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堂和宫廷的自动机开始,考察了这场科学争论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将会一路看到飞来飞去的机械天使、会排便的机械鸭、会“编程”写字的机械小男孩、会下棋的机器“土耳其人”,以及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诞生等,能工巧匠和科学家们试图从各种荒诞的人造机器中寻找生命的能动性产生于何处。同时,以被动机械论为代表的笛卡儿和以主动机械论为代表的莱布尼茨,都赢得了各自的追随者,这不仅影响了拉马克、达尔文、魏斯曼、道金斯等各时代中人,还推动了控制论、进化论、有机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铺展开来。
*科学史扛鼎之作。全新译本还原原书精髓。江晓原、张卜天、沈辛成、袁越(土摩托)力赞阅读
*荣获2021年美国哲学协会帕特里克·苏佩斯科学史奖(该奖科学史方向三年评一次)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将其评为“20年来深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图书馆杂志》2016年畅销书名单,亚马逊2016年三、四月销售头榜
*从中世纪自动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关于生命本质的世纪之争
1 鲜活逼真、荒诞不经的自动发条机器人,让你眼界大开、爱得发狂,唤醒你心中潜藏的机器人情结。机械狂人、蒸汽朋克、人工智能爱好者的宝藏之书。
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沃康松的吹笛者、坎普林的土耳其下棋机器人等,17世纪流行的自动发条机器人,曾让欧洲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今人看到也是叹为观止,像《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机械奇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里面的机器人角色一样,带给你惊喜和感动。
2.从中世纪自动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回溯生命机器的探索与演进,为研究人工智能、未来人机如何共处提供历史经验和思考范式。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对于思考当下、想象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梳理机械论与能动性范畴下的生命本质探索史,不仅会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建构的固有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
3.作者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综合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开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用历史的方式反思科学,关于生命未来的多种可能。
4.全新译本忠实再现原书精髓。本次翻译邀请了北大科技史博士、专门研究技术革命和钟表宇宙观的学者吕天择担纲翻译,保证了译文的高质量输出。
5含有多幅划时代性的机器人插图,内容全程高能烧脑。对于生命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认知科学、机器人学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读者和研究者来说,它的内容足够条理和富有洞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切入方式开门见山,叙事生动流畅,门外汉也可尽情领略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探索的魅力。
[美]杰西卡•里斯金(Jessica Riskin)
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巴黎政治学院,现于斯坦福大学教授欧洲史和科学史。
研究方向包括早期现代科学、政治文化和科学解释史。她所著的《感性时代的科学:法国启蒙运动的感性经验主义者》( Science 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 The Sentimental Empiricists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的J.拉塞尔·梅杰奖。此外,还合著有《自然参与: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的实践中的科学》(Nature Engaged: Science in Practic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现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
曾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上发表《对机械钟技术起源问题的考察》《科学革命中的钟表隐喻》,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无限字审与空间几何化的关系》等文章。
参与编写吴国盛主编的大部头科技史工具书《科学技术史手册》的重要章节“技术史”。
导言:赫胥黎的玩笑,或自然和科学中的能动性难题
第1 章 花园里的机器
第2 章 机器中的笛卡儿
第3 章 是被动的望远镜,还是永不停歇的时钟
第4 章 最早的人形机器
第5 章 机器先生奇遇记
第6 章 自组织机器的两难
第7 章 机器间的达尔文
第8 章 机械卵和智能卵
第9 章 由外及内
第10 章 历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