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处在困境中应该如何突围?怎么应对现代社会的心理压力?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怎么做到心灵寂然不动?哪九种品德可以用来战胜困难?哪三种修为可以让人抵达完美境界?《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各分上下篇,一共七种十篇,又称“十翼”。《彖传》《象传》《文言传》三种分散于《易经》六十四卦相应的卦爻辞之后,《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四种为独立篇章。本书即是对《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的逐句详解,并将其中的易学易理及相关背景知识讲解得透彻生动,内容平实而有趣。张其成教授精研易理四十年,擅长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深奥的易理讲透讲通,将难懂的天道、地道与人道讲得通俗易懂,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实际应用易学智慧,去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冲出防不胜防的困境,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获得成功,创造幸福。
导言 《易传》的作者和内容
一 《易传》为《易经》插上哲学的翅膀 - 3
二 《易传》真的是孔子写的吗? - 7
三 《易传》的分篇与内涵 - 11
《彖传》:解释卦名卦辞的意义 - 11
《象传》:卦象与爻象的人生启示 - 14
《文言传》:说透乾卦和坤卦 - 17
《系辞传》:站在先秦哲学巅峰的宣言书 - 21
《说卦传》:全方位解说八卦的奥义 - 24
《序卦传》: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之谜 - 26
《杂卦传》:简练解释六十四卦的卦义和错杂关系 - 28
系辞传上
第一章 - 003
天尊地卑:天在高处尊贵,地在低处不贱 - 003
动静有常:万事万物恒常不变的规律 - 007
以类聚分:谁才是你的灵魂伴侣? - 010
刚柔相摩:舌头和牙齿怎么分工合作? - 013
乾道和坤道:获得美好爱情的绿色通道在哪里? - 015
乾坤易简:为什么生活简单就是享受? - 019
成位乎其中:怎么才能达到内圣外王、德业双修的境界? - 022
第二章 - 026
设卦观象:怎么度过顺境和逆境交替而行的一生? - 026
玩辞玩占:怎么像小孩玩玩具一样去玩转《易经》? - 029
第三章 - 034
吉凶悔吝:怎么面对人生那么多的不如意? - 034
辞有险易:卦爻辞是趋吉避凶的人生指南 - 037
第四章 - 041
《易》与天地准:易道昭示做人之道 - 041
原始反终:易道揭示生死的秘密 - 044
道济天下:易道带给世界和平与发展 - 047
乐天知命:学《易》之后的快乐人生与大爱胸怀 - 051
神无方而易无体:易道告诫我们成功没有捷径 - 054
第五章 - 058
一阴一阳之谓道(上):强调和谐的中华智慧 - 058
一阴一阳之谓道(下):怎么改变我们的命运? - 062
继善成性:怎么继承一切美好而抵达至善境界? - 064
百姓日用而不知:怎么才能将易道发扬光大? - 067
生生之谓易:怎么用创新实现生生不息的发展? - 071
第六章 - 075
广矣大矣:易道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 075
乾坤动静:天地间最基本的力量是什么? - 078
第七章 - 082
效天法地:为什么婚礼中要先拜天地? - 082
成性存存:我们如何永保本性之真? - 085
第八章 - 089
天下之赜与天下之动:怎么在复杂的表象中把握本质规律 - 089
拟议以成其变化:“囍”字告诉夫妻要怎么做? - 093
言行,君子之枢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097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相处怎么才能长长久久? - 100
慎斯术:如何做到不犯错误持身若璧? - 103
致恭以存其位:如何做到功成身退而善始善终? - 106
贵而无位:如何在人生的巅峰成为过去时善保晚节? - 109
君子慎密:怎么才能防止泄密带来的灾祸发生? - 112
诲淫诲盗: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会招盗贼惦记? - 115
第九章 - 119
天地之数:五行为什么是管理的第一大法? - 119
大衍之数:一种用草起卦的最古老算卦方法 - 122
卦爻策数:为什么万可以代表天地人间的所有事物? - 125
第十章 - 129
《易》之四道:走哪四条路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 129
错综其数:怎么通过数字预知天下事物的变化? - 133
易无思无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怎么做到心灵寂然不动? - 136
极深研几:怎么从细微的先兆中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 - 139
第十一章 - 144
开物成务:怎么才能通晓万物之理,实现不断创新? - 144
洗心退藏:怎么应对现代社会的心理压力? - 148
知来藏往:能不能用《周易》预测未来? - 150
一阖一辟谓之变:怎么打开《周易》宝库的大门? - 152
太易和太极:盘古开天地和宇宙大爆炸 - 155
崇高莫大乎富贵:如何成为一个又富有又高贵的人? - 158
河图洛书: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 161
第十二章 - 165
自天佑之:要得到老天保佑有什么前提条件? - 165
形而上与形而下:怎么才能领会大道理成就大事业? - 169
象其物宜:怎么才能在不声不响中造福于人? - 172
系辞传下
第一章 - 179
天地贞观:李世民贞观之治有什么奥秘? - 179
天地之大德曰生:怎么才能得体地聚财、理财、用财? - 183
第二章 - 187
离卦:伏羲氏是怎么发明渔网的? - 187
益卦和噬嗑卦:神农氏怎么发明耕田农具和集市贸易? - 191
乾坤涣随豫小过睽卦:黄帝尧舜发明了什么? - 194
大壮卦大过卦夬卦:后世圣人发明了什么? - 198
第三章 - 201
易者象也:“易”究竟是马还是象? - 201
第四章 - 206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女人为什么阳多?男人为什么阴多? - 206
第五章 - 210
咸卦:少男少女是怎样感应的? - 210
困卦解卦:人处在困境中应该如何突围? - 215
噬嗑卦:一犯小错就用重刑严惩对还是不对? - 218
否卦豫卦:人在顺境时有哪三件事不能忘? - 221
鼎卦:人生有哪三大忌讳千万不可违犯? - 225
复卦:孔子是怎么称赞颜回的? - 228
损卦益卦:做好哪三种修为可以抵达完美境界? - 231
第六章 - 236
乾坤其《易》之门:怎么才能打开《周易》宝库的大门? - 236
第七章 - 240
履为德之基:哪九种品德可以用来战胜困难? - 240
履和而至:怎么踩老虎尾巴老虎才不会咬人? - 244
第八章 - 248
周流六虚:易道为什么能帮我们逢凶化吉? - 248
第九章 - 252
存亡吉凶居可知:人坐在家里怎么才能知道存亡祸福? - 252
第十章 - 257
兼三才而两之:什么人才有顶天立地、内圣外王的境界? - 257
第十一章 - 261
危者使平: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是什么? - 261
第十二章 - 265
恒易恒简:怎么才能得到精神、思想和能力的巨大提升? - 265
说卦传
第一章 - 273
幽赞于神明:什么样的神奇数字决定了事物的发展? - 273
第二章 - 278
性命之理:如何掌握“性”和“命”的密码? - 278
第三章 - 282
天地定位:如何理解天地万物的有序性? - 282
第四章(含第六章、第七章)- 286
乾健坤顺:古人是怎么用取象比类思维观察天地的? - 286
第五章 - 291
帝出乎震:中国古人有什么独特的时空模型? - 291
二十八宿:天文思想如何影响中国的建筑观和人体观? - 294
第八章(含第九章)- 297
乾马坤牛:中国古人对动物和人体有什么样的归类法? - 297
第十章 - 301
三索而得:“三”在中国哲学中有什么特殊内涵? - 301
第十一章 - 305
乾坤取象:为什么啬是重要的养生方法? - 305
震巽取象:属木的人格具有什么特征? - 307
坎离取象:属火的人是什么性格? - 311
艮兑取象:为什么修行中静的功夫很重要? - 313
序卦传
上经三十卦 - 319
乾坤屯蒙:为什么事物开始时总是艰难的? - 319
需讼到谦豫:为什么谦卦的判词句句是“吉”? - 320
随蛊到坎离:怎样把握盛衰消长的时机? - 324
下经三十四卦 - 330
咸恒到夬姤:从恋爱到结婚是怎样的历程? - 330
萃升到既济未济:为什么成功还不是最终的圆满? - 333
杂卦传
乾刚坤柔:为什么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 - 341
咸速恒久:为什么君子之道最终一定会胜出? - 343
文摘
系辞传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天在高处尊贵,地在低处不贱
《系辞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学术成就最高,哲理性最强,它是对《易经》的通论,也就是整体论述。
历史上有一个奇妙的时代,那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尼连禅河边一位王子在菩提树下打坐,当他睁开眼睛仰望星空,顿然开悟,于是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爱琴海边,一位商人走在旷野之间,抬头仰望天空,看着满天星斗,一不小心摔到坑里,他向无尽苍穹发出了一声呐喊,于是他成为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叫泰勒斯。而在黄河岸边,一位老者带着弟子,行囊中装着沉重的《易经》简书,他抬头凝望着高高的天空,很久很久,突然大声说出一句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他就是孔子。孔子的后世弟子把他论《易经》的话记录下来,就叫《系辞传》。
《系辞传》的“系”是什么意思呢?“系”为系属、隶属、归属的意思,“系辞”就是把文辞归属在爻卦的后面,《系辞传》就是把文辞放在六十四卦后面,对六十四卦来一个总论述。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我们先来学习《系辞传上》的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
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
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
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
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
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
这一章很重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讲乾坤是怎么确定的。乾坤是《易经》的核心,知道乾坤的来龙去脉,也就知道了《易经》的来源。乾坤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开头八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一句很简单,很多人是这么理解的:天是尊贵的,地是卑贱的,乾卦和坤卦的位置就确定了。这么理解就错了!因为这里的“尊卑”不是尊贵和卑贱,而是客观的描述,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尊卑”是“高低”的意思。
我们看后一句就明白了,后一句说“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卑”和“高”相对,说明“卑”就是低。我曾经说: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卑。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自卑”出自于《中庸》。《中庸》里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可见这里的“卑”就是低。《系辞传》开头说的“天尊地卑”也是这个意思,天高地低,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是客观描述,并没有贵贱之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是高的,地是低的,乾和坤就确定了。天地-乾坤的定位非常重要,“位”就是空间,乾坤的确立源于空间定位,这一定位其实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也奠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西方有一个哲人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人从母亲子宫这个空间被抛入另一个大的空间,人离不开空间,所以始终都是被包围的、被束缚的。但我们的先哲却说人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一高一低,脚踩大地我们会感觉踏实、亲切,仰望天空我们会感觉温暖、光明。天地两种能量护佑着我们的生命,从天高地低演化出乾坤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乾坤文化,也就是阴阳文化。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正如《周易·象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的意思是:天的运行是刚健的,所以君子要按照天道来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大和顺,所以君子要按照地道来厚德载物。
乾卦的“自强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也是做人做事的两大基本法则,那就是一刚一柔,一儒一道,要刚柔并济,儒道互补。从空间的高低引申出来的两大精神:自强不息,是让我们刚健、奋发、向上;厚德载物,是让我们包容宽厚、居下不争、自然无为、谦虚谨慎。自强不息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厚德载物是道家的基本精神。所以,一乾一坤,一刚一柔,一儒一道,一个自强不息,一个厚德载物,两者都做到了,至少可以成为君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高和低一经排列,贵和贱就定位了,就有了贵贱的区别了。“卑高以陈”的“以”通“已”,“陈”就是陈列、排列。慢慢地,就有了我们今天都知道的两个词“高贵”“低贱”。
天是高的,地是低的,原本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为什么会演变出高低贵贱的不同呢?我们揣摩一下人的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人站在大地上,大地在我们的脚下,距离我们很近;天空在我们头上,高高在上,距离我们很遥远。高低远近,本来是客观的自然存在,无所谓贵贱,但我们都有一种心理,越是远的东西越珍贵。为什么?因为越是远的东西越得不到,比如男女在恋爱的时候,越难以求到就越珍惜,距离产生美。《诗经·蒹葭》就描述了这种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芦苇苍苍,深秋的露水结成霜。我所寻找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在水那一方的那位美人,“宛在水中央”,仿佛就在那水的中央,因为看不见或者看不清,就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心理。
从天和地的高与低,到事物的远与近,再到虚空与实在,可以推测出乾坤——天地宇宙的道理。
我们再从天与地的功能看,是天主宰大地还是大地主宰天呢?当然是天主宰大地,天上的太阳给了大地光明,天上的雨露滋润着大地万物,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上才有了春夏秋冬。天给了大地以无私的爱,同时天也会给大地以惩罚,比如:天持续下雨,大地就会发洪水;天不下雨,大地就会有旱灾;天打惊雷、刮狂风,大地就会有受灾。
从这个角度说,天是尊贵的,地是卑微的。所以大地要尊崇天,大地上的人也要尊崇天。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放在谦卑的地位,人人都要有感恩心,感恩天对我们无私的爱;人人都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对我们的惩罚。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有了敬畏心,就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一个敬畏天道的人,就会顺应天道,按天道来做人做事,就会懂得怎样爱他人,品德就会高尚起来,自然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慢慢地就会成为一个高贵的人。反之,不按照天道来做,不敬天爱人,躺在地上等别人的施舍,自私自利,自然就会成为大家讨厌的人、憎恶的人;哪怕这个人腰缠万贯,有权有势,在大家眼里,他仍然是一个卑贱的人。所以叫“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因此,尊崇天道也就成为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常怀敬畏之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就是要敬畏天道,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中国文化敬畏天道,敬天法祖,敬天爱人,顺应天道,顺应自然。我们做人做事第一就是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天道。中国人的这一信仰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数千年而不衰。
这里我还要再说明一下,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原文是“卑高”(低高)排列,而不是“高低”,按照古汉语前后呼应的语言习惯,“低高”对应“贵贱”,是不是在说低的反而尊贵,高的反而卑贱?是的,道家就是这么理解的。老子就崇尚低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不要争高,越是低的地方反而越高贵,人如果低姿态了,他就是高境界了。
所以决定一个人的贵贱,不是按照出身地位决定的,而是按照灵魂来决定的。有的人出身很卑微,但品德高尚,他照样是一个灵魂高贵的人。比如浙江宁波白鹤派出所,有一天忽然走进来一个拾垃圾的人,他二话不说就拿出一大袋钱,交到民警手里。他一边掏钱,一边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雪莲花’助学计划,我也想捐点钱。”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他又补充说:“钱是正规途径来的,请放心交给贫困学生。”而有的人开豪车,穿名牌,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甚至横冲直撞,蛮不讲理,没有素质,没有道德,那就是一个灵魂卑贱的人。
看到一篇文章,是某大学一位教授,为了争一个学会的副会长给另一位教授写的绝交信。看了之后,特别感慨。我想,如果好好领悟《系辞传》开头这两句话,就不会为了一个学术头衔争得这么难看了。看来对高低和贵贱,要彻底搞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以地位高低为贵贱,有的人以灵魂高低为贵贱,这是价值观的不同;有的人要做人上人,有的人要做平常人,这是人生观的不同;有的人敬畏天道,有的人害怕权威,这是世界观的不同。希望我们能慢慢领悟“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句话的真谛。
动静有常:万事万物恒常不变的规律
下面接着讲解第三句:“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动和静是恒常的,刚和柔就由此确立了。运动和静止是有规律的,是符合“道”的。在老子《道德经》中“常”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又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按照动静的常道就可以区分出刚强和柔弱。
从天地、高低、尊卑、贵贱,得出了动和静,刚和柔,这里并没有明说天和地谁是动的谁是静的,谁是刚的谁是柔的。但根据古汉语前后呼应的规则,我们知道:天是动的,是刚的;地是静的,是柔的。我们只要抬头望天,就会看到天上的云彩在随风飘散,天上的太阳、月亮每天都在升起、落下,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大地在动。再看天是刚强的,地是柔弱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运动的东西总是主动的一方,静止的东西都是被动的一方,天是运动的,所以是刚强的,地是静止的,所以是柔弱的。
这就是类比思维,我们要学会这种思维。中国人用的就是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取相关的一串象,从八卦来联想,联想到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的,因为它涵盖了万事万物。
这里提到了四个点:“动”“静”“刚”“柔”。这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正是天地阴阳的四个特征。其实从天地运行的绝对规律来说,天和地都是运动的。但从天地运行的相对规律来说,天是动的,地是静的。我们人站在大地上看到天上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降,看到天上云彩的流动,相比较而言,天就是动的,地就是不动的。天地的动静是有一定的法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断定刚柔的规律。相比较而言,天的运动主宰大地的静止,运动是刚强的,静止是柔弱的。
讲一下孔颖达对“动、静、刚、柔”的解释。孔颖达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经学家,是孔子的三十一代孙,他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汇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很多经学家的观点,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时颁行,并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其中第一部就是《周易正义》,用的是魏王弼、晋韩康伯注,然后加以疏通解释。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天阳为动,地阴为静,各有常度,则刚柔断定矣。动而有常则成刚,静而有常则成柔,所以刚柔可断定矣。若动而无常,则刚道不成;静而无常,则柔道不立。是刚柔杂乱,动静无常,则刚柔不可断定也。”这里强调了“动静有常”的“常”字,要从“常”上来判断动静刚柔,“常”就是万事万物恒常不变的规律。
从六十四卦卦爻来说也是如此,《易传》将卦分为阴阳,爻分为刚柔。朱熹《周易本义·系辞上传》:“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天运转不已,阳常动也;地填岳不移,阴常静也。所以动静刚柔就成为推衍易道的法则。动是阳,静是阴,卦与爻有了阴阳,便可表现出刚与柔来。
我们再从日常生活中看,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分动静、刚柔,比如一张桌子,它的零散部件摆在地上,是静;我们将它逐一组装起来,是动。就木料和铁钉而言,铁钉是刚的,木料是柔的。就一个人而言,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牙齿和舌头不动的时候是静的,咀嚼的时候是动的。动静必须配合,人在吃东西的时候,下颌是动的,上颌是静的。这就是六十四卦中的颐卦,下卦是震卦,为动,上卦是艮卦,为静,动静结合才能吃东西。再比如人体构造,肉体是柔软的,骨头是刚硬的。不仅如此,人的性格、情感、思想都可以分出动静、刚柔,怎么区分?从这个人的外貌、说话、行为,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刚柔——阴阳性格。一般来说,一个人好动,思维快,动作快,脾气急,爱发火,
处理事情很果断,说话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偏阳的、偏刚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好静,思维慢,动作慢,脾气好,处理事情慎重,说话柔和委婉,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偏阴的、偏柔的。可见好动往往和刚强连在一起,好静往往和柔弱连在一起。
还要说一点,刚和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一点我认为周敦颐说得最好。周敦颐也许有的人不太熟悉,但有一篇优美散文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美文就是周敦颐写的,所以人称他为“爱莲君子”。他的伟大贡献不是写了《爱莲说》,而是创立了理学,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是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017年的端午节,位居北宋理学“五子”之首。他的理学代表作是一篇短短249个字的《太极图说》,开头几句:“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动静变化,物极必反。
就一个人的性格而言,也是可以变的。人的性格什么时候会发生改变呢?往往是在遭受人生重大变故的重大打击时。
以类聚分:谁才是你的灵魂伴侣?
《系辞传上》第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前三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四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或者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说,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按照类群相区分、相聚合的。也就是,同类的东西常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常常相聚成群,不是同类的东西,不是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会分开。这个俗语中的“类”和“群”意思相同,“群”就是“类”,就像我们现在建的微信群、朋友圈,总是同类的人在一个群里,在一个圈子,群有群主,有群规,最重要的是群里的人必须在某方面具有一致性,这样才算是同类人。群里的人发言可以观点不同,但总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否则是不受欢迎的,严重者会被踢出群。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一俗语就出自《系辞传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不同的类群而相聚、相分的,吉和凶就由此产生了。“方以类聚”的“方”可以指方位,也可以指观念、意识,属抽象的范畴。“物”指具体的事物。这句话是讲天下各种观念按照门类而聚合,各种动植物按照群体而区分。吉凶正是不同门类事物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不同门类的事物相互作用有的导致吉的结果,有的导致凶的结果。
说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想起《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顾名思义,《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也就是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的策略、谋略,包括这些策士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还有权谋、智变、斗争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不止一个人,最后是由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分不同国家写的,所以被称为国别体史书。这里面记载的很多故事都相当精彩,有很强的文学性,所以又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其中《齐策》记载,齐国有一个人叫淳于髡,长得很矮,身长不满七尺,但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逸闻来劝谏齐王。当时的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
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里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百世之久(一世三十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父山的背阴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淳于髡说他自己是贤士,所以他的周围就聚集着很多贤士,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还是一种分类方法,也就是按照类群进行归类、类比的方法。这和西方分析的方法不一样。分析的方法可以说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越分越细,要的是一种细分的、局部的结果。而类比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宇宙万事万物纷纭复杂,但可以简单分成几大类,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是一种整体思维。
这就是《周易·文言传》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这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思维,也就是现在学术界常说的“象”思维。“象”其实就是一种“类”,“象”思维就是取象比类思维。《文言传》的“各从其类”是解释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为九五是乾卦的最佳时位,九五至尊,又中又正,“飞龙”、“天”、最大的“利”、最大的“大人”,这些都是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魏晋时期一位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傅玄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会变红,靠着墨汁的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因此人在交友的时候要慎重,多和同类、同等志向的人在一起,才能在正向能量上有所提升。
其实万物是有同频共振效应的。同频共振这个概念,最先出现在物理学中,指的是物体达到相同频率就会产生共振现象。心理学家又赋予了它新的意思,指两个人在思想、意识、言行、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共鸣和协同状态。当两个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和共鸣点时,证明彼此之间有“共通性”。
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茫茫人海中,多少人遇见了又告别了,谁才是自己的灵魂伴侣?怎么才能判断两个人是不是灵魂伴侣?可以用同频共振效应来检验。首先,三观是否一致?三观相合,则会生出万千趣味;三观不合,生活只能越来越乏味,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其次,是否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共鸣,是否能做到心意相通?就是即使对方不说,也明白他(她)的想法,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再高一层就是,是否会常常放电放光?这放出来的电与光,也就是徐志摩在《偶然》中所说“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就像是一种镜像反射,彼此都能够感觉到,从没有一个人能够这样懂我、理解我,到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程度。一见如故,一见如我,好像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情趣相投、灵魂共鸣的人聚在一起,不仅是舒适自在的,而且能量会互相加持,不断放大。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为什么说能生吉凶呢?这其实就是因果报应。它告诉我们:善良一类的事物聚合,一定会带来福报,会有吉祥;邪恶一类的事物聚合,一定会带来恶报,会有凶险。实际上,善良、福报、吉祥就是同类,邪恶、恶报、凶险也是同类。
刚柔相摩:舌头和牙齿怎么分工合作?
你有过牙齿咬了舌头的遭遇吗?那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但那毕竟是反常现象。正常情况下,牙齿和舌头是分工合作的模范。一大块美味的肉放进嘴里,牙齿用它的锋利刚硬把肉咬碎,舌头用它的柔软搅拌品尝味道,它们只有相拥相助才能充分咀嚼食物,以优美的姿态把食物送进胃里。牙齿和舌头的分工合作,在《系辞传》中被提升到哲学层次,叫“刚柔相摩”。
我们来学习《系辞传上》第一章的第五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意思就是:在天上的成为象,在地上的成为形,变化就出现了。“变化见矣”的“见”应该读作xi3n。“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都通“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涉及“形”和“象”两个概念。我们现在说的“形象”这个词,形和象是连用的,形象就是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具体事物。但分开来说,“形”和“象”又是有区别的。在天上的叫“象”,天上有什么?有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这些东西我们能见到、感觉到,但是不能触摸、不能接触,这叫作“象”。地上的叫“形”,比如山川、草木,这些都是有形体的,实实在在的,可以见到,可以摸到,可以实际接触。
20世纪9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哲学博士,写的博士论文就是《象数哲学研究》,后来出版了一本书叫《象数易学》。我认为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象思维”,当然准确地说应该叫“象数思维”,西方人的思维偏向于“形思维”。
“象”和“形”比较,“形”是有形、实在的,“象”偏于无形、虚幻。古人要了解天上的事物只有靠仰望、观察,并不能真实接触到。“象”偏于动态,“形”偏于静态。老子说“大象无形”。老子说的“大象”就是“道”,道是无形的。中国人说的“气”,就是一种“象”,虽然无形,但能感觉到。还有中医讲的脏象、脉象、舌象,虽然不是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形体,但却能通过望闻问切感觉到。
《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是在强调事物的变化,无论是天上的象还是地上的形,都是变化的。天上太阳月亮东升西降,一年四季温热凉寒,还有天气风雨阴晴等,始终都是运动变化的。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也是变化的。从这些形、象中显现出事物变化的道理,隐藏着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比如天上的日月运行、大地万物生长的过程都是周而复始的,这就是事物发展循环变化的规律。《易经》就是用卦爻符号展现事物发展变化大规律的,所以卦爻符号就叫卦象爻象。
我们现代人所处的时代,所遇到的无论是有形的东西还是无形的东西,其实都是变化的。比如年轻人会遇到工作变迁、职场竞争、职位升降,还有情感的变化,这都是常态。《周易》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变化是一种常态。那么有没有不变的呢?当然有。《周易》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但也有不变的。“元”是不变的,“元”是终极的东西。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人生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其实我们学习《周易》就是要找到不变,随机应变,最后回归至简至易。变易、不易,再加上简易,合称为“三易”。
《系辞传上》第一章的前五句都以“矣”字结尾:“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五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在这五句之后,《系辞传》做了一个总结:“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意思就是:所以阳刚和阴柔相互摩擦交流,八卦相互激荡,以雷霆鼓动世界,以风雨滋润万物。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里“刚柔”特指阳爻和阴爻。阳爻和阴爻是《易经》最基本的符号,阳爻是一长线,阴爻是两短线。《易传》称呼这两个符号不叫阳爻和阴爻,而叫刚爻和柔爻。刚爻和柔爻的三次组合(23=8)就是八卦,刚爻和柔爻的六次组合(26=64)就是六十四卦。刚爻和柔爻的相互摩擦交流构成八卦,八卦其实就是四对阴阳相互激荡、相反相成构成的。从阴阳推出八卦,再从八卦推出万事万物,可以发现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相对的事物都是有反向作用的,正是这种对立的反向作用,激发出新的更大的能量。这里描述的是天象的摩擦激荡:天空乌云翻腾,电闪雷鸣,世界为之鼓动;天空风雨交加,雨洒大地,万物得以滋润。“鼓之以雷霆”是阳刚,“润之以风雨”是阴柔。有刚就有柔,刚柔相随,阴阳相摩、相荡、相推、相感,就产生了万事万物的各种变化。
讲到这里让我想起取名字。我遇到不少人都说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想让我给他们改个名字,我就对他们说:改名不如改心。一个人的名字对人的一生固然有影响,但最重要是改变自己的心理、心智、心灵,一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个人的心。再说一个成年人是很难改身份证名字的,对那些名字实在不好的,有一个办法,就是取一个字,也就是“表字”。古代婴儿出生以后由父母取一个名;只有成年以后才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取和名的含义相同相近的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另一种就是取和名的含义相反相对的字,比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是不断进取的意思,取“退之”为字,表示要有进有退,不能只进不退。我有一个弟子叫贺维,“维”本义是捆东西的大绳子,有把人捆住之意,为此要我给他改个名,我就给他取了一个字,字解之,意思是把绳子解开来。
总之,《易经》就是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要平衡,刚柔要中和。阴阳的相摩、相荡,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万物化生的根源。“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就可以使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乾道和坤道:获得美好爱情的绿色通道在哪里?
有一首客家山歌唱道:“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这里“藤缠树”是比喻夫妻恩爱至死不渝。如果你也向往这种男女相爱的美好境界,那么你就得先弄清楚“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道理。
《系辞传上》第一章前五句后面是两句总结:“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再后面的一句是:“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寒冷和暑热交相更替。
日月是天空中能看到的最大的象,《系辞传》后面说“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悬挂的物象中没有比日月更大的了。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月亮还被称为太阴。《周易》两个基本符号阴爻和阳爻相传是伏羲氏观察了天地人之后画出来的,其中天上最明显的物象就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就是一长线的阳爻,月亮就是两短线的阴爻。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因为太阳虽然东升西降,但每一天都那么大,大小是不变的,所以画一长线;而月亮在一个月中有阴晴圆缺,但月缺并不是没有,所以画两短线表示月亮。
日月对人类是多么重要,日月给我们光明。王阳明57岁那一年,生命已走到尽头,他对弟子说:“吾去矣!”弟子泪流满面,问先生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最后留给人间的是光明之心。弘一大师李叔同留给人间最后一首诗最后两句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在开满花的枝头,春意盎然;在天空正中央,一轮圆月高高悬挂。人生如果像日月一样光明,就是幸福、圆满的。反之,很多人觉得人生是痛苦的,佛教讲人生八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无明”,不明白宇宙的真理,不明白人生的真相。一个人如果心地光明,就可以解除痛苦,幸福美满。
日月构字,左右结构就是“明”,东汉时期炼丹家魏伯阳又说“日月为易”,日月就是阴阳,“易”就是阴阳哲学。日月也可以看成是离坎二卦,日就是离,月就是坎。把离坎看成是日月,在道教的书里特别多,比如魏伯阳写的《周易参同契》被奉为“万古丹经王”。炼丹的药物主要是铅和汞,其中铅是坎,汞(水银)是离,汞和铅也称为日和月、乌和兔。乌是金乌,就是太阳,兔是玉兔,就是月亮。离卦为太阳,坎卦为月亮。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运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带来一年寒暑的变化。寒暑是一年中自然界气候的最大交替变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四季的气候特征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夏的温热为阳,秋冬的凉寒为阴,一年四季不断变化,暑热和寒冷交替轮换,周而复始,永不停止。同样,寒暑也可以看成是坎离二卦:坎卦为水,在北方,为寒冷,因为水要结冰;离卦为火,在南方,为暑热。如同日月,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也是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有时候像夏天一样事业生活红红火火,有时候又像严冬一样寒冷,事业受挫,生活不顺。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一寒一暑,寒往暑来,起伏反复,才是生活的常态。正如宋代一首著名禅诗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后面一句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就是:乾道化成男人,坤道化成女人。这个“成”可以是化成,也可以是生成、构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一句,一下子从天地自然拉回到人间男女。前面所说的雷霆、风雨、日月、寒暑都是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其实也都属于乾卦和坤卦。相比较而言,雷霆属于乾,风雨属于坤;日属于乾,月属于坤;暑属于乾,寒属于坤。乾道可以化成雷霆、太阳、暑热,坤卦可以化成风雨、月亮、寒冷。这里只指出乾道可以成男,坤道可以成女,虽然只是举了男人和女人这一个例子,但其实是说明乾道可以化生一切阳性事物,坤道可以化生一切阴性事物。反过来,一切阳性事物从属于乾道,一切阴性事物从属于坤道。
从天地自然回归到人间男女,正是《易传》的目的。《易传》讲天道是为了明人事。从《系辞传》提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以后,乾卦就用来称呼男人,坤卦用来称呼女人。如过去写婚书,男方的八字称“乾造”,女方的八字称“坤造”。还有在道教道士中,“乾道”就是男道士,“坤道”就是女道士。
男人属于乾卦,为阳性,女人属于坤卦,为阴性,这一点大家都好理解,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从男人和女人的本性来说,男人阳刚,女人柔弱;男人如山,女人如水。比如男人力气大一些,女人力气小一些;男人跑得快一些,女人跑得慢一些。就人体长相来说,男人粗壮高大一些,女人瘦弱矮小一些。就身体构造来说,男女最大的区别是生殖区别,男人雄壮,女人包容。从性格来说,男人性格一般偏于刚强外向,女人性格一般偏于柔弱内向。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发挥自己的天性,一般来说,男人要阳刚一些,女人要温柔一些。有的女孩子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自己温柔一点就处于下风了,就会被男的欺负。其实不然,温柔是可以作为武器的,这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刚
强。”比如你在商场里看到一串项链,你很想要你的男朋友买,如果你太强势地说:“今天是考验你的时候,如果你不给我买,我们就拜拜。”那我告诉你,基本上男人都会说:“那拜拜就拜拜。”但如果你十分温柔地撒娇:“我就是想要嘛!”那你如愿的把握就大多了。所以,天性不仅是人的本能,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是一种优势。
当然这是指一般情况,也有例外。我有一个弟子曾经跟我抱怨说:“我的妻子太强势了,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里都是她说了算,我真受不了。”我就问他:“现在孩子怎么样?企业发展怎么样?”他说:“很好啊。我两个孩子学习很好,很活泼,也很孝顺,企业业绩年年增长。”我听了哈哈一笑:“那就很好啊!在你的家里你妻子就是阳,你就要做阴。你们只要阴阳能互补,这种搭配就是最好的了。”其实“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只是从人体构造、办事风格、性别特征的一般情况说的,一般情况下男人是阳,女人是阴,但不能简单看成男人就一定是阳,女人一定是阴。比如性格上,有的女人性格强势、刚硬一些,那就是阳性性格,有的男人性格弱势一些、柔和一些,那就是阴性性格;在能力上,有的男人能力不如女人,那么男人就是阴,女人就是阳。只要互补就好,千万不能两个都是阳,或者两个都是阴,那就麻烦了。再仔细分析一下,其实男人和女人大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阴阳合体,有阴有阳的。那么究竟男人是阳多还是阴多?女人是阴多还是阳多呢?这一点《周易》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辨别方法,我将会在后面的《说卦传》中再和大家详细分享。
乾坤易简:为什么生活简单就是享受?
十几年前有一本书特别畅销,叫作《生活简单就是享受》。这本书教给读者对生活全方位进行简化处理的小窍门。比如“用快速清理法打扫房间”“把逛食品杂货店的时间减少一半”“简化你的饮食习惯”“不喜欢的节日就别勉强过”“停止做杂事”“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诸如此类的简化小窍门有100来种。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但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为什么呢?因为它暗合了“简易”这样一个人类共同追求的天道。《系辞传》就将乾坤的最大特性归纳为“简”“易”二字。
前面我们学到《系辞传上》第一章的“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讲男人和女人的乾道和坤道、阴阳属性,不少朋友觉得很有意思,明白了乾坤阴阳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再后面的一句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意思就是:乾卦主管创始开始,坤卦主管生成万物。“知”在这里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主管的意思。比如古代所说的知县、知府中的“知”就是主管的意思,知县、知府就是一个县、一个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乾知大始”的“大”读作“太”,这两个字是相通的,“大始”就是“太始”;“坤作成物”的“作”也是主管的意思,和前面这个“知”构成互文。这里强调的是乾主管创始,坤主管生成。大文豪苏东坡解释这一句说:“至虚极于无,至实极于有。无为大始,有为成物。”“大始”是事物至虚、无形的阶段,“成物”是事物至实、有形的阶段。这说明在万物生成的过程中,乾是第一阶段,坤是第二阶段。万物总是从无形开始,然后到有形。
其实乾卦和坤卦各自的作用,在《彖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我在《张其成讲易经》这本书中解释过这两句话,大家可以翻开看一下,这里不再重复。我要说明的是,这两句话同样强调了乾是“始”,“万物资始”即万物靠乾卦而开始;坤是“生”,“万物资生”即万物靠坤卦而生成。“始”是什么?《说文解字》说:“始,女之初也。”就是女人刚刚生下来,就是童女。这是说,乾卦好比童女、少女;而坤卦主宰生育,好比母亲、少妇。我们看“母”这个字,甲骨文和篆
书都是女字加上两点,这两点表示女人的两个乳房,代表成熟的女人。那这个童女和这个母亲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当然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也就是说,乾卦是第一阶段,坤卦是第二阶段,先有“始”后有“生”。乾卦完成创始的任务,到了坤卦才能完成生成万物的任务,只有成熟的女人才可以生孩子,所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卦主管创始,坤卦主管生成。
当然生成万物是乾和坤也就是阳和阴共同的作用,缺一不可。男人能不能生孩子?不能。女人能不能生孩子?不能。如果不交合怎么生孩子?《周易》特别强调乾坤的和合作用,所以《彖传》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意思是要云雨交合之后,才能生成万物。
所以,做事情必须男女分工合作才能成功。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当然不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是男人和女人一起参加,而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阴阳结合、刚柔并济,或者软硬兼施,才能成功。
我们再来看“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在前,坤在后。坤卦的最大功能就是要顺,看坤卦的六条爻辞就可以看出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天道是第一位的,大地要顺应天道。我们做人做事也一定要按照天道来做,这样才会圆满成功。
为什么按照乾坤之道来做可以圆满成功呢?《系辞传》接着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两句话机械地从字面理解是说,乾卦因为容易而被人知晓,坤卦因为简单而发挥功能;容易则便于为人所知,简单则便于被人遵从。不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这句话,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看乾怎么样、坤怎么样,要合起来讲,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是说,乾和坤都是以易知、以简能,就像唐代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说就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关隘,而应该是秦汉时代的明月和关隘。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的“以”是因为或者凭借的意思,乾卦和坤卦因为容易、平易才被人知晓、为人了解,因为简单才能发挥功用。分开来说,乾,指天上日月运行、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坤,指地上的万物变化以及人类行为变化的规律。这句话承接着上一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说明了天的创始纯发于自然,日月运行、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一点也不难了解;大地生成万物只要顺从乾阳天道就行了,非常简单,不必费力劳神,这样就能发挥它生成万物的巨大功能。
乾坤是《周易》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卦,这里讲乾坤其实就是讲整部《周易》的基本原理,“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就是说《周易》的原理是至易至简的,非常容易,非常简单。正因为容易和简单,所以就便于了解、便于遵从了。
按照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易”有三义:变易,不易,易简(也就是简易)。现在有不少学者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四易”“五易”“六易”说,但在我看来都逃不出这“三易”。“三易”是从三个层面揭示出宇宙万物的本质,已经非常完备了。所以我反复说,学《周易》的目的就是找到不易,随时变易,回归简易。
一个平易简单的人,是幸福快乐的!人生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简单快乐。人心简单才快乐,你看一个小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会想太多,活得就这么简单,所以小孩子活得很快乐。一个人如果想得太复杂,活得也会很复杂:复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人生追求,复杂的生活状态,还怎么能快乐起来?再看那些高寿的老人,也活成了老小孩,不会想那么多事,也不会管那么多事。我遇到一个将近100岁的老太太,身体很好,就是耳朵有点背,当小辈跟她说事的时候,她就:“啊啊?说什么?听不见。”可有一次赴宴,当服务员轻轻地说:“老太太岁数大了,就不点红烧肉了。”老太太马上说:“我就要吃红烧肉。”大家都哈哈大笑。你看,老太太是装的。装聋作哑是一种智慧,不要管儿孙那么多事,活得简单,就会长寿,就会快乐。
成位乎其中:怎么才能达到内圣外王、德业双修的境界?
如果让大家评选出一句最广为人知,又最让人心甘情愿去做的生活行为规范用语,我估计“红灯停,绿灯行”这句话大概能被评成第一名。这么简单的一句交通用语,却赢得了最广泛的接受和执行,就因为它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理解,正因为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理解,所以就让人感觉很亲近,很容易做到。这就是《系辞传》说的“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系辞传上》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后面几句是:“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是不是感觉到语气连贯、一气呵成?对了,这是巧用了修辞,是对顶真的特殊运用。顶真也叫联珠、蝉联,就是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词,这样读起来上下衔接,一气呵成,很有趣味,也容易记住。
前面说了,乾卦、坤卦最大的特点是易、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里接着上一句说:“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是说,因为容易了解,所以让人感觉亲近;因为容易遵从,所以就有功效。就像一个东西如果很高深,你无论如何也不容易亲近它。如果规则太复杂,不容易操作,就很难取得成功。紧接着说:“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是说,容易亲近才能长久,有了功效才能弘大。这是就功德和事业说的,只有容易亲近,大家才会去做,只有看到效果,大家才会去做。如果太高深、太孤僻,拒人于千里之外,又看不到有什么效果,这种事情大家怎么可能去做呢?只有既亲近又有实效的事,大家才会长久地去做,才会做大做强!紧接着又说:“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因为可以长久,所以是贤人的功德;因为可以扩大,所以是贤人的事业。也就是说,圣贤的功德和事业是可以永恒、可以广大的。《易经》是干什么的?是让人“崇德广业”的。《系辞传》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经》不纯粹讲一种品德,它还讲了一种事业。“德”和“业”相比较而言,“德”是一种主体的、内在的品德、道德,而“业”是客观的、外在的事业。“德”是内在的,“业”是外在的。“德”是内圣,“业”是外王。内圣外王是做一个圣贤之人、做一个君子的两大要求。内圣,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要治国理政,为民造福,做一个有事功的人。按照乾坤两卦,也就是天地之道来做,就可以达到德业双修,内圣外王。《易经》不光说内在的“德”,它还要成就外在的事业,这个“业”就相当于“事功”。
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很多人的人生价值就是要追求事业,追求金钱利益,这在孔子看来是“小人”行为。《论语》记载了孔子一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或者说“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只追求利益就是“小人”行为。可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只讲道义不讲利益,恐怕是行不通的。这一点《系辞传》就说得很好,“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既讲贤人之德,又讲贤人之业,德就是义,业就是利。德和业、义和利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兼顾的。《乾·文言传》还说:“利者,义之和也。”要想取得利益,必须用道义,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周易》叫我们要德业双修,以义取利。只有用道义、讲仁义,才能取得大利,才能完成大的事业。
最后一句:“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前面讲过“易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易坤简,以乾坤为基础的《易经》是至易至简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因为《易经》的原理非常平易、非常简单,所以天下的道理也就在掌握之中了。我们掌握了乾坤易简的基本原理,然后加以引申,加以推广,触类旁通,那么天下所有事物的道理都可以明白掌握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天下所有事物发生发展的大道理、大规律都是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掌握了天下所有事物的大道理、大规律,就能在天地之间找到合适的位置而身处其中。“成位乎其中”的“其”可以代表天地宇宙,也可以代表六十四卦。“位”不纯粹是一个空间概念,它还包括时间的因素。其实六十四卦的时空规律就是天地宇宙的时空规律。个人一旦掌握了天地变化的大道理、大规律,就能确定自己在天地之间合适的位置。这个“中”不仅指天地之中,而且指天地之间最合适的那个位置。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最困难的往往就是了解自我,找到自己合适的、正确的位置,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也更高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以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说,一旦找到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就不是个普通人,而是圣人、贤人了。注意,这一章的开头讲到定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最后又讲到成位:“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见“位”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到这个世上就是来走一遭的,走得是不是符合定位呢?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呢?《系辞传》告诉我们:只要按照天地定位、天地大道来做就可以了,而天地大道本来就是易简的。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周易》的“易”有三层意思:变易、不易、简易。简易就是易简。你看《周易》的基本符号就两个,一阴一阳,最重要的卦也就两个,乾卦和坤卦,多么容易,多么简单。但正因为如此,才反映了宇宙万物的真相,因为越简单才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我常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叫智慧,反过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叫什么?叫知识。当你用简单的眼睛去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简单了。当你用复杂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复杂起来。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周易》要我们像天地乾坤一样活得易简——平易简单。怎样活得易简?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断舍离,即断绝贪婪的欲望,舍弃思想上、生活上的包袱,脱离对外物的执念。不要一味外求,而要懂得内求,达到内心的简单、平易。人心简单才干净,生活简单才快乐,人生简单才美好。
到这里,第一章我们就学完了。第一章开宗明义,讲了《周易》的大道理就是天地乾坤,而这个大道理是非常简单的,是容易遵从的。正因为简单,才易知易从。而这个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只要按照天地大道来做,我们就能在天地之间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达到至简至易的人生最高境界。
第二章
设卦观象:怎么度过顺境和逆境交替而行的一生?
我们现在坐的高铁的车头好像子弹头,那它是不是根据子弹头设计的呢?不是。它是根据动物形象设计的。什么动物?可能你没想到,最早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翠鸟的喙。翠鸟是大家都熟知的一种鸟类,它羽毛很漂亮,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身手十分敏捷,常常来无踪去无影。根据翠鸟嘴的形状设计的车头可以降低高速行驶中的空气阻力,大大降低噪声,提高车速。这就是仿生学。其实仿生学的最早运用就是《易经》的卦爻符号,《易传》称它为“设卦观象”。
我们来学习《系辞传上》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
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
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一章主要讲卦爻象和卦爻辞的作用。“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简单翻译:圣人设立六十四卦是为了观察万物的现象,写出卦辞和爻辞来预测吉凶,阴爻和阳爻相互推移就产生各种变化。
这三句介绍了《易经》的创作过程。“圣人设卦观象”的“圣人”是指谁?是指创立卦象的人。古籍记载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所以这里说的圣人就是指伏羲、周文王。设立八卦、六十四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观象,就是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观象至少有两大用处,一是从万事万物中归纳整理出有限的几个卦象符号,二是从这有限的几个卦象符号推测出万事万物的情况。八卦就好比八个框子,万事万物都可以分门别类地从这八个框子里拿出来,同时万事万物又可以分门别类地装入这八个框子。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但光有符号是不行的,后来人肯定看不懂,理解起来肯定不会统一,怎么办?
周文王就给这些符号加了文字:“系辞焉而明吉凶。”这里的系辞就是给卦象符号附上文字。注意这里的“系辞”不是指《系辞传》,而是指卦辞和爻辞,卦辞是解释卦象符号的,爻辞是解释爻象符号的。在解释中往往会说出结果,是吉还是凶。六十四卦每一个卦有一条解释的卦辞,共六十四条卦辞;每个爻有一条解释的爻辞,共三百八十六条爻辞。为什么不是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因为乾卦和坤卦分别多出一条爻辞,所以是三百八十六条爻辞。
“系辞焉而明吉凶”,这些卦爻辞的体例,一般是前面一句话,后面再说吉或者凶,吉凶是判断语。我们一般看卦爻辞前面这句话往往看不懂,但后面的吉凶谁都看得懂。可我要告诉你,《易经》的精华就在前面你看不懂的地方。你可能会说:你是不是在故弄玄虚?我问你:前面这句话和后面的吉或者凶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一般来说,《易经》的每一条爻辞告诉我们三件事:第一,这根爻所处的时空点好还是不好;第二,你应该怎么做;第三,结果怎么样。当然这个结果不仅仅是吉凶,实际上更多的不是吉凶,而是悔、吝、无咎等。所以看到吉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这里是说如何如何才吉,言外之意,你要不如何如何,那就凶;当然看到凶的时候也不要紧张害怕,这里是说如何如何才凶,那你不如何如何,不就吉了吗?所以说这些文字——系辞,不仅表明吉凶,更是表示如何趋吉避凶。这就是“系辞焉而明吉凶”。
再看“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里的刚柔特指刚爻和柔爻,也就是阳爻和阴爻,相互推移以产生无穷的变化。在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和坤卦分别为纯阳爻和纯阴爻以外,其他六十二卦都是有阴爻也有阳爻,这六十二卦都可以看成是乾卦和坤卦的相互摩擦交流,也就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乾卦和坤卦变化而来的。就像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演变出来的。换句话来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可以变化出万事万物。所以,我们看到事物发生变化时,应该从阴阳二气,或者阴阳两个方面去寻找变化的原因。
在讲完《易经》的创作过程及其卦爻辞的作用以后,《系辞传》接着把《易经》的“象”做了总结,归纳出《易经》的四种“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我们先来分析前两种象。“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意思是说,“吉”和“凶”是事物失去或得到的象征,“悔”和“吝”是忧愁、思虑的象征。
“吉凶悔吝”是人生的四种常态,这四种常态只有“吉”是好事,是好运,只占四分之一,而占四分之三的是“凶”“悔”“吝”。这是天道,无论高低贵贱,都逃不脱人生这四种常态,只不过每个人的“吉凶悔吝”四种常态出现的时间与空间不同。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种常态。宋代大儒朱熹说:“吉凶是两头,悔吝在中间。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趋凶。”也就是说,悔吝是人生最常见的中间态。悔是悔恨,是做得太过了,所以要后悔、反悔、忏悔,这样才能从凶走向吉。吝当然不是吝啬的意思,而是羞辱、羞耻,做可耻之事的人会走向灾祸。从因果角度看,吉,是顺应天道所得到的结果;凶,是违背天道所得到的果;悔,是事情做过头了所得到的果;吝,是事情做得不足所得到的果。
吉、凶、悔、吝这四种人生状态中,吉占四分之一,凶、悔、吝占四分之三,当然这个比例只是个模糊数字。其实《周易》用了很多判断语,对人生常态进行了细分,按照吉凶好坏程度,吉又分为元吉、大吉、吉;中间状态除了悔、吝,还有无咎、厉,其中无咎就是没有遗憾、没有灾祸,比悔、吝要好一些,而厉就是危险,比悔、吝还要坏一些。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所理解了吧。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觉得不如别人,没有达到大吉大利的程度,其实大可不必。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怎么造成的?是心造成的。生活本来就是起起落落、坎坷不平的,因为计较得失,因为过度思虑忧愁,而产生烦恼、悔恨、羞耻,这就叫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我们再看后面两种“象”:“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意思是卦爻的变化是处事权衡进退的象征,刚爻和柔爻是白昼和黑夜的象征。卦爻“变化”,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爻变了,卦就变了,所以叫变卦,卦爻的变化表明事物的“进退”——事物有前进也有倒退。进退是相对的,阳进则阴退,阴进则阳退。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柔是指阳爻和阴爻,阴爻和阳爻来源于天地人。其中天上就是太阳和月亮,太阳每一天都那么大,所以用一长线表示阳爻;月亮一个月里有晦朔弦望、阴晴圆缺,所以就用两短线表示阴爻。阳爻和阴爻的变化,表示日月运行,昼夜交替。当阳爻推走阴爻,表示光明推走黑暗,白昼来临;当阴爻推走阳爻,表示黑夜推走光明,黑夜来临了。
就人事而言,同样如此,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总是有起有落,顺境和逆境也会交替而行,这正是人生的常态。
玩辞玩占:怎么像小孩玩玩具一样去玩转《易经》?
我们知道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玩玩具。我有一个孙子,今年五岁了,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搭积木,搭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玩的时候全神贯注,有时候嘴里念念有词,有时候又一言不发,玩得不亦乐乎。他搭出来的形状常常超出大人的想象。其实小孩子在玩中也是在学习,是在创造;在玩中可以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无拘无束。其实我们学《易经》也要这样,要有一种“玩”的心态,这就是《系辞传》说的“观象玩辞”“观变玩占”。
前面我们学习了《系辞传上》第二章卦爻象和卦爻辞的作用,重点学习了“易”的四种象,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君子怎么运用卦爻象和卦爻辞。原文:“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我先简单解释一下:六爻的变动,代表天地人三极的道理。所以君子静处的时候能够心理安稳,因为符合了《易经》的时序;快乐的时候善于玩赏探究,因为符合了卦爻文辞。
先看第一句:“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各是六根爻,六根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其中上面两根爻代表天道,下面两根爻代表地道,中间两根爻代表人道。当然这是一般说法,其实不能这么机械地对应。天地人三才之道是统一的、相应的。每一卦都反映天地人的规律和法则。
再看第二句:“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是故”是个连接词,连接上一句开启下一句。上一句是说六十四卦可以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而这句则是指学习《易经》之后有什么效果。“君子”可以是普通人或贤人,可以是君主、圣人,总之是学了《易经》的人。“所居而安者”中“居”本义是居住,这里指静处、不动。意思是说,一个学习《易经》的人在静处、独处时会安心安身。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易经》的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居于什么环境,都会安分守己,安于现状,忠于本职。为什么?是因为懂得《易经》次序的道理。《易经》的次序分两种,一种是每一卦六根爻的排列次序,一种是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两种次序反映的都是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个次序不仅是时间次序,而且也是空间的次序,前者叫时序,后者叫位序,时和位是合一的。如处于某卦某一爻位,在现实生活中处于某一地位,就要安于这个地位。这就是孔子说的“思不出其位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要忠于本位,忠于职守。不要嫉妒别人,更不能越位,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处于六十四卦的某一卦,则要联系前后卦象,把握自己所处的现状,往前回顾自己的过去,往后推测未来的发展。六十四卦反映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大规律,我们自己不必去妄动,只要安心安身地去遵循这个规律就可以了。
再看第三句:“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君子所喜爱并且玩味的就是《易经》卦爻辞。这一句是前一句的递进,前一句偏于静处、身安,这一句偏于动态、心乐。前一句是观卦爻的位序,这一句是玩卦爻的文字。“玩”这个字很有意思,一般解释为仔细研究、深入研读,这种解释没有把“玩”字的味道说出来,玩是玩耍,是好玩,不辛苦,不执着,而一般读书是越深入越辛苦,所以读书往往和辛苦连在一起,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这里用了一个“玩”字,就一扫这种苦寒之气,变得开心快乐起来。玩耍是人人都喜欢的,会越玩越开心。所以君子读《易经》越读越开心,越读越有乐趣。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比一般人读得更细心、更深入。
“《易》之序”,可以让人“居而安”;“爻之辞”,可以让人“乐而玩”。一个人静处时能“居而安”,工作时能“乐而玩”,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无忧君子了。
这一章最后总结君子怎样学《易》用《易》:“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一句意思是:所以君子平时居处的时候就观察《易经》的卦象,玩味它的文辞,行动的时候就观察《易经》的变化,而玩味它的占卜;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所不利。
这一句是承接着上两句“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而来的,但不同的是,君子学《易》无论安静还是行动,都有一个“玩”字,安静的时候要“观象玩辞”,行动的时候要“观变玩占”。当年孔子就是这样,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要》篇的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说的是孔子到了老年的时候特别喜欢《易经》,在家的时候,把《易经》放在席边,行走在外面的时候,把《易经》放在袋子里,这样可以随时阅读,说明孔子读《易经》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如果不好玩,不会达到这种程度。正因为如此,孔子读出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孔子发现,一般人只把它当作卜筮之书来读,而孔子与史巫不同,他发现《易经》里原来有“古之遗言”,有更深刻的“德义”。他提出“后其祝卜,观其德义”,要把占卜放在后面,要从中看出德义——深刻的思想义理,这八个字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易经》这本书的传统认识。根据《史记》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加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他反复翻读,连编书的牛皮绳都断掉了多次。孔子曾慨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说明学懂《易经》不会犯人生大错。
这里说“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要观察卦爻象符号、玩味卦爻辞文字,要观察卦爻象的变化、玩味卦爻占卜,不能执着,不能拘泥。一个“玩”字奥妙无穷。
我想起王阳明,他三十四岁被太监刘瑾诬陷,被贬到贵州龙场,当时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一般人肯定受不了,甚至会自杀。可王阳明不仅没自杀,反而悟出心学。为什么?因为学《易经》,他把自己住的地方叫作“玩易窝”,有了这种玩耍的心态,还会自杀吗?他从《易经》玩出了什么?玩出了心学。他写过一首《读易》诗,其中有一句:“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闭目静坐,潜下心来慢慢玩味伏羲《易经》,心被洗得干干净净,于是发现了微妙奥秘。所以看《易经》卦爻辞,千万不能太执着,要以轻松、忘我的态度去玩味其中的奥妙。王阳明通过“瞑坐玩羲《易》”,发现“易”就是心,就是良知,他说“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他还发现乾卦《文言传》“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总结一下,《系辞传上》第二章首先追溯了《易经》的创作过程,然后说明《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所象征的四种意义,接着强调了君子学习《易经》的方法以及功效。我们应该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吉凶,趋吉避凶,得到天道的保佑——“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三章
吉凶悔吝:怎么面对人生那么多的不如意?
我们来学习《系辞传上》第三章。先请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一生当中是满意的时候多,还是不满意的时候多?可能你会马上回答:当然是不满意的时候多啊!再请思考一下: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才是令人满意的?能不能将不满意变成满意?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狼狈不堪的样子就像一条找不到家的狗!孔子欣然笑道:“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面对不如意,孔子为什么能欣然而笑?孔子在《易传》中有什么高明的见解?
我们来看第三章,这也可以看作孔子的见解——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
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
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
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了五个“……者,……也”判断句,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第二部分用了五个“存乎”排比句,说明卦爻辞对人生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是总结。
我们先看五个“……者,……也”判断句:“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这五句分别对彖、爻、吉凶、悔吝、无咎五个词语进行界定。
第一句:“彖者,言乎象者也。”意思是:彖辞是解说一个卦的象征意义的。“彖”究竟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说就是《彖传》。《彖传》上下是《易传》十篇中最早成书的两篇,是对卦辞意义的解释,只解释卦辞,不解释爻辞。“彖”,意思就是断明卦辞的意义。但这里的“彖”,我认为不是指《彖传》而是指卦辞。卦辞传说是周文王作的,距今逾三千年,而《彖传》只是对卦辞的解释,大约形成于战国中期,距今两千三百多年。我们看后一句的“爻”是指爻辞,还有后面列举的“吉凶、悔吝、无咎”都是卦辞爻辞中的用语。所以,这里的“彖”应该是指卦辞,卦辞是对整个卦象意义的判断、解释。
再看第二句:“爻者,言乎变者也。”这里的“爻”是指爻辞。爻辞是说明六爻变化的,既说明事物的变化,又说明人生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由六根爻组成,组成六个时位——六个时空点,从下往上,表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六根爻的爻辞,是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也是对人的一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所以说“爻者,言乎变者也”。
接下来是对卦爻辞中三个常见的占卜判断语——吉凶、悔吝、无咎——进行解释:“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字面意思是:“吉凶”说的是得失的结果,“悔吝”说的是小过错,“无咎”说的是要善于弥补过错。“吉凶”“悔吝”“无咎”是卦爻辞中常见的三个占卜术语,细分一下其实是五个判断语:“吉”“凶”“悔”“吝”“无咎”,这正是人生的五种生活常态。其中“吉”和“凶”是人生的两个极端,可现实中大吉、大凶还是比较少见的,更多的是“悔”“吝”“无咎”这样的中间状态,这三个中间状态又是有区别的。在前面我讲过,“吉”“凶”“悔”“吝”是人生的四种常态,这四种常态只有吉祥的“吉”是好事,是好运,是我们满意的,只占四分之一,而“凶”“悔”“吝”都是不好或不太好,是我们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却占四分之三。这里多了一个判断语“无咎”,这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下面我逐个来详细分析一下。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吉凶是告诉人们处事行为得或者失的结果,“得”指行为合适,“失”指行为失当、不合适。当然,如果行为合适,那么结果就是吉的;如果行为不合适,那么结果就是凶的。上一章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意思是说“吉”和“凶”是事物失去或得到的象征,和这里说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看卦爻辞不是仅仅看结果吉凶,而是还要看前面的文字,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有因必有果。要想有善果,必须有善因。要想改变不善的果,必须先改变不善的因。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如果是凶险的结果,那一定是起心动念或者以前所做的事情不正当、不合天道;如果是好的结果,那就是行为正当,符合天道。所以这一句的失得,是指道德行事上的正当和不正当。如果引申一下,“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还告诉我们,对吉凶的结果不要患得患失,对个人得失不要斤斤计较,一切吉凶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决定的。
再看下一句:“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悔”和“吝”这两个判断词,说的就是小过错。“疵”字本来是指毛病、病痛,“小疵”就是小毛病,引申为小过失、瑕疵。“悔”和“吝”就是说行事上、德行上有小过失,就会导致悔恨和羞耻。“悔”和“吝”的区别,“悔”因为悔过,所以可以由凶而趋吉;“吝”因为做了令人羞耻之事,所以会由吉而趋凶。“悔”和“吝”这两个判断词是要告诫人们,发心和行事要注意细节,在还是小过错的时候就要防微杜渐,坚决改正,千万不要有小毛病而不自知,更不能不把小毛病当回事。有小错而不改,一定会铸成大错,到那时,再想改已经太难了,太迟了。上一章说:“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和“吝”是忧愁、思虑的象征,就是要我们在犯小错时就要担忧,要想着怎么改正。
这一章还多出一个判断语“无咎”:“无咎者,善补过也。”意思是,“无咎”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善于弥补过错。“咎”本来指罪过、过错,“无咎”本义是没有过错。作为一个判断语,“无咎”就是没有遗憾、没有灾祸,也是中间状态。卦爻辞中只要是“无咎”,就意味着有咎。好比我们现在说的“还不错”,其实暗含了下面的意思:不大好、马马虎虎、暗中有保留,只是有的部分好,还有的部分其实不太好,还有小过失、小过错。这个时候就要警惕了,只有提高警惕,找出小过失,然后改正它,才能“无咎”,最终把有过失变成无过失。比如乾卦九三爻辞所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无咎”和“悔吝”相比较要好一些,因为已经从“有咎”的状态改正了,达到“无咎”的好状态了。
最后,我把这五句总结一下。前两句是在解释卦辞和爻辞,后三句是对卦爻辞中的判断语“吉凶”“悔吝”“无咎”进行解释,表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辞有险易:卦爻辞是趋吉避凶的人生指南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有吉、凶、悔、吝、无咎五种常态,其中“吉”才占五分之一。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吉”,尤其是看到别人“吉”的时候,都不甘心。
在我小的时候,都是看露天电影。一开始人们都坐着看,后来有人站起来看,然后越来越多的人都站起来看,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看,再后来有人踮着脚尖儿看,于是所有人都踮起脚尖儿来看。结果大家发现,站着看和坐着看的效果是一样的,个子矮的人还是被前面个子高的人挡住,站着看比坐着看累多了,到后来大家慢慢都坐下来看了。坐在后面,个子矮的就和前面个子高的商量换一下位置,好商量的时候还是不多,大多数时候前面的人都不愿意到后面去,后面的人只好伸着脖子把电影看完,看完电影以后倒也美滋滋的。后来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每一次总能美美地看完一场电影。什么办法呢?我后面再说。
我讲这个故事是要告诉大家,吉凶、悔吝、无咎组成的这种运气的分配,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会有人多吃多占。当然,大多时候还是悔吝、无咎这种中间态,这已经是不错的状态了,要知足。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通过努力是可以由不好的“凶”逐渐向好的“吉”转变的。怎么努力呢?
《系辞传上》第三章告诉了我们方法:“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这里一下子用了五个“存乎”,构成一组排比句。
先看第一句:“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意思是,所以辨别高贵或者卑贱体现在一个卦的爻位上。就如同我们人生不同阶段就会处在不同的位置,有的好一点,有的坏一点,都是很正常的。一个卦是六个爻位、六个位置,分别为三个阳位,三个阴位,从下往上数,一三五就是阳位,二四六就是阴位,相比较而言,阳位就显得高贵一些,阴位就显得卑贱一些。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要看是不是当位,当位就是位置适当,阳爻处在阳位,阴爻处在阴位,这就是当位。反之,阳爻处在阴位,阴爻处在阳位,就是不当位,位置没摆正。好比一个人,如果你这时候的能力只适合于当副处长,结果当了副处长,这就是当位;如果当了处长,那反而是不当位。如果从贵贱角度看,当位就是贵,不当位就是贱。
第二句:“齐小大者存乎卦。”是说,等齐小或者大,就体现在卦象上。“齐”就是等齐、平等,“齐小大”就是说大小是平等的。毫无疑问,万事万物是有大有小的,“齐小大”是一种超常智慧,就像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庄子提出“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可以说庄子看出了六十四卦的秘密。六十四卦有大卦小卦,比如乾坤就是两个最大的卦,其他六十二卦都是小卦,都是由乾坤两个大卦变出来的。卦象其实就是万事万物的现象,从客观上看,万事万物是有大小区别的,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平等的。按庄子的说法,“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六十四卦不管大小卦都是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构成的,阴爻和阳爻就是二气。我们人生更是如此,人虽然有贫富、高矮、美丑的区别,但从人格上来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三句:“辩吉凶者存乎辞。”辨别吉或者凶,存在于卦爻辞中。“辩”通“辨”,卦爻辞中直接说出了吉或凶这样的判断词,其实是告诫我们要注意行为是否合适、是否正当,吉凶是由不同的发心、不同的行为导致的不同结果。
第四句:“忧悔吝者存乎介。”担忧悔吝的发生,存在于细节当中。“介”通“芥”,细小、细节。也就是说,悔和吝——悔恨和羞耻这两者比起凶的程度要小一些,说明发心和行为的过错不大,但要时时担忧,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大意,细节决定成败。从小处做起,这样才能趋吉避凶。
第五句:“震无咎者存乎悔。”警惕有没有过错,就要心存悔过。“震”比“忧”要更进一步,指要时时警惕,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警惕,行动要没有过错、没有灾祸。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要“悔”,后悔、反悔、忏悔。《周易》特别强调这个“悔”字,比如乾卦上九“亢龙有悔”,龙飞得太高了、太过了,就要反悔。爻辞里面没有说结果是吉还是凶,大家想一想是吉还是凶?有悔当然是吉,如果无悔,太过了还不反悔,那就死定了。
最后一句是个总结:“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所以卦是分小和大的,卦有小卦和大卦,卦爻辞也是有凶险和平易的。卦爻辞,是用来指示吉凶方向的。前面我讲了六十四卦有大卦小卦,乾坤就是两个最大的卦,其他六十二卦都是小卦。这是客观事实,就像万事万物的现象,也是有大小区别的。比如天地就是最大的象,再比如天上的日月就比地上的事物大。同样地上的不同事物也有大有小,高山就比树木大。同一个事物也有大有小,比如大树和小树,大江和小河。就人来说,既有高矮、胖瘦的区别,又有聪明愚笨、富贵贫穷的区别,这是客观事实,是不可否定的,只是从本质上看是平等的,从人格上来说是平等的。所以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有分别心。
“辞有险易”,是说卦爻辞是有凶险和平易的,也就是说卦爻辞是有吉和凶的。卦爻辞中直接说出了吉或凶这样的判断语,其实是告诫我们要注意行为是否合适、是否正当,吉凶是由不同的发心、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必然结果。当然除了吉凶以外,还有“悔吝”“无咎”等判断语。“辞有险易”“吉凶”,告诉我们事情是凶险还是平易。
最后一句:“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是说,卦爻辞是用来指示吉凶方向的。这里的“之”是一个动词,原意是到、去的意思,这里表示去的方向。知道了未来吉凶的方向、结果,就要采取措施,提前预防,才能趋吉避凶。所以我经常说,《易经》是教我们怎么改命的。当你看到卦爻辞中有“凶”的时候,不要紧张害怕,要注意看前面那句话,那是说如何如何才会凶,那我不如何如何,不就吉了吗?当然看到“吉”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那是说如何如何才会吉,那言外之意,要不如何如何,那就凶了!所以,学习《易经》不是看那个结果,而是要看因果:“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卦爻辞不仅指明吉凶的方向,而且指明导致吉凶的原因,以及趋吉避凶的方法。所以,这个“之”字,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总结一下,这一章前五句用了五个“……者,……也”判断句,说明卦爻辞对人生的意义;后五句用了五个“存乎”排比句,说明卦爻辞对人生的指导作用。总的来说,卦爻辞就是我们来世上这一生,怎样趋吉避凶的行动指南。
最后,我再来回答开头的问题。在看露天电影时,我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很简单,就是到背面去看。后来我学习了《周易》才知道,这就是卦爻辞指导我们的“反复其道”,要反向思维、反向做事,往往能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