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反思:基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自觉论”
定 价:5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6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杜晓雯著
- 出版时间:2023/5/1
- ISBN:9787569299267
- 出 版 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48.3
- 页码:14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当代中国“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反思:基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自觉论”》以国内目前的道德教育困境为背景,对“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进行批判,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德性自觉进行探讨和研究:一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问题做具体的分析,主要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各斯本质、德性本质、中道原则本质为基础,引申出亚里士多德德性自觉的理论本质与知行合一.从理论建构的维度对德性进行阐发和研究,从学理层面对德性自觉进行研究,探讨道德自觉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性和必然性等问题,即对德性自觉进行理论性阐发。二是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角度,寻找超出“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的答案,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理论为中国道德教育建构寻找路径。从总体上讲,目前人们对德性自觉及其生成与发展机制和途径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大都集中在前一个层面,并且研究得较为分散。
《当代中国“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反思:基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自觉论”》拟在汲取前人对道德自觉研究精华的基础上,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深入探索个体德性自觉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及其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德性自觉培育的现实路径,批判“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旨在为当前道德文化建设及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实践策略。
“德性”与“自觉”本身是两个概念,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德性自觉本身表达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强调了德性的自觉性,他认为德性是通过正确的理性的引导,出于自愿选择的中道。从根本上讲德性是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的过程,因为人只有在道德领域才有具有本体的地位,才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目的论是亚里士多德德性自觉理论的逻辑人口,他明确地提出了德性的目的在于达到幸福的状态。从德性自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来看,对于德性的自觉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关切和关怀,但是与此同时又最终会超越一切现实与现象的形态。德性自觉作为一种具体的价值规则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德性活动的反思和追求,也是使人性的内涵趋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德性自觉对人性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德性自觉所涉及的主客体关系,不仅仅是人与物的关系,还具有更深层次的人与人的关系,它包含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相协调的关系。基于德性自觉的实践行为在改造行为主体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由善的理念的认知达到为善的行为上的实现,形成善的理念的外化,这一过程并不简单,而是漫长且困难的,对德性与善的单纯认知并不能简单直接地达到善的行动,这就需要个体在不断的德性实践当中亲知、体认和接受德性和善的理念。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受传统道德教育、道德信仰缺失和工具理性膨胀的影响,表现为“外在劝导式”的道德教育。
本书以国内目前的道德教育困境为背景,对“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进行批判,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德性自觉进行探讨和研究:一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问题做具体的分析,主要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各斯本质、德性本质、中道原则本质为基础,引申出亚里士多德德性自觉的理论本质与知行合一.从理论建构的维度对德性进行阐发和研究,从学理层面对德性自觉进行研究,探讨道德自觉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性和必然性等问题,即对德性自觉进行理论性阐发。二是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角度,寻找超越“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的答案,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理论为中国道德教育建构寻找路径。从总体上讲,目前人们对德性自觉及其生成与发展机制和途径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大都集中在前一个层面,并且研究得较为分散。本书拟在汲取前人对道德自觉研究精华的基础上,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深入探索个体德性自觉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及其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德性自觉培育的现实路径,批判“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旨在为当前道德文化建设及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实践策略。
尽管“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性,但是仅仅靠着“外在劝导”的道德教育具有较低的实效性,无法形成德性自觉,从而导致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本书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与德性的理性规律、实践智慧、友爱论、中道原则与幸福论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利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超越“外在劝导式”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对于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的分析是对于理论和现实需求的主动的回应,目的是在于如何形成德性自觉,深入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道德自信。在德性自觉的实践路径方面,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激发个体的德性自觉;改进教育者的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在日常或教学活动中加强道德教育的可实践性;从环境的角度改善道德教育的可能性等等,从而加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
杜晓雯,吉林省长春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讲师。现任职于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过论文,主持吉林省教育厅、校级多项课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意义
1.1.1 选题原因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创新与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创新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自觉论”
2.1 作为德性根基的逻各斯及其真理本质
2.1.1 逻各斯的内涵
2.1.2 德性与逻各斯的关系
2.1.3 逻各斯的真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