋王。
村里也种红高梁
乡下的筋古
放水捉鱼与抓田鼠
麻糖佬
七 特色小吃
成圆子糖圆子
细煎糍大煎糍
阳江中秋的“佛仔”月饼
酥香的粉酥
筋古粽子别样香
八 图说新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