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九章,主要对公益创业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公益创业的组织与管理,国内外公益创业的实践与启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障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效能,高校、社会、家庭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路径,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等进行系统阐述,迎合时代诉求,做到“因时而谋、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积极探索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本书研究大学生公益创业,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本书系2019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新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可行性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nsz2019-38,主持人:戴彩虹)成果,亦是2020年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主持人:钟婧)经费资助成果。
创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随着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不断提升,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已经不能满足创业者的价值追求,于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公益创业进入人们的视野。公益创业作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模式,在兼顾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展开各种跨界融合商业行为,不仅在创新社会治理、改善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失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利器。因此,公益创业被业界人士称为一种有高度的创业、有深度的创业、有广度的创业、有温度的创业。
当今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在不到十几年时间里,已经初具规模。可社会影响力还尚未达到与传统商业创业相抗衡的地步。但作为新兴的事物,公益创业是一口待挖的深井。中国的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创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所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更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面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趋势,本书以公益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以大学生公益创业可行性模式构建为研究主线,形成了本研究的成果,完成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全书的撰写工作。本书共分九章,主要对公益创业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公益创业的组织与管理、国内外公益创业的实践与启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障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效能、高校、社会、家庭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路径、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等进行系统阐述,迎合时代诉求,做到“因时而谋、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积极探索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本书由戴彩虹牵头,初步拟定大纲,并与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最终确定。各章分工如下:第一、四、五章由戴彩虹撰写,常鲁豫、谢惠桃、苏畅等同学协助材料的收集整理;第二、三、八章由邢小丽撰写,陈桢、李泳润、王颜婷、熊泽江等同学协助材料的收集整理;第六、七、九章由钟婧撰写,车越彤、刘诗佳、钟传旭、尹燕亚、胡欣如、梁晓璐、谭曾蓁、童新越、陈晓霞等同学协助材料的收集整理。全书最后由戴彩虹统稿和定稿。本研究虽告一段落,但公益创业本身依然是新生事物,如何走好公益创业之路仍然是我们今后关注的焦点。同时鉴于学术经验和精力的局限,书中难免有力所不逮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教,提出修改的意见或建议。
戴彩虹2022年9月
戴彩虹,女,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海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史学会会员等,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德育、红色文化等。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钟婧,女,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副教授,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海南省人才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省校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四部。
邢小丽,女,琼台师范学院副教授,海口市文明礼仪宣讲团特聘讲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和农业经济。主持及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8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编写专著3部,主持和参编教材8本。
前言1
第一章何为公益创业1
第一节创业浪潮与价值观变迁2
一、创业2
二、创业的历史演变4
三、创业浪潮与价值观变迁7
第二节公益创业的内涵11
一、公益12
二、公益创业23
三、公益创业教育28
第三节公益创业的相关理论基础30
一、马克思主义公益观30
二、中国传统公益文化35
三、西方近现代公益文化36
第二章公益创业的组织与管理39
第一节公益创业的组织40
一、我国十大公益创业项目或组织41
二、我国公益创业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47
三、如何增强公益创业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50
第二节公益创业的管理53
一、公益企业创业现状53
二、公益企业创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55
三、公益创业的管理建议56
第三节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58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设立58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优势60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模式构建62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缺失问题及原因分析65
五、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创业的对策建议68
第四节广州青年公益创业组织71
一、广州青年公益创业组织发展困境71
二、广州市青年公益创业组织的发展案例74
三、促进青年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78
第三章 国外公益创业的经验及启示81
第一节国外公益创业模式82
一、英国公益创业模式82
二、美国公益创业模式84
三、其他国家公益创业模式85
第二节国外公益创业典型案例及启示87
一、英国公益创业案例87
二、美国公益创业案例90
三、其他国家公益创业案例92
四、启示93
第四章大学生公益创业概述99
第一节大学生创业的价值100
一、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价值100
二、大学生创业的个体价值103
第二节公益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方向106
一、我国公益创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动力107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08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112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113
五、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117
第三节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119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历程119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成就123
第五章正视大学生公益创业125
第一节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个案126
一、书香少年项目126
二、“青年恒好”项目128
三、“正青春,益起来”公益创业项目129
四、滴水恩社会企业孵化有限公司创业项目130
第二节大学生公益创业调研132
一、调研目的与问卷设计132
二、调研方法与组织实施133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调研的描述性分析133
第三节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障碍分析153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153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处在起步探索阶段155
三、大学生素质能力与公益创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157
四、家庭支持力度不够158
第六章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效能165
第一节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个体效能166
一、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166
二、增强个体的创新创业意识169
三、优化个体的能力结构171
第二节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效能173
一、引领社会新风173
二、升级就业结构178
三、培养现代公民180
四、优化生存环境184
第七章 高校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路径187
第一节确立高校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目标188
一、纵观社会全局,扎公益创业之根188
二、提升个人素质,筑公益创业之基189
三、培养团队精神,凝公益创业之魂190
四、锤炼实践能力,践公益创业之行191
五、注重反思思维,保公益创业之利192
六、开拓创新思维,扩公益创业之路194
第二节组建校企合作培育团队195
一、为什么推动校企合作模式195
二、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203
第三节搭建多样化公益创业实践平台207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公益创业实践平台207
二、构建校内外公益创业实践平台211
第四节形成科学评价体系214
一、对公益创业组织双重目标实现的绩效评价及反馈214
二、对公益创业过程影响机制的评价及反馈216
三、对公益创业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及反馈218
第八章 社会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举措221
第一节政府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举措222
一、政府提供公益孵化基地等创业扶持222
二、完善现有政策并制定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政策223
三、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支持225
第二节社会非政府组织(NGO)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举措228
一、非政府组织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可行性228
二、NGO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经济支持230
三、NGO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服务支持232
四、NGO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社会环境支持233
第三节企业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举措233
一、企业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可行性233
二、企业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支持的举措235
第九章 家庭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探索239
第一节确立家长公益创业认同意识240
一、确立家长公益创业认同意识的必要性240
二、确立家长公益创业认同意识的可行性246
三、促进家长公益创业认同意识的措施250
第二节优化家庭教育模式254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254
二、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影响255
三、优化家庭教育模式的路径258
第三节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264
一、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公益创业培育机制的必然趋势264
二、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基础265
三、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原则272
四、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的可行性273
参考文献277
这是一个全面创新引领的伟大创业时代!创业已毫无疑问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如火如荼的创业浪潮中,有这样的一群创业人特立独行,他们秉持着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的愿景而创业,他们在实现商业利润的同时不忘肩上的社会责任,他们用自己的创新模式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助力呐喊。在如火如荼的创业浪潮中,有这样的一种创业活动独树一帜,它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体,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彰显社会效益、解决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变革。这群人与这种创业活动就是代表着一种崭新价值导向的公益创业者和公益创业。
第一节创业浪潮与价值观变迁
一、创业
创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理论界对于创业的研究日益增多,在众多的创业研究中,首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创业的内涵。国内外的专家分别对创业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但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及研究的视角不同,到目前为止,对创业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创业”一词由“创”和“业”组成。关于“创”字,《现代汉语词典》做出如下解释:开始、第一次做;从来没有过的;创造、获取。强调“开始”“第一次”“首创”“初次、首次”“从未有过的”“创造性的、独到的”。关于“业”字,《现代汉语词典》做出如下解释:工作、职业;事业;学业;行业;干某种行业;营业;财产等。强调学业;业务、工作;专业;就业、转业、事业;财产、家业等。如何界定创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法国学者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Cantillon)于1755年正式提出最早的“创业”概念。对“创业”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罗伯特·荣斯戴特(RobertC.Ronstadt)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财富增长的动态过程。a斯蒂文森(H.H.Stevenson)描述:创业是指一个独立的个人不受当前所控制资源的限制,不断寻求新机会的过程。b罗伯特·赫里斯、迈克尔·彼得斯认为创业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过程,并承担风险和得到回报。c复旦大学郁义鸿教授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d宋克勤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和资源要素等。e唐亚阳指出,创业是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也是创造新事业的过程,这个事业可以是营利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组织。f由于不同学科的人研究角度方法不同及研究侧重点有所差异,由此带来了对创业的不同理解并衍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凝练出“创业”的本质,即创业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创造思维的外化,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将创业机会转化为实践并产生价值的过程。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进行了定义,将创业进行了广义和狭义区分。广义的创业既指创办新企业的过程,也指已经创办成功的企业进行新的创新以及开辟新的项目或部门,还可以指在工作中寻找新的方法进而增加收入,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狭义的创业指创办新的企业,主要指的是在创业者的努力下,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即企业的初创阶段。具体而言,“创业”的内涵极为丰富,其含义相当宽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创业不局限于某个职业,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进行,可以自主创业,也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第二,创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第三,创业是一种创造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的过程;第四,创业是一种开拓创新活动;第五,创业要敢于承担各种有风险的活动;第六,创业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有勇气、不怕挫折。二、创业的历史演变列宁曾说过: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a对于创业价值观的考察也不例外,需要对创业的历史演变加以考察。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其所处历史阶段的局限性而存在不同。创业活动自其产生开始,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探求创业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参与主体、主要特征以及对人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偶尔产生的创业活动都是个别现象,以至于不能成为我们的考察对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因此,对我国创业活动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四次波澜壮阔的创业浪潮,一次又一次的创业浪潮推动了中国经济繁荣发展。
(一)第一次创业浪潮
第一次创业浪潮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正式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帷幕。随着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逐步解禁,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就从宪法的高度确定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在这个最关键的改革时间节点,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创业的激情,由此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股创业浪潮。第一次创业浪潮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创办乡镇企业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最为轰轰烈烈的创业活动,它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面貌,解决农村供给不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乡镇企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农民创业者,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的乡镇企业呈现出最为迅猛的发展速度。1987年,邓小平将乡镇企业的崛起形容为一个令人震惊的惊喜。a乡镇企业的雇员人数从1978年的2800万增加到1996年的1.35亿,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从6%上升到26%。但是,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制约,乡镇企业大多从事一些较为低端的产品生产活动。1989年后,我国开始了为时3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创业活动基本陷入了停滞状态。
……